石大可

[摘 ? ?要] 文章根據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特點及教學現狀,針對中高職“3+2”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1+X”模塊化課程銜接標準,通過“四段學習”法,利用動態多維教學結構,讓學生職業化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 3+2分段培養;“1+X”教學模塊;四段學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21. 090
[中圖分類號] G712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0)21- 0209- 04
0 ? ? ?引 ? ?言
計算機辦公自動化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職業技能。中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專業基礎課的銜接課程,以應用性、實踐性為重點,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進行計算思維培養。
1 ? ?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習現狀
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3+2”分段培養的專業有:航空服務、計算機應用、汽車制造與檢修三個專業。學生普遍感覺在中職學過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高職階段又再次學習,課程內容重復過多,針對性不強。
中職學生在入學后第一學期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采用大象出版社的“計算機應用基礎”[1]教材。計算機應用、航空服務專業4學時/周,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學生2學時/周。由于課時過少,“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效果不好。
中職教師目前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和“直觀演示法”。評價手段采用“機考”與“平時表現”相結合,即過程評價與總結評價相結合。
學生進入高職階段學習后,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計算機應用基礎”[2]教材,采用自主進程課程方式上課,4學時/周。
高職計算機課程考核方式利用機考,目標導向法(計算機一級考試)。主要利用自主進程平臺進行學習,最終通過全國一級計算機考試的形式。
根據調查發現,重復頻率多的知識點是 “Windows 操作系統”、Word 、Excel、PPT 軟件基本應用和常用計算機知識。
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中、高職階段學習內容重復過多,且專業針對性不強的特點,對我院“3+2”分段培養的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進行整改,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中高職各階段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達到中高職教育銜接的目標。
2 ? ? ?“3+2”計算機應用基礎“1+X”模塊化課程銜接設計
2.1 ? 頂層設計、教學標準銜接
通過在實習企業調查和訪談,了解當前行業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根據《湖北省職業院校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企業關注的職業能力”、“對職業資格證的要求”等方面,結合我院特點,設計“3+2”計算機應用基礎“1+X”模塊化課程銜接標準。
把布魯納學習理論應用到職業教育中,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既要有連續性,還要有層次性。中職的課程主要為了學生升入高職后能順利開展自主學習,能奠定良好的基礎;而高職的教學在行業的指導下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并考慮中職相關課程的已設置程度,課程學習內容深度等方面,通過設置“1+X”教學模塊,體現相對的階梯性和發展性,使中高職課程能夠更好更有效的銜接。
2.2 ? 根據職業能力需求,設置“1+X”教學模塊
模塊1:基礎模塊,包含計算機基礎知識、Internet基本知識、Word表格制作、圖文混排、Excel數據處理與分析、PPT簡單制作。如圖1所示。X模塊:技能模塊,包含:(1)PPT動畫設計應用模塊 ;(2)漢字錄入模塊;(3)Word文檔高級排版模塊;(4)Excel常用高級函數模塊(Vlookup、Sumif、Sumifs、Rate等)。其中汽修專業、航空服務、機電、幼師專業選擇(1)PPT動畫設計應用模塊;計算機應用專業選擇(2)漢字錄入模塊:60字/分、(3)Word文檔高級排版模塊、(4)Excel常用高級函數模塊;電子商務、會計專業選擇(2)漢字錄入模塊:60字/分、(4)Excel常用高級函數模塊。
根據各行業對計算機技能的不同要求,依據專業特點,中職階段掌握基礎模塊學習內容,高職階段選擇所需技能模塊強化學習,突出專業特點,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制作立體化教學資源:書本、動圖模仿、微課程。通過階梯式的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中職階段主要模仿+應用,高職階段利用自主進程平臺,加強理論知識理解,引導學生學會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
3 ? ? ?“3+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施的銜接
中職雖然作為學院整體的一部分,但是實際教學中,中、高職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各自教學、沒有交集,學習和研討也是分開的,鑒于此難以做到共同分析學情。直接導致在中職已經學過計算機基礎課的學生們在高職階段學習該課程時,學習熱情不高,學習效果不好。
通過教學改革,我院把從事“3+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中高職教師,利用教研室統一教學計劃,落實教學任務,以此增進中、高職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
在課程實施中,通過“四段學習”:掌握基礎模塊階段、模仿操作階段、自主操作階段、辦公應用階段,讓學生完成從入門學習掌握基礎知識、模仿教師技能形成、獨立應用自主進程平臺強化操作技能、從而達到應用技巧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
剛入中職階段的學生處于技能學習初始狀態,對專業相關知識了解較少,對理論知識學習熱情不高,依賴于教師手把手的示范講解;上高職后,處于“高級學徒”階段的學生,要理解知識點,并熟練應用,掌握更為復雜的操作步驟,具備獨立完成煩瑣工作項目的能力水平。[3]
中職階段“3+2”計算機應用基礎主要安排在機房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設備,把預習任務分層次發布在QQ群組中,學生自由支配自己課余的學習時間、地點,完成預習任務。課堂中由老師示范演示講解,課程實施中,利用微課分解重難點操作方法,讓學生根據所需模仿練習。增強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程度。高職階段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利用自主進程平臺對預習的內容、進度加以定制,真正地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自主學習中,一些自控力不強的學生容易中斷自己的學習過程[4]。要求教師能定時檢測學生的預習任務是否完成,對預習中有問題的學生,教師能利用移動設備隨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增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碎片化的學習時間去主動學習。課堂中通過點評預習任務,引入新課。演示講解大部分學生困惑最多的重難點問題,及時獲得學生學習反饋信息,讓學生利用自主進程平臺及時訓練所學內容,完成相應學習測試。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協助解決問題的能力。
4 ? ? ?“3+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評價的銜接
我院中職階段主要的評價手段是學生的作業+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成績+期末考試成績,評價手段較為傳統單一。高職階段利用考勤×20%+作業×20%+項目訓練×30%+期末考試×30%,最終以通過計算機等級一級考試為目標。
中職計算機課程考核權力在于學校,而高職的考核權力在于計算機一級證書。忽視了課程傳遞知識、培養信息素養、服務專業學習等方面的作用。
通過課程銜接,把激勵性評價貫穿學生的學習過程,用發展的眼光評價每一個學生,發現學生在技能方面的每一次進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潛能。從中職、高職不同層次, 分解每一個模塊技能指標。具體考核由兩部分組成,模塊考核與綜合實訓。模塊考核注重于知識和技能,采用定量分析。綜合實訓注重行為和規范化要求,采用定性分析,給出綜合實訓等級和評論。
中職側重:計算機基礎的應用能力,引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提升學生實際操作技能,讓學生感受自己的成績。
高職側重:自主學習應用,完成目標考核:取得計算機一級證書。利用自主進程平臺學習的痕跡(作業、討論、實驗)記錄作為上課考勤參考,并評價學生的參與度。
利用QQ群組、微信平臺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老師可以參與評價任務效果,教師用綜合的量化得分評價每一個學生。
通過中高職“3+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銜接研究,發揮中等職業學校階梯性教育的作用,達到有效銜接。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映春.計算機應用基礎[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6.
[2]周南岳.計算機應用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劉安潔,陳嵩.貫通培養模式下學生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8(6):36.
[4]胡通海.移動學習的定義、特征和結構[J].軟件導刊,20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