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斌 薛麗娟

家家青磚碧瓦、高門大戶,戶戶排列整齊、宛如棋盤;八條大巷通南北,三條街道貫東西,道路兩旁綠樹如蔭,滿村壁畫墻報似錦……走進南陳村,一幅美麗鄉村的景象映入眼簾,讓人驚嘆,這里如何建設得這么好?
而隨處可見的“講政治的村莊,有規矩的南陳”標語,更是讓人不禁要問,這其中有什么含義呢?
聽說村里還有份村規民約,風行三十余載,人人奉為圭臬。何也?
村規民約:一把尺子量到底
“南風惠我,凡二百年方成千口;陳訓教民,雖兩三紙亦護一村。”在南陳村的村規館上有這樣一副對聯,向每一位前來的人講述著這個小村莊如何靠著一個“規”字一路蛻變。
時光還要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4年,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牲畜、農具等分配給了農戶。然而,南陳村的宅基地小、巷道窄,牛馬車不能進巷,牲畜沒有辦法在家中飼養,人們的生產、生活極度不便,矛盾糾紛也隨之不斷。
彼時,重新規劃建設新農村的呼聲此起彼伏,經過群眾和黨支部的多次討論,1986年形成的《新農村建房須知》對新村規劃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是全縣在宅基規劃方面的第一份村規民約,同時也是早期南陳村‘規字治理的雛形,至今起草手稿仍被完好地保存在村規館。”南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振武說。
時代在變,“規矩”不變。南陳村的“村規民約”也在不斷延續、不斷修正、不斷豐富。2001年,南陳村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村規民約”出臺,不僅對村莊建設作出要求,也涉及鄉村村民自治的各個方面;2009年,新的《南陳村村規民約》出爐,完善了很多詳細的操作方法;2015年,在之前的村規民約基礎上,增加了《環境衛生治理條例》《綠化公約》《紅白喜事章程》等。
如今,《南陳村村民自治章程》5大章節、77條,內容更加全面,涉及紅白事如何操辦、門前街道何時清掃、路邊綠植誰來維護、車輛回村怎么停放……這份延續下來的村規民約已逐漸成為南陳村民眼中的“憲法”,它不斷地為南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李振武自豪地說,在南陳,沒有局外人,沒有旁觀者,大伙都是參與者和建設者。
美麗鄉村:一張藍圖繪到底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獲,在南陳人的努力下,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一天天變美——巷道干凈整潔、綠植清爽宜人,墻體繪畫主題鮮明、村民談吐文明禮貌,到處洋溢著美麗鄉村的文明氣息。
說到南陳村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得不提村東北角的怡樂園。據李振武介紹,怡樂園是圍繞村中池泊修建的小游園。過去池泊有蓄水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池泊原來的功能已不明顯,而且漸漸污水橫流、蚊蠅肆虐,成了村里人人嫌棄的地方。
美麗鄉村建設的號角吹響后,南陳村“兩委”因地制宜,投入巨資,將池泊改造一新,依舊命名“友誼池”。為何名為“友誼池”,這中間還有個小故事。李振武說,舊池泊始建于1970年,那個年代,因村子小、村民少,又沒有那么多畜力,人們只能在冬天農閑時挖池。鑒于這種情況,鄰近7個村的人力、畜力前來相助,才修成池泊。為銘記這份援助,故命名為“友誼池”。
如今,以改造后的友誼池為主體的怡樂園已成為南陳村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置身此地,綠樹成蔭、流水潺潺,令人心曠神怡。
池泊的華麗轉身只是南陳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南陳村“兩委”還在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上下了很大力氣。
在綠化工作上,南陳村完成了全村3條大巷道、8條小巷道以及進村小游園等的綠化,栽植各類苗木30余種;在亮化工作上,南陳村完成了村委會、怡樂園等重要建筑的亮化工作,安裝太陽能仿古燈、節能路燈90盞,彩色燈帶300余米,徹底亮化了南陳村的夜景。
在美化工作上,南陳村完成了村南大道北墻的仿古重修,修整路沿石,鋪設滲水磚。同時,精心打造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墻,內容包括黨建文化、法治文化、農耕文化、德孝文化等,這些主題鮮明、形式各異的文化墻,不僅成為南陳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且潛移默化影響著村民的言行舉止。
一張藍圖繪到底,美麗鄉村入畫來。“美麗鄉村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為老百姓提供了和諧優美的生活環境。”李振武說,接下來,村“兩委”將引領村民在有機農業、現代農業等方面尋求突破,為把南陳村建設成為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美麗鄉村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