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植根于鄉村社會土壤,蘊含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等優秀文化基因,積淀了我國鄉村基層治理智慧,在維系地方社會的文化、風俗、教化和鄉土社會有效運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充分發揮運城人才資源優勢,推進新農村小康建設,弘揚新鄉賢文化,特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傳承鄉賢文化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眲撔锣l賢文化,是對傳統鄉賢文化批判性繼承、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既汲取傳統鄉賢文化中的價值精華,又踐行和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發揚傳統鄉賢品格,又凝練現代鄉賢品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社會相契合、傳統與現代相對接的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精神文化標記,也是連接故土、維系鄉情的精神紐帶。
發展鄉賢文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有利于延續農耕文明、培育新型農民、涵育文明鄉風、促進共同富裕,對傳統文化的延續發展、社會秩序的維系穩定有著重要作用,對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鄉村、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運城是傳統的農業大區,也是傳統的文化大區,千百年來,河東大地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民風淳厚、社會穩定,一大批鄉賢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鄉村一大批青年才俊通過上學、參軍、經商等各種方式走出鄉村,憑借自身智慧在外地發展,在城市成就,創出了一片天地,干出了一番事業。同時,還有一大批人士留在本土發展,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鄉村教師、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農村先進典型。這些成長于鄉土、成就于鄉外、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鄰里間威望高、口碑好,有德行、有才華、有愛心的人士,成長為一代新鄉賢。
在建設新農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期,我們要繼承和弘揚鄉賢文化,創新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熱心公益、引導風氣、移風易俗、反哺家鄉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鼓勵他們利用自己豐富的科學知識、深沉的鄉土情懷、高尚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感染百姓、滋潤鄉風、引領價值,帶動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成為鄉村建設的引領者與實踐者。
尋找新鄉賢
尋找新鄉賢,就是尋找這樣一批有奉獻精神、對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有帶動力、引領力的現代精英:
一是“本土”鄉賢。他們是扎根本土、在家鄉務農、務工、經商創業者中的好人、賢人、富人,是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鄉村教師、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村老干部、新干部、老農民等。他們行為有度、價值高尚、操守有范,在當地睦鄰友善,有威望,有號召力、凝聚力,能帶動鄉鄰致富。要發揮好他們的“模范”作用,用榜樣的力量去引領、鼓勵、激勵當地鄉民。
二是“離土”鄉賢。他們是早年從鄉村走出、外出求學、經商、務工者中涌現的名人、達人、能人,有威望的退休公職人員,有影響力的成功經商人士,學有所成的專家學者,具有出眾德行、才識、專長、退休后回鄉居住的老干部、老教師、老職工,具有豐富經驗的在外務工人員。他們人不在當地,但通過各種方式回饋鄉里,關心和支持家鄉發展,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和財富都能影響家鄉,能把現代價值觀傳遞給村民。要發揮好他們的“眼界”作用,更好地架起鄉村與現代都市的橋梁、更好地帶領鄉村致富。
三是“外來”鄉賢。他們原本不是本地人,多數是早年到本地創業,逐漸成長為當地致富帶頭人,他們的勤奮敬業、激情創業和開拓創新精神,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周邊鄉鄰。要發揮好這些新鄉賢的“人脈”作用,通過他們的人脈優勢,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發展現代農業經濟,助力鄉村小康發展。
新鄉賢不問家世出身、籍貫居所,只要品行良好、處事公正、為人正派、遵紀守法、威信較高,有一定影響力、號召力,群眾口碑好,愿意為家鄉、為農村、為社區建設盡力,愿意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和道德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能在傳播先進發展理念、淳厚鄉風民風方面發揮作用,用自己的優良品行引領社會新風尚,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關愛社會困難群體,等等,都是尋找的對象。
“尋找新鄉賢”,各縣市區要充分發動,認真組織,每個村都要編撰鄉賢名錄,成立新鄉賢委員會,確定一名新鄉賢代表;每個鄉鎮集中上報縣(市區)委宣傳部。各縣(市區)都要成立新鄉賢理事會,作為組織聯系服務新鄉賢的社會機構。各縣(市區)新鄉賢理事會,要上報市委宣傳部備案。全市采取逐級推薦、群眾評議、組織審核、媒體推介相結合的方式,最后評選出全市“新鄉賢”代表。
新鄉賢反哺家鄉
“新農村”需要“新鄉賢”,“新鄉賢”點亮“新農村”。為充分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反哺家鄉的作用,運城市舉辦了“新鄉賢創意大賽”,號召新鄉賢“生于鄉土奉獻鄉里,以德立身以義興村,嘉言懿行垂范鄉鄰,寸草寸心反哺鄉梓”,引導新鄉賢把自身優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創新建設新農村載體與平臺,承擔起振興鄉土文明、帶動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引領農村社會新風尚。新鄉賢通過自己的嘉言懿行,引導鄉民見賢思齊,爭當好鄉民、好媳婦,爭做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建設文明家庭、文明鄉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健康節約環保的新生活方式,激活鄉民內心崇德向善的道德因子,幫助農民辨別邪教和其他迷信活動,引導農民弘揚真善美,抵制假丑惡,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促進鄉村文明和諧,提升鄉民幸福指數。
第二,興辦公益慈善事業。公益慈善事業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大力弘揚,它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是一種道德行為。只有農村的公益慈善事業得到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傳統鄉賢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救助孤寡貧弱,推動地方公益事業,這在今天仍然要大力提倡。興辦社會公益事業要懂得新政策,了解新形勢,樹立新理念,采用新辦法,比如,為失學兒童捐資助學,為孤寡留守老人辦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為落后地區發展公共文化等等,提高農村整體社會發展水平。
第三,繁榮發展農村文化。適應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支持農村文化建設,通過農村文化大發展帶動農村精神文明大發展和鄉村面貌大改善。發掘民間文化資源,傳承傳統民俗文化,保護有特殊價值的古村落。資助文化體育健身器材和硬件設施,使廣大農民有條件自由開展一些小型文化體育活動。培養和扶持農村文體表演隊伍,在農閑時,組織指導農民群眾自己排、自己演喜聞樂見的戲曲節目。加強對鄉村文化工作人員培訓,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素質。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占領農村文化陣地,用科學思想和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活躍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脫貧致富奔小康?!靶】挡恍】担P鍵看老鄉”,脫貧致富奔小康是農村發展的主趨勢。新鄉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協調能力或工作經驗,為家鄉的脫貧致富、小康建設、鄉村旅游、文化發展出主意、想辦法、出力、跑腿,向上級部門協調資金項目和產業幫扶。要利用自身的影響,組織鄉民發展經濟,豐富文化生活,主動參加社會事業建設,提高村民的脫貧致富能力。要在土地流轉、農業合作社、農民創業就業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以思想、技術、資本影響鄉鄰,加快農村脫貧致富速度,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
重視鄉賢文化,發揮好鄉賢的精神價值和時代意義,讓鄉賢文化歷久彌新,煥發時代光芒。在各級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主導下,他們將成為鄉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引領力量,將在傳統文化的底色和現代文化的主色交融中,描繪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時代特色。(來源:中共運城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