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平街與西牌樓街交匯處的宜春園古戲臺,是原地復建的。該戲臺與清末年間的著名戲園宜春園、同春園一脈相承。據史料記載,宜春園于清光緒三十四年開業,是沈姓商人在太平街孚嘉巷修建的。該戲園仿北京“廣德樓戲園”款式營建,演出湘劇,是湖南省第一家湘劇戲園。
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中的一個主要劇種,明代由江西弋陽腔傳入,在與長沙等地的民間音樂結合后逐漸形成,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彈腔(南北路)四種聲腔構成。因用長沙方言官話演唱,并以長沙為活動中心,主要流行于長沙府12屬州縣,故又稱長沙湘戲。其表演依其扮演不同類型人物而分為12個行當,即大靠(正末)、二靠(副末)、唱工(正旦)、小生、大花臉(大凈)、二花臉(二凈)、三花臉(丑)、紫臉(重唱的凈)、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喬旦(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其音樂,高腔和彈腔是常唱的唱腔。湘劇有傳統劇目680余個,高腔的“四大連臺”(《封神傳》《目蓮傳》《西游記》《精忠記》)和“六大記(《金印記》《白兔記》《投筆記》《琵琶記》《拜月記》《荊釵記》)是演出較早、保存得較長的代表性劇目。
湘劇之初并無固定演出場所,也未得官方認同。而宜春園得以批準開業,是因沈某與長沙縣知縣有同鄉之誼。這在當時是破天荒之舉,在長沙轟動一時,它既激發了演員的演出熱情,又推動了長沙戲劇聽眾的增長,尤其是“富者點戲,貧者看戲”的傳統,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但是,因為宜春園場地小,方桌占地多,觀眾有限,獲利不豐。當時,長沙名紳葉德輝癡迷湘劇,乃將自己蘇家巷怡園私宅的后園,鄰近織機巷的隙地,建一所同春茶園,1910年以后,同春茶園正式改名同春園。
(摘自《點墨長沙》 岳麓書社出版 龔軍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