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更新
摘要:地市級黨媒新聞是我黨新聞事業宣傳工作的重要環節,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媒體融合,移動優先,中央、省級媒體早已布局成功且全面實施,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今年也將全面建成運營。這既給地市級媒體帶來空前壓力和生機,也使地市媒體新聞從業人員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境遇。如何提高地市級媒體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全面提升新聞記者采編“四力”,成為當前媒體行業廣泛關注的問題。文章圍繞融媒改革下地市級媒體新聞記者采編“四力”的實施價值、存在問題以及發展路徑展開探究。
關鍵詞:融媒改革 地市臺 新聞記者 采編 四力
2014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融媒體轉型升級指引著新的方向。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钡厥屑壝襟w新聞記者作為黨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其職業角色也在發生改變。尤其是在記者采編“四力”的職業標準上,也在加速轉變,從單一的新聞采集轉向多元的新聞傳播。
相關釋義
融媒體。顧名思義,“融媒體”指的是利用媒介傳輸平臺,將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絡新興媒體加以整合互補而形成的媒介形態,其融合價值存在于媒體內容、理念的方方面面。借助于多元化的資源融合,融媒體能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傳輸形態。
新聞記者采編“四力”。對于新聞記者采編人員來說,“四力”是當前融媒體時代下,對新聞工作者所具備能力的一種深度概括,主要包括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其中,腳力指的是新聞記者需要腳踏實地地到達新聞一線,在社會實踐中深入新聞現場,不畏艱辛、勤勞務實的采訪狀態;眼力指的是新聞記者應該具備敏銳的“職業視覺”,能夠在常被人忽略的細節中找尋真相,挖掘新聞關鍵點;腦力指的是新聞記者在采編新聞的時候所擔當的社會角色,所處的主客觀位置;而筆力則指的是新聞記者所具備的文字功底,包括對新聞素材的整理能力等等。這“四力”相互影響、緊密相連,是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重要職業素養。
融媒改革下地市級媒體新聞記者采編“四力”的發展現狀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廣大媒體工作者應該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然而,在融媒體改革的時代下,地市報臺新聞記者的采編工作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地市級媒體受傳統媒體傳播特點、人員編制的影響,累積了許多的問題,包括體制機構改革與資金周轉困難、人事調配不合理等等。我國融媒體改革的起步時間較晚,在對節目的設計、策劃等方面存在較多制約,容易挫傷新聞記者的工作積極性,使采編“四力”融合缺乏支撐,其發展成效差強人意。
其次,融媒改革下地市級媒體新聞記者采編“四力”的發展不單單存在于傳統的新聞采集工作中,還體現在微博、微信、APP等多種新媒體傳輸方式上。從總體上看,新聞記者對于新媒體產品的研究較為籠統,缺乏深入的職業培訓,推出的新聞產品題材不夠新、立意不夠深遠、效果不夠明顯。在新媒體創作理念的融入上,很多記者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培訓,對于新型傳播工具、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的把握也不夠全面。
融媒改革下地市級媒體新聞記者采編“四力”提升策略
提升腳力,投身社會實踐的“熔爐”。新媒體發展歷程中,全面提升新聞記者的采編“四力”首先要從提升“腳力”入手。所謂新聞記者的“腳力”,就是要腳踏實地“跑”新聞,深入新聞現場,走進一線勞動者的真實生產場景,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神將新聞的內容變得更加“接地氣、通人氣”。
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憑借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機就可以“足不出戶看世界”。然而,任何的技術手段都無法取代新聞記者本身,只有讓記者親身處于采訪環境,感知新聞中的悲歡離合,才能夠為人們帶來更加優質的新聞作品。只有讓記者的腳下沾滿泥土,才能讓每一篇新聞作品都沉淀真實感受,融入真摯感情。
例如,2019年,四川省樂山日報融媒體公共服務平臺為了能夠使廣大新聞記者打通連接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通過實地考察、專題調研等方式,組織自家新聞采編隊伍和新華社、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聞歌團隊合作,啟動樂山日報社融合媒體公共服務平臺人才建設。加強新聞采編團隊的職業素養,確定“新聞+政務+服務”的產業背景,組織新聞記者到各職能單位了解相關事務辦理情況,加速了對新聞記者從業人員的全面優化,最終使融媒體平臺成為推動四川省地域發展的重要傳播媒介。
提高眼力,打造優質新聞品牌。隨著我國政務服務體系的優化,多個地市級融媒客戶端都與政府部門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通過構建全方位的新聞輿論監督模式,在政務優化、百姓服務、城市形象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新聞采編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具備敏銳的職業觀察能力,留心身邊的一些故事,緊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項問題,挖掘熱點新聞、明辨是非美丑,深入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
記者既要看到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也要看到讓百姓利益受到侵害的不良現象和問題。記者要通過職業的觀察,打造新聞品牌,提高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和引導力。例如,濟南市新聞客戶端為廣大群眾專門開辟了“官方政務發布平臺”,嘉興市融媒體客戶端也通過深入挖掘新聞線索,以此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深入挖掘“以民為本”的新聞故事,將視線更多的對準生活中老百姓關心的事,使新聞的品牌逐漸做大做強。
提升腦力,掌握統籌全局能力。腦力決定了新聞作品撰寫的質量和效果,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傳輸環節。地市級媒體新聞記者采編腦力的提升,就是要讓記者具備專業的新聞整合思維,在為受眾提供信息的同時,以清晰的邏輯思維設計和組合新聞故事,將事情的本質能夠呈獻給受眾。
而在文章的組織和加工中,新聞記者應該對新聞事件作出正確的把控和處理,尤其是要做好文章創作的整體規劃,有針對性地引出其中蘊含的真實道理,以此在新聞作品中融入生機,呈現一篇真實詳細的新聞。同時,新聞工作者除了掌握專業的新聞傳播技能,還需要掌握全媒體融合生產的相關模式,通過整合各項新聞素材,將不同的媒介資源納入新聞創造之中,以此實現對不同新聞模塊的塑造。
以“無線蘇州”為例,該客戶端根據各個部委辦局的不同職能,定制應用模塊,比如,食藥監的“食在蘇州”、司法局的“E同說法”、文明辦的“志愿蘇州”等。這也要求新聞記者在采集新聞的過程中,應該時刻具備統籌全局的發展能力,提高新聞的傳播價值。
提升筆力,呈現優質新聞作品。文字功底是新聞工作者人員的職業素養,包括對新聞素材的整理,對所收集客觀事實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新聞工作人員都應該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
一方面,新聞工作者應該審時度勢,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政治素養、理想情懷和專業功底,摒棄新聞作品陳舊的觀點、空洞的思想、粗俗的文字,創作出讓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應該堅持新立意、新觀點、新思路,把握新媒體移動、智能化的傳播特點,讓每一篇新聞作品的呈現都更加鮮活靈動,能夠打動更多的人。
總結
人民日報社原社長楊振武曾經說過,記者應該“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站在田埂上找感覺”。由此可見,新聞記者除了應該時刻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的站位,堅定黨性宣傳思想,明確新聞的傳播立場,還應該深入基層,在對新聞事實的闡述上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從而達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不斷錘煉自身的職業素養。廣大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應強化自身道德文化素養和職業能力水平,夯實其扎根基層的職業地位,不斷提升自身“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借助于“四力”融合,加強社會輿論監督、樹立媒體品牌、提高傳媒公信力,使我國新聞傳播事業能夠獲得高質量的發展。 (作者單位:張家界市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張杰.推進融合發展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四力”——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胡春陽[J].理論導報,2018,(05):29-30.
[2]姜銀華,王勇.基層新聞記者要練好“四力”提高職業素養[J].傳播力研究,2018,2(28):230.
[3]許峰.遵義:“四輪驅動”增強新聞輿論“四力”[J].理論與當代,2018,(02):47.
[4]陳寅,劉軍鋒.遵循新時代要求,提高新聞輿論“四力”[J].新聞戰線,2018,(11):22-25.
[5]趙軼.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新聞輿論“四力”構建——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26(09):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