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俊星
摘要:電視文藝晚會的策劃和編導是一門綜合藝術、綜合學問,既需要編導等工作人員具備各種文藝種類的藝術素養,又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綜合素質。文章論述了做好一臺晚會需要著力的八個方面:確立主題、明確基調、組織節目、突出亮點、提升細節、優化結構、協調工種、強化排練。
關鍵詞:文藝晚會 策劃 編導 確立主題
電視文藝晚會是用電視技術轉播的文藝晚會,和一般的晚會的區別就是要考慮電視傳播的方式、方法和效果,對燈光、舞美、音響、服裝、化妝、場景等有特殊的要求。對于文藝晚會來說,策劃和編導是其成敗的關鍵。新的時代有新的要求。要做好晚會的策劃和編導,筆者認為需要在以下八個方面著力。
確立主題
主題是靈魂。主題明確,晚會才會有精氣神,主題模糊晚會就會顯得散,立不住,像寫文章一樣。主題確立,節目組織和創作、文稿撰寫才會有方向、有依憑。以河南省周口市春晚為例,周口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周口臺”)連續以《幸福周口》《道德周口》《文明周口》《新時代 新周口》《跨越之春》《蝶變周口》等作為主題和春晚的正標題。
主題的確立不是隨意憑空想出來的,它是創作者根據實際,根據事實,根據宣傳需要等概括出來的,是對以上諸因素的提煉、升華。周口臺一年一度的媒體資源推廣年會均會確立一個主題,如2013年的是《心心相印 一路同行》、2014年的是《攜手同行》、2015年的是《傳播創造價值》、2016年的是《融合的力量》。雖然有的晚會從表面看沒有用明確的標題來標明一個主題,但它內在的主題依然存在,如一年一度的央視春晚,它每年的主題除了歡樂、祥和、喜慶這些大的構架外,還要根據當年度國情明確一些側重點,文藝節目也會圍繞這些側重點來組織創作。如1997年香港回歸,1998年抗洪搶險,1999年跨世紀,2008年奧運會、汶川地震。主題是受眾的共鳴和呼喚,是受眾的訴求和期待,不是人為制造出來的。
明確基調
節目主題確立以后,就要明確節目的基調。這主要通過節目的主題思想、邏輯結構、形式風格和語境氛圍來確定,使晚會節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和知識性,以確保整臺晚會的節目質量更好地滿足受眾多重需求。晚會的主題要求是明確基調的根據,而節目的基調制約著晚會的形式、風格、氛圍。如春晚、元宵節晚會及其他專業晚會都有不同的主題和獨有的晚會特色。
組織節目
基調明確后就要組織、創作節目。組織節目是根據主題需要甄選現成的成品節目,創作節目就是圍繞主題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原創。成品節目關鍵看編導的人脈資源、節目線索資源,所謂功夫在平時。比如周口臺的歷年春晚,成品節目占到總節目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一個編導有眼光、有人脈、有信息、有資源并且會應用,那就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同一首歌》,該節目影響大,就是因為孟欣導演有相當的知名度,可以請到各種歌手來進行節目的表演和錄制。央視春晚也進行節目的組織,具體來說就是以該年度全國各省各地的成品節目為基礎,組織一個導演班子進行篩選、加工,挑選一些有影響力的演員重新打造。
創作節目因為是原創,一般它的主題性體現得比較充分,與主題最貼合。原創節目創作難度較大,比較費事,對作者、編導、演員等都是不小的挑戰。但創作節目必不可少,它往往起著畫龍點睛、支撐主題的作用。沒有原創節目,一臺晚會很難有鮮明的主題,很難有過硬的品質。創作節目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小品、詩朗誦、曲藝、歌舞等等。總之,有質量的原創節目越多,一臺晚會的主題越鮮明,給受眾留下的印象越深。
突出亮點
地方電視臺主要為當地受眾服務,當地特色文化既接地氣又為觀眾喜聞樂見,將特色文化融入節目中,能有效提高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周口市是全國有名的人口大市、文化強市,傳統歷史文化積淀深,人文藝術氣息濃,有多種地域特色的文藝形式,如雜技、銅鑼、越調等。晚會編導可通過多種方式將當地特色文化有機結合,在編排中突出亮點,提升晚會節目的精彩層度,讓受眾在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中感受當地特色的魅力,從而保障節目的播出效果。
另外,晚會還要多講述百姓身邊的故事,深入挖掘熱點事件,讓群眾成為文藝節目主角,充分滿足受眾的視聽要求和表現需求,激發其對節目的觀看欲望,提升當地特色文化的感染力。
提升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晚會編導尤其是總導演不可能面面俱到去編排、指導每一個節目,單個節目的編排往往是由執行導演或者是由社會專業導演來完成,比如,歌舞、舞蹈、相聲、魔術、雜技、小品等等。一臺晚會十幾個甚至更多的節目先是由各個分導演編排,然后晚會總導演再根據舞臺效果情況、主題需要、時間要求、節目銜接、特殊效果、節奏把控等等來進行細節處理和提升。總導演實際上相當于節目總裝的工藝師,他要在總裝環節把各個零件捏合到位、打磨到位,如節目組接、組合、取舍、站位、出場下場、造型、服裝化妝、音效、表演表現細節等。
優化結構
結構即順序,結構即節奏。結構很重要,它左右著一臺晚會的起承轉合,決定著一臺晚會的抑揚頓挫。好的、合理的結構安排和順序設計能夠讓人覺得有一種流暢感和舒適感。它契合人們的心理期待,順應欣賞的自然邏輯,給人一種水到渠成、首尾圓合、天衣無縫的感覺。就晚會開場而言,有熱開場有冷開場,現在熱開場多一些,熱開場要有起伏,有變化,有高潮,有低潮。不同的節目類型還要合理安排先后順序,有些節目還要考慮關聯度。
一般而言,一臺晚會會有3個左右的高潮節目,需要分析節目效果和類型而不能平鋪直敘。在高潮節目之間,需要設計一些唯美的、娛樂性的節目。節目弱的需要補強,需要以各種手段增強節目的吸引力、黏合度。雖然說整場晚會不可能都是高潮精品節目和主題性節目,但每個節目有每個節目的價值,每個節目有每個節目的吸引力和觀賞性。因此,每個節目都需要認真對待,以期提高整場晚會的吸引力。
優化的結構會使一臺晚會產生張力和彈性,起到乘法效應而不是簡單的加法效應。怎樣優化節目和晚會的結構?有多種方法。可以采用時間順序,如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復興之路》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用音樂舞蹈的方式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浴火而生的史詩;或采用情緒順序,如大型實景節目《大宋東京夢華》《千回大宋》《印象麗江》《禪宗少林》等,按照引入、鋪墊、沖突、高潮、回響、尾聲這樣的情緒進行安排;或采用類型順序,如《春節晚會》《綜藝晚會》等,根據節目類型合理安排、交叉安排、科學分布推進。另外,還有綜合因素順序,如大型活動、大型紀念活動、大型運動會開幕式等,一般分為若干篇章,每個篇章又設計若干節目,這類晚會綜合了時間軸、情緒軸、類型軸等因素。
協調工種
晚會是綜合藝術,電視晚會更是如此。電視晚會牽涉編導、撰稿、主持、表演、舞美、視頻、燈光、音響、攝像、導播、傳輸、劇務、服裝、化妝、造型等多個工種。而且,只有眾多工種都高質量完成各自工作并配合默契,一臺晚會才能圓滿成功。
電視晚會的編導是所有工種運轉的樞紐,他不僅僅要編導節目,還要有熟知各個工種的專業素養,否則很難把握和駕馭一臺晚會。總導演實際上相當于節目總裝的工藝師,只是這個總裝工藝師并非簡單把各個零部件組合在一起,而是需要調度各個工種,讓他們聽從指揮,在節目的演出動態、時間的推進、節目和工種的演進中完成一種藝術呈現。經過事先的多次演練、磨合,各個專業的工種人員應該諳熟各自的專業之道。盡管如此,編導依然身負協調、調度、把關、督導的重任。
強化排練
節目確定下來之后,排練就成為保障晚會質量的重要一環。俗話說三分編七分排,很多節目的效果和質量是在排練中深化的,尤其是語言類節目,像小品、相聲、詩朗誦、情景劇等。比如趙本山的小品,腳本當然很重要,而趙本山等人的表演更重要,因此喜劇小品關鍵在演。排練分為單排、合排、串排、帶妝彩排、錄播排。單排,即單個節目排練,需專門導演一對一指導。合排,即幾個節目同時排練,需分工負責的執行導演集中進行指導。串排,即全部節目串聯演出并接受導演指導,總導演可以借此對晚會有個總體感覺,同時,節目之間可以由此相互激勵啟發。彩排,即演員帶妝、著演出服進行排演,接近于正式演出。彩排還可以分為一排、二排、三排等,在此環節導演將對表演、主持、舞美、燈光、音響、攝像、轉播、服裝、化妝等進行全方位檢驗、調整、優化,接受各方領導、專業人士建議和意見,并最終敲定晚會各個環節細節。錄播排,即按實際演出進行錄制排練。
結語
電視文藝晚會的策劃和編導,不僅要求從業者有較高的藝術素養,更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為了增強媒體的競爭力,提高節目的質量和影響力,文藝晚會的策劃和編導除了要掌握好辦好晚會節目的所需的編導技能外,還應在統籌及調度上下功夫。(作者單位:周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