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英

摘要:微媒介提升了公眾對于公共事件的關注,并由此衍生出團體的歸屬感,這也為微媒介的動員奠定了行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微媒介與公眾情緒的聯系就不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轉變為整個國家及人類物質形態社會的多重內容聯系,也因此塑造了公眾的“微觀政治心理”,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一定規律的社會學心理癥候。文章將從微媒介的發展及傳播闡釋與其有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公共事件 微媒介 微政治心理
在當前環境下,大眾影響社會的方式愈發依賴于網絡的力量,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一個新生事物——微媒介。所謂微媒介是指連接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一個龐大的網絡介質載體。微媒介具有微特征、移動性和相關性等辨識點,傳播形式則表現為緊密聯系性、交流性及主觀選擇性。典型的微媒介如微博、今日頭條等。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微媒介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已成為促使集體行為產生的重要角色,因此在網絡上帶有抗議行為特征的群體性事件愈發頻繁。這無形中會使微媒介影響下的集體大眾處于事件的中心點。微媒介已逐漸使大眾實現了從“接收者”到“主要者”的過渡。公眾渴望通過表達來縮小實際目標與預期目標的距離,這使得共眾在網絡這一共同維度有了共通點。這種變化及其內在的差異充分表現出了微媒介特殊的研究屬性及獨特的探知價值。
在現實的基礎上,公眾要求發揮主觀作用,從而實現自我意識形態的表現。在MM市[1]的PX項目問題中,微媒介通過多元化、范圍化及多重傳播途徑逐漸發展成為集體情緒交流與表達的平臺,因此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情緒型”大眾。這些情緒型大眾同時又能夠塑造公眾的意識形態,這無形中為微媒介的發展及傳播奠定了基礎。這種雙向循環的聯動機制,將圍繞整個國家、市場及人類物質形態社會而展開較量,最后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因素。
案例及案例分析
案例。2009年廣東省委汪洋書記提出:現階段MM市[2]石化產品加工能力還有提升的空間,并由此引入PX項目。同年5月至7月這一項目進入預施階段,一些網民就PX項目在網絡上進行熱烈議論,其中MM市當地的大部分網友對PX項目的落戶持不滿甚至堅決反對的態度。盡管在這樣的情形下,2010年年初,MM市仍舊明確提出:在未來,我市將會設立一套年產量90萬噸級以上的芳烴裝置(PX項目),并將其納入市“十二五”規劃表內。通告發布后,一時間MM市當地的貼吧、論壇、微博等微媒介中出現了大量與PX項目相關的輿論信息,其中充斥著“黑心企業勾結政府”“犧牲群眾的利益而賺政績”之類的尖銳字眼,群眾情緒高亢。在公眾為期一個月的“討伐”之后,MM市政府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終于嘗試著由地方媒體向大眾宣傳、闡釋PX的相關性質,并踐行“宣傳先行”的項目方案(包含有要求市網監機構、各個通信流量商負責人,就與此項目相關的負面內容的傳播進行適當的限制等),為即將展開的PX項目做輿論鋪墊。這一系列措施并沒有使公眾的熱情降低,反而將民眾對此事件的關注情緒推向高潮,這也最終導致了網民們做出在青年節前夕進行“散步游行”的激烈行為。
事件回落。MM市政府解釋并承諾:由于此項目暫未符合社會的道德、倫理及環境保護等條件,因此該項目終止。隨著政府承諾的那一刻,PX事件的熱度逐漸下降,大眾通過微媒介成功地表達了訴求,并成功實現了訴求。該事件不禁讓筆者思考,當社會公共事件發生后,如何對公眾的心理進行引導,企業、政府部門的互動過程將對公眾產生怎樣的心理影響。課題組就此展開調研,并力求探知微媒介與集體行動間的關系。
案例調研及分析。為獲得對此事件的深入理解,筆者及小組團隊于2014年8月深入項目所在地進行為期7天的實地調研,通過科學調研、深入訪談、內容分析等方法,得到的結果如下:
此次調研共發放問卷162份,回收146份,除去作答明顯與正常邏輯相悖的問卷,最后得到有效測試樣品——調查測試卷144份。此次調查中愿意與筆者及團隊深入交流者59人,8人集體交流,詳細互動次數為1次。詳情見表1-1。
通過對樣本中調研對象的年齡及受教育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新的微媒介形式與集體行動之間存在綜合互動機制,而且該機制對公眾產生的心理影響較為明顯,尤其是公眾由公共事件衍生出的社會情緒及其推動作用,構成了社會公共事件發展與演變的重要助力。
分析聯動關系
微社群形成過程分析。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民族,公眾對于影響到自身生存權益的外在因素往往較為敏感,因此這也成為微媒介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怎么創建一個合理、公平、包容、自由的輿論環境,是當前營造健康、透明社會言論環境的關鍵問題。以本文中的事件為例,在此事件中,公眾通過微媒介表達出的意見與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傳達的理念形成對立這一情況經過媒介的傳播,使得MM市PX事件在相對于部分環境群體性事件中表現出了特異的輿論特征。在當前愈來愈嚴格的社會輿論條件下,微媒介的普及使大眾對公共事件的敏感程度日益加深。公眾愈發強烈渴望得到合理的表達平臺,這無形中為微社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社群焦點議題塑造點與沖突點。微媒介應具有信息種類繁多、選材范圍廣闊、輻射影響多元化等特點,并且一定是在公平化、大眾化、真實化的條件下運行的。但是由于MM市政府的強力控制,地方媒體及部分微媒介變成了政府傳播信息的工具,這無疑會加劇大眾的熱議、反抗情緒,這無形中塑造了焦點議題。
在PX事件中,公眾對當地媒體報道的內容持嚴重懷疑,甚至是不相信的態度。這無疑會導致政府的公信力度降低。MM市的眾多媒體自愿或被迫地強推、宣傳PX事件落戶MM市,這無形中與大眾態度形成對立的趨勢,必將導致矛盾沖突的擴散,形成沖突點,從而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大眾的微政治心理
微媒介下的“微政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后,也逐漸開始追求平等、獨立、自由的個性生活。人們獨立自主的意識已不僅僅局限于國家層次,其更多的已經滲透到大眾的思想理念當中,好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網絡是一個龐大的交流、存儲平臺,微媒介在其中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聯系公眾獲得社會信息的重要載體,因此微媒介必然會匯集廣大群眾的意見和聲音,使得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民參與到社會公共事業的建設中去,公眾的表達方式將會由此呈現出多極化的特點。這種理念即為公眾“參政議政”的意識形態,我們稱之為公眾的“微政治心理”。
應對策略
在公眾利用微媒介行使其環境維護權益的過程中,微媒介已不單單是公眾抗爭的衍生物,而更主要的是其傳播思想理念、抒發內心正義感、維護社會道德及準則的重要工具。我們應該一起構建更合理的社會表達體系。筆者認為優秀的社會體系內應包含著這樣一套反饋流程:公眾意見“產生”、政府政策“分析后實行”、公民接收后再形成新的“反饋再交流”,以此運行模式來維持反饋流程的有效運行。同時,也需要建構一個合理的表達空間,讓公眾能夠行使質疑、建議的權利,這有利于公眾確立理性協商的規則并與政府和企業達成良好共識,從而創造健康、信任、和諧、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格局。
結語
無論是在有形還是無形的意識形態層面,理論上所有帶有群體性質的事件都不是獨立產生的。其中,大眾通過微媒介而產生的意識形態在相當程度上發揮了激發、組織、動員的性能結構,公眾的微政治心理正是在這一意識形態下逐漸產生的。那么構建相應的社會機構、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切實實行國家制定的宏大戰略則是政府的核心任務。理性協商與合乎情理、法律的大眾監督所達成的政治認同點,將有助于推動社會發展,增強現代公民的責任意識。(作者單位:商水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于風.微媒介環境下提升黨媒親和力的思考[J].中國報業,2019,(20):72-73.
[2]逯興鑫,姜華,王嫻珺.微媒介視域下微文化的特質及對微文化的思考[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5):93-96.
[3]趙世環.微語境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和防控研究[J].傳媒論壇,2019,2(15):25-26.
[4]孫麗,吳春陽.微時代視域下“微輿論場”治理的道與術[J].智庫時代,2019,(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