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湘、桂兩省區交界處,總人口30.5萬人,縣內居住著瑤、壯、苗、回、漢等12個世居民族,其中瑤族人口18.7萬人,占總人口61.22%。該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長期以來,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開展各項民族工作,為維護少數民族群眾利益、促進各民族團結和諧進步及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先后被評為全區民委系統先進集體、桂林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區第八次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
恭城瑤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抓好民族關系監測評價體系建設,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建立民族工作信息員、民族工作專家顧問和民族關系協調員“三支隊伍”,共有800多人,堅持溝通聯誼制度,完善民族關系監測評價處置機制,做好經常性的民族關系協調工作。近30年來,恭城從未發生過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糾紛,無省界、縣界權屬糾紛。
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凝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合力。加強對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建設的組織協調,形成縣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部門合力推進、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共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建設。恭城瑤族自治縣2017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被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統戰部、民宗委聯合命名為第二批“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縣”。
深入開展政策法規宣傳,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配合修訂完善《恭城瑤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牽頭做好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中小學校、服務行業推行著瑤服工作,提請縣人大審議通過《關于在全縣推行著瑤族服裝的決定》;每年結合“壯族三月三”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組織開展 “和諧瑤鄉、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組織開展民族團結知識競賽、圖片巡展、山歌比賽等宣傳教育活動,并在主流媒體開辟專欄,大力宣傳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近年來先后培育蓮花鎮紅巖村、縣民族中學等有社會影響力的創建單位,2018年續建和新增8個創建點,2019年續建和新增4個創建點,2020年申報各類型桂林市第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15個,有力推動了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積極組織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瑤族長鼓舞”在全縣中小學校得到普及推廣;編印《多彩恭城》讀物,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納入各中小學校教學內容;每年9月,組織“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
切實關注民生,為少數民族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推進民族經濟快速發展。積極抓好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建設。“十三五”以來共爭取上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322萬元,完成道路、橋梁、水渠等建設項目96個,有效改善了少數民族群眾聚居的山區村屯的基礎設施條件,促進各民族團結和諧。重點打造蓮花鎮紅巖村、西嶺鎮楊溪村、觀音鄉蕉山村等一批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助推當地旅游發展。派駐第一書記帶領聯系村兩委班子為發展出點子、想辦法,協調籌措資金600多萬元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效改善了聯系村的生產生活環境;爭取財政資金200萬元建設產業項目,大大增加了集體收入;組建農民水果專業合作社,共種植三華李2600多畝,增加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收入。
積極抓好民族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工作,加快瑤鄉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組織出版了《夢里瑤鄉——細說恭城》《梅山圖注》《瑤族梅山經》等一批瑤族文化書籍;組織縣瑤學會每年出版一期《恭城瑤學研究》;組織編制《瑤語圖冊》,作為全縣干部群眾和廣大瑤語愛好者學習瑤語的教材。支持、引導瑤族群眾開展一年一屆的“觀音鄉水濱村盤王節”“三江鄉石口村花炮節”“嘉會九板婆王節”等地方傳統民族民俗節慶文化活動,各民族交流交往活動頻繁,加快了瑤鄉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供稿:恭城瑤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