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有強
[摘 要] 鵪鶉蛋中含有豐富的核黃素和大量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材。鵪鶉蛋作為我國餐桌上的常見美食,在國內市場上有著巨大的需求量。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鵪鶉蛋的市場需求量穩步增長,由此帶動了蛋用鵪鶉飼養業的發展。鵪鶉屬于特種經濟禽類,生長周期短、飼養個體較小、成熟快、產蛋量高。正是基于這一特點,我國鵪鶉飼養規模僅次于雞鴨。但是,不同于傳統禽類養殖,我國蛋用鵪鶉養殖經驗相對缺乏。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蛋用鵪鶉的生長特性及飼養要點,結合蛋用鵪鶉養殖行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對現有蛋用鵪鶉飼養管理技術予以歸納和總結,以期促進蛋用鵪鶉飼養業的發展。
[關鍵詞] 蛋用鵪鶉;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8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0-117-2
蛋用鵪鶉的飼養管理從鵪鶉的挑選開始,貫穿鵪鶉生長、成熟和產蛋的全過程。不同于傳統的家禽養殖,蛋用鵪鶉的健康生長對環境溫度有嚴格的要求[1]。與經過人類馴養的禽類動物相比,鵪鶉更為膽小,易受到驚嚇從而造成自我損傷。
1 蛋用鵪鶉的選種
優質的種鵪鶉能夠為下一代提供更為健康的基因,因此種鵪鶉的選擇至關重要,這一環節能避免80%以上的先天性疾病,可降低鵪鶉幼生期的發病率。種鵪鶉應選用成年健康、有活力、羽毛干凈、質量、體型均合格的優質良品鵪鶉。育雛機構應挑選發育正常、精力旺盛的優質種苗,排查出種鵪鶉中劣質的個體,確保種群質量合格;對產下的受精蛋要進行規范保存,統一孵化。種鵪鶉在產蛋期間應保證環境衛生,并提供充足的食物,保證食物營養成分達標,從而確保受精卵的整體質量。此外,在進行受精卵孵化前,應做好孵化區和養殖區的消毒滅菌工作,使用生石灰或84消毒液對預備養殖區和孵化區進行3次以上消毒處理,由于剛剛破殼的鵪鶉抵抗力普遍較差,因此這一階段更應加強養殖區的衛生管理,做好消殺工作[2]。可使用高錳酸鉀和醋酸對養殖區進行熏蒸消毒,待養殖區域空置7 d后方可飼養新苗,做好養殖區不同批次幼苗之間的消殺,避免鵪鶉幼雛交叉感染。
2 育雛期飼養管理技術
2.1 飼養區溫度的控制
育雛期應嚴格控制飼養區內的溫度變化。幼雛破殼7 d內應保證周圍溫度控制在37 ℃,同孵化溫度保持一致,幫助幼雛順利度過破殼期,降低周圍溫度變化對幼雛造成的影響,避免因溫度過高而引起幼雛發生呼吸道和胃腸道感染。孵化后7~14 d應適當降低環境溫度1~2 ℃,并根據幼雛生長活力適當對溫度變化區間進行調整。孵化后14~21 d,再次降低飼養溫度,將飼養溫度下調至34 ℃左右。經過21 d的保溫飼養,當幼雛抵抗力和適應力明顯加強時,可逐漸將飼養溫度下調至27 ℃,經過大約7 d的緩慢降溫,使幼雛飼養溫度逐漸接近室外溫度,這時即可暫停對保溫設備的使用。在環境溫度偏低的情況下,則需進行持續保溫,使用電燈、電爐等加熱設備對飼養區進行升溫,并對飼養區進行保溫處理。
2.2 飼養區濕度及養殖密度的控制
在養殖濕度控制上,應根據環境濕度變化適當對飼養區進行增濕,將養殖區濕度控制在50%左右為宜。在養殖密度上,應根據幼雛個體質量的增加而不斷降低,分別在破殼后第1~7 d、7~14 d、14~21 d進行養殖密度的調整,對幼雛進行稱質量和篩選,對體質量不達標的幼雛進行分流,并加強營養供給。破殼后1~7 d,由于幼雛個體較小,因此在養殖密度上可以適當增加,但應控制在150~160只/m2;破殼后14~21 d養殖密度應為1~7 d的1/2。隨著幼雛個體的增長適當降低養殖密度是降低啄肛率的有效舉措。夏季由于外界溫度較高,因此應進一步降低養殖密度,避免中暑。
2.3 科學投喂保證飲水,防疫除蟲
幼雛出生7 d內應保證光照充足,光照是提升幼雛生長速度的關鍵,幼雛在持續光線下,生長速度和進食量會明顯提升[3]。在飼料投喂和飲水上,破殼7 d內應在飲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葡萄糖溶液,以保證幼雛破殼后開食前的能量供應;將飲水器放置在地面上固定好,避免幼雛將飲水器打翻或幼雛羽毛被打濕;定期檢查養殖區飲水器內水量,保證飲水充足。在育雛區準備一定量的開食飼料,密切關注幼雛的開食狀況,對不會主動食用飼料的幼雛進行誘導。根據不同的生長周期進行規范化投喂,保證喂食量的充分供應。破殼21 d以前使用幼雛專用飼料;21 d以后即可使用育成期飼料進行投喂。此外,幼雛期應嚴格防疫,進行規范的疫苗接種,對幼雛進行除蟲。
3 育成期飼養管理技術
育成期應進一步加強疫苗接種,預防基礎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經過20 d的投喂,鵪鶉從幼雛期至育成期,其生長進入平穩期,抗病力會明顯加強,這一階段除需調整投喂飼料種類以外,還需適當降低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避免導致育成期鵪鶉個體體質量過高。育成期應將飲水器和飼料放置在養殖籠外,避免成熟個體之間出現啄肛,同時這一舉措也能有效提升籠內空間,為鵪鶉養殖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育成期應對病殘鵪鶉進行篩選,在日常投喂過程中對鵪鶉生長情況和健康狀況進行巡視,將患病或發育不良的個體挑選出來,進行單獨喂養或淘汰。育成期鵪鶉生長速度趨于穩定,因此這一階段飼養難度和死亡率將會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在夏季飼養密度過高或外界溫度炎熱、空氣濕度大時,應做好養殖區內的降溫工作,育成期的鵪鶉在溫度過高時易出現中暑癥狀。因此,可在飲用水中適當加入冰片、薄荷腦等具有清熱解暑功效的中成藥,以提升鵪鶉在夏季的存活率。
4 產蛋期飼養管理技術
性成熟的雌性鵪鶉將會在45~50日齡產下首枚鵪鶉蛋。當整個鵪鶉群體的產蛋率在5%以上時,這就意味著蛋用鵪鶉即將迎來產蛋期。處于產蛋期的鵪鶉首先應加強營養供給,更換為產蛋期專用飼料。產蛋期應做好養殖區的保溫工作,鵪鶉在28 ℃左右產蛋率最高,當夏季溫度在35 ℃以上時,鵪鶉的產蛋率將會明顯降低。同時,當溫度低于20 ℃時,鵪鶉的產蛋率也會受到影響。在鵪鶉養殖的全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周邊環境溫度的變化,及時采取有效的降溫和保溫措施。蛋用鵪鶉產蛋周期較長,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在產蛋高峰期產蛋率普遍在95%左右,最高峰甚至能夠達到98%。產蛋期,應根據蛋殼厚度、產蛋率、鵪鶉蛋質量酌情對飼料進行調整,可適當添加魚肝油、植物蛋白保證微量元素的攝入,這樣能有效保證產蛋的質量[4]。鵪鶉在產蛋期易受到驚嚇,養殖區應盡量減少陌生人員的進入,同時應在養殖區周邊設立阻攔網,避免蛇、貓、狗、黃鼠狼等天敵進入養殖區從而威脅到鵪鶉的正常產蛋。
一般個體飼養戶將半成體的鵪鶉放入飼養籠中飼養,待鵪鶉個體完全成熟后需對養殖密度進行調整,產蛋期應進一步對養殖密度進行調整,養殖密度過高會造成鵪鶉蛋被鵪鶉啄破。在產蛋期間,光照時間應與育成期保持一致,夏季無須進行光照,或可在19:00—21:00進行適當補光;冬季,由于白天光照時間嚴重不足,因此需將光照時間延長至23:00時左右,通過延長光照時間能有效延長鵪鶉的進食量。據研究表明,鵪鶉在日間產蛋量明顯高于夜間。產蛋初期是鵪鶉死亡的高發期,鵪鶉產蛋初期,應選用過渡期飼料,避免蛋白質和激素攝入過量。由于產蛋初期,鵪鶉的產蛋能力較弱,肛門括約肌未得到有效擴張,因此,盲目補充蛋白質和營養素會造成鵪鶉蛋個體質量過大造成鵪鶉產蛋困難或造成脫肛。脫肛的鵪鶉很難進行治療,還會誘導同一飼養籠內的鵪鶉染上啄肛的習慣。產蛋期,進行鵪鶉蛋收集時應保證安靜,防止這一過程中鵪鶉受到驚嚇,切勿在養殖區進行跑動。通常在06:00左右對養殖區的集糞槽進行清理,使用專用的刮糞設備,對集糞槽進行全面的沖洗,避免鵪鶉糞便長期積壓產生有害氣體。對于非正常死亡或活動異常的鵪鶉應及時進行隔離,對病死的鵪鶉進行科學掩埋,避免造成病毒大范圍擴散。
5 結語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蛋用鵪鶉的市場需求量將會進一步提升。蛋用鵪鶉的飼養和管理應圍繞疫苗接種、飼料投喂、生長環境營造等多個方面進行,通過科學管理有效降低鵪鶉養殖過程中的病死率,提升產蛋數量,促進鵪鶉養殖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東龍,趙芙蓉,武曉紅,等.飼養密度對蛋用鵪鶉生產性能和行為的影響[J].家畜生態學報,2019(9):51-55.
[2]李中習.蛋用鵪鶉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河北農業,2018(12):56-57.
[3]王中林,武紹沛.蛋用鵪鶉持續高效養殖技術[J].科學種養,2017(6):39-41.
[4]孫亮.蛋用鵪鶉的飼養管理與疫病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