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玲
[摘 要] 在宣傳人人參與垃圾分類、提升環保意識的當下,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常遇瓶頸,如何有效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和倡導活動,切實加強鄉村環境治理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H鎮垃圾分類工作實踐為例,結合實際采用“以鎮統管 以村試點”這一創新多元共治的模式,歸納整理相關經驗,以期為其他地區環境治理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農村環境治理;垃圾分類;社會組織;多元共治
[中圖分類號] X7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0-121-2
隨著我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垃圾的產量大幅增加。實行垃圾分類,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在宣傳倡導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當下,城市有其專屬的優勢,垃圾分類工作的效果較為明顯,相比之下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情況則遜色很多。在我國廣大農村,垃圾分類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相較于基礎設施完善的城市,農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農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仍比較欠缺。
我國農村垃圾的成分、產量等與當地的發展水平、經濟結構、人口數量以及生活方式有著密切關系。一方面,我國農村垃圾人均產生量雖不高,但由于產生源過于分散,使得垃圾收運難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農村面積較大,垃圾隨意堆放現象十分嚴重,大部分農村垃圾被隨意丟棄或就地填埋,導致農村地區居住環境逐漸惡化,嚴重時甚至可能會產生大面積的疾病或疫情。據相關資料顯示,早在2011年我國農村的生活垃圾產量就已超過城市,2016年農村生活垃圾年產量已高達1.5億t,且處于持續增長階段。我國農村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村民居住較為分散,不易集中管理,村民缺乏良好衛生習慣和垃圾分類意識,且基礎設施不足,農村垃圾問題已經給生態環境、群眾身體健康和食品安全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制約了我國農村環境的改善,對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來了挑戰[1]。
近年來,浙江省H鎮以“以鎮統管 以村試點”的農村垃圾分類共治新模式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在這一模式中,H鎮從工作制度、基礎設施以及人員力量3個方面的建設抓主線,以H鎮W村為試點,村內招募100戶家庭,結合特色活動深入貫徹落實到一家一戶中,結合志愿者隊伍和社會組織力量多方參與協同治理,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本文探討“以鎮統管 以村試點”的垃圾分類共治新模式,旨在促進我國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有效實施。
1 浙江省垃圾分類工作總體情況
1.1 垃圾分類工作現狀
自2019年8月21日,浙江省建設廳發布《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后,浙江省各地均在摸索有效的農村垃圾分類方式,區級政府緊跟其后定下全域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三年行動計劃,要求結合區域實際,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深挖減量潛能、完善體系建設,努力打好垃圾治理攻堅戰[2]。浙江省H鎮人民政府在號召人人行動、家家參與,努力打造垃圾分類“新時尚”、全力助推“三個全域”和全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建設的工作中,邁出了從無到有的第一步,爭創垃圾分類示范街鎮列入2020年政府重點工作。
總體來說,H鎮村社垃圾分類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一是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責任認知不清。當地居民心中存在一些錯誤認知,認為垃圾分類處理是政府的職責,對垃圾分類行為表現較為被動,缺乏科學系統的垃圾分類方法。部分居民對垃圾分類尚處于簡單分離廚衛垃圾的階段,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回收、處理尚不明確。二是垃圾分類指導力量短缺。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過程中,僅僅依靠政府及村社干部為中心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較為困難,挖掘一批有能力、有意向的志愿行動骨干,以及引用社會組織、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力量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整體進程迫在眉睫[3]。三是居民分類參與度低。H鎮垃圾分類工作整體參與度不高,雖舉辦過相關垃圾分類活動,但效果不明顯。現階段的垃圾分類活動缺乏相應的吸引力和居民參與感,宣傳分類成效甚微,系統的垃圾分類理論指導和方法實踐仍有待挖掘。
1.2 垃圾分類工作成效
目前,H鎮五村一社區及轄區內企事業單位、農貿市場、商戶、工業園區等均已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以W村為試點的垃圾分類宣傳倡導活動取得顯著成效,相較于其他村社,W村居民整體垃圾分類知曉率和垃圾分類投放正確率得到了較大提高。
2 “以鎮統管”垃圾分類治理模式
2019年,浙江省H鎮政府制定了《H鎮生活垃圾分類考核補助辦法(試行)》,建立了考核工作機制,實行績效補助管理。在工作制度方面,H鎮建設“黨建+垃圾分類”,在黨建引領下建立網格、居民、企業、商戶評比工作機制。“黨建+垃圾分類”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村社中黨員人數規模有限,黨員老齡化較為嚴重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長效推進。對此,H鎮從黨建引領逐步推到全民自治,在“黨建+垃圾分類”基礎上發動了全體村民自覺主動參與垃圾分類,推進農村垃圾有效治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H鎮累計投入580余萬元,對鎮內生活垃圾中轉站進行了提升改造;更新現有生活垃圾壓縮設備及運輸車輛,增設生活垃圾稱重設備1臺,2020年新增易腐垃圾資源化處理設備3臺,日處理能力8 t。全鎮設立生活垃圾分類集置點59個,開通“垃圾不落地”3條專線,覆蓋沿線商戶340余家,開設易腐垃圾清運專線1條,對農貿市場、水果店、餐飲店等產生的易腐垃圾實行了專線收運。2019年10月,H鎮引進環保科技設備——虎哥回收服務站,服務鎮內600余戶居民。在人員力量建設方面,鎮級共有垃圾分類專職人員4名,每天不定時巡查各村垃圾分類情況,對分類不當區域要求及時整改;對于59個生活垃圾分類集置點,配備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員76名,實行上門入戶收集;全鎮招募垃圾分類志愿團隊200余人,監督全鎮垃圾分類成效,不定期開展垃圾分類巡視;村級各有垃圾分類專管員1名、垃圾分類網格員1名,進行全鎮垃圾分類實踐和倡導。
3 “以村試點”垃圾分類治理方法
浙江省H鎮由1個社區和5個行政村組成,為切實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鄉村治理,以W村為試點鄉村,根據實際工作推進情況全面覆蓋剩余村社。W村位于H鎮西邊,有27個村民小組,2019年村總戶數826戶,總人口2 399人。由于W村村民居住地分散,基層干部直接管理相對困難,在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志愿者支持以及社會組織的介入給予了較大的支持。
3.1 挖掘志愿骨干,參與基層治理
W村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優勢,引導村民骨干參與環境建設,從中培養了一支能力強、執行力高的垃圾分類骨干力量,推進了垃圾分類工作宣傳及監督。志愿隊伍建設是W村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為后期垃圾分類相關工作奠定了夯實基礎,直接推進了W村垃圾分類工作。
3.2 社會組織介入,強化分類習慣
W村與當地社會組織達成合作所,引進專業社會組織力量參與村環境治理,設立周期為1年的公益項目,執行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調動垃圾分類志愿隊伍。結合現有志愿團隊,持續招募志愿者并對其進行針對性培訓,為后期參與垃圾分類宣傳、巡查服務奠定基礎。垃圾分類項目由骨干志愿者隊伍進行負責,解決了人員不足這一問題,以村民自治為基礎,以專業培訓為輔助,有效推進了W村垃圾分類工作。②W村內招募100戶試點家庭,深入貫徹垃圾分類理念[4]。對于這100戶試點家庭進行不定期的垃圾分類巡查、評分,結合家庭積分制度,兌換相應實物獎勵、定期公布紅黑榜單等形式鼓勵村民參與;以特色活動鞏固村民垃圾分類知識,包括垃圾分類現場教學、垃圾分類講座、垃圾分類處理站參訪活動、環保知識競答等活動,從而實現全民參與。
4 結語
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的改變非一日即成,尤其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任何一種垃圾分類治理模式的選擇均要扎根實際,因地制宜對治理模式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從本質上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實現基層善治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常永鋒,劉明輝,李朝暉.淺析我國農村垃圾處置模式[J].節能與環保,2020(8):24-25.
[2]宣穎,吳永婷,王玥.安徽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行為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9(11):135-137.
[3]沈旭晟.湖州: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新特色[J].城鄉建設,2018(24):41.
[4]李相儒,畢峰,韓澤東,等.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模式及其影響因素與管理對策:以杭州市為例[J].環境衛生工程,202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