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北京是遛鳥的大爺,上海是精致的丈母娘,而浙江的紹興,則少不了各地官員背后運籌帷幄、進退自如的“紹興師爺”。
紹興師爺——一群隱于官員身后的“智囊團”,不僅寫就了一地歷史傳奇,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性格與魅力,更為一個時代的發展軌跡落下不可或缺的一筆。
所謂“師爺”,是指各地方官署的幕僚,相當于現代官員的私人秘書。明清時期,由于絕大多數師爺來自紹興,就連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這樣朝廷重臣的師爺都是紹興人,因此“無紹不成衙”這句話逐漸流傳開來,博學而精明的“紹興師爺”就此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古時候的讀書人,大多希望通過科舉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以改變命運。不曾想,清朝順治到乾隆四年大興文字獄,朝廷一度以浙江士子“文風不正”的理由停了浙江鄉試。上帝關上了一道門,聰明圓滑的紹興人卻總有辦法為自己多開幾扇窗。周作人就曾在《知堂回想錄》里介紹,前清時代士人以科舉為正路,若是“正路”被堵死,還有幾條岔路可走:做塾師、醫師、師爺,或者經營錢業、典當等生意。
不論走哪條路,都需要繼續讀書。作為輔佐官員的“私人秘書”,師爺更是需要滿腹的學問。
想成為師爺一般需要攻讀至少三年的“幕學”,學習撰擬官方文字和研核策略的能力。清朝乾、嘉年間的紹興師爺汪輝祖曾在其著作《佐治藥言》里大談“讀書”的重要性:“幕友佐官為治,實與主人有議論參互之任,遇疑難大事,有必須引經以斷者,非讀書不可。”
隨著“紹興師爺”的名聲越來越響,“紹興人好讀書,善讀書”的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同為紹興人,民國時期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就為中國開創了現代教育思想體系和制度,為近代中國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讀書和教育的重視也成為紹興人代代相傳的基因,今天的紹興人聰明地將這一性格融入旅游業的發展。魯迅故里、西施故里、蘭亭、大禹陵……每個景點背后,都有一個源遠流長的典故,而當地人也都能對那段歷史說上幾句,惟妙惟肖的描述瞬間便將你帶回過往時代。
早在2003年,紹興率先推出“跟著課本游紹興”的研學游品牌,2018年后,紹興則成為代表浙江省的全國研學游目的地和示范基地,相信這座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能將“研學游”這種新形式做得越來越好。
進退有度的生活哲學
因為是官員的秘書,師爺自己并沒有官銜,所以不便拋頭露面。每當升堂判案,師爺只坐在屏風背后聽審,然后悄悄給官員遞小紙條提意見。更有為官員書寫公文的師爺,低調無名,卻能以一人之言影響官員的仕途前程。
清雍正時期,隆科多一時權傾天下,滿朝文武不敢言,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師爺鄔思道將隆科多的不法行徑訴諸一紙,田文鏡呈上密章。正在憂心如何除去權臣的雍正帝求之不得,即刻用這封奏折治了隆科多的罪。田文鏡自此平步青云,師爺鄔思道的才能也得以顯露,雍正曾在回復田文鏡的請安折子中問道:“朕安。鄔先生安否?”
且不考證故事真假,但是歷史上確實有鄔思道其人,紹興師爺對官員的佐助和影響力也是真的。過去官員大多科舉出身,有文化但缺實戰經驗。而紹興師爺除了多謀善斷外還諳熟人情世故,才能處處輔佐幕主,令其自由行走官場。
取得幕主的賞識固然重要,但風頭太盛,引起同行嫉恨也不好,所以紹興師爺更懂得韜光養晦的藝術,一直沿襲至今天。
作為經濟強省,阿里系、寧波幫、溫州皮革廠、義烏小商品等均出自于浙江,以至于人們每每談及這座省,總會跟“人精明”“多富商”這類關鍵詞聯系在一起。在一眾浙江商人里,紹興人最是低調。紹興市柯橋區是亞洲最大的布市場集散地,以浙閩兩省為代表,各地的商人都聚集在此處交易,創造的無數財富以每日為計。
盡管城市GDP一直保持著不錯的水準,但在紹興,商人不喜張揚,普通人家節儉,就算辦起紅白喜事也不會刻意追求排場。或許正是承繼了紹興師爺的低調作風,紹興人深諳“悶聲才能發財,細水才能長流”的道理。
紛擾萬千,初心依舊
紹興師爺代表人物汪輝祖在《佐治藥言》里寫道:“賓之佐主,所辦無非公事,端貴和衷商酌,不可稍介以私……以主人意見不同,稍為遷就,便是私心用事。蓋一存遷就之見,于事必非斡旋,不能適得其平。”
師爺佐官為治,在公事處理上不可能事事都與官員意見一致。如果一味地遷就討好官員而不適時提醒,顯然有失公允,非為幕之正道。據坊間相傳,紹興師爺行李箱里永遠有一份回家的盤纏,以備哪天和官衙鬧得不愉快,隨時可以回家。汪輝祖在《續佐治藥言》一文中也說:“不能就范,則引身而退,是謂不合則去。”
“合則留,不合則去”,這是紹興師爺對家鄉的眷戀,也是他們保留本色自我、不忘初心的清高和堅持。
地處寧紹平原的紹興有南面一片高山作屏障,不像浙南地區和福建一帶常受臺風等天災之擾,自古以來風調雨順,不用看天吃飯。生活在“魚米之鄉”的紹興人吃喝不愁,生活安定,心里自然就更有底氣。男兒志在四方,外出闖蕩理所應當,但沒有必要為五斗米折腰,畢竟回家的日子也可以過得很滋潤。
這種“不忘初心”的品性和淡然處之的生活態度,甚至浸染了一地風光,來到紹興旅行的外地游客感受更加真切。紹興安昌古鎮是著名的師爺故里,始建于北宋時期,中途因戰亂焚毀,明清時期重建,“百橋千街水縱橫”的景色保留至今。
不同于許多業已商業化的古鎮水鄉,為了迎合游客喜好一味渲染歲月靜好的氛圍,安昌古鎮里仍舊住著本地居民,滿眼都是市井煙火。老街依河而建,有古橋相連,南面民居枕水而居,北面商鋪鱗次櫛比,傳統的紹興特色小吃鋪一路排開。
古鎮里可以乘坐烏篷船,船夫們以一人之力搖櫓前行,載你在水面上,感受一座流動蕩漾的水鄉。不過記得務必在白日體驗,船夫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落山便是他們歸家的信號,多一分鐘都不等,畢竟多賺得的幾塊錢路費不值得他們占用跟家人歡聚的時刻。
紹興人拒絕過度商業化,也許舍棄了一些發展經濟的機會,但也正因為堅持本色,保留了古樸清新的氛圍及獨特的人文內涵。有了這樣的口碑,反倒吸引了更多游客主動來訪,誰說不是一種智慧呢?
藏在骨子里的硬氣
好讀書、低調圓滑、清高不忘本……紹興師爺的形象似乎總是內斂細膩而保守的。不過,但凡你看過一出傳統的紹劇,便能看出紹興越文化里硬朗剛直的一面。
紹劇始于明末清初,差不多與紹興師爺同一年代出現,紹劇的發展壯大與紹興師爺的發跡也算是互相成就。紹劇最初被稱為“紹興亂彈”,足以想象曲藝的節奏速度。與溫柔婉轉的越劇不同,紹劇大多在廟臺和廣場等空曠的場地演出,唱腔高亢且粗獷;樂器則以板胡、笛子、斗子為主。
傳統紹劇可按題材分為忠義戲、征戰戲、神怪戲等,情節生動曲折,戲中的人物扮相簡明易懂,忠奸一目了然。而紹興師爺主要以兩種形象出現在紹劇里:正派角色剛正不屈、正直敢言;反派角色則心機深重、視錢如命。但不論是哪一種師爺,都是一個神機妙算的鐵齒銅牙。
紹劇的感情色彩強烈,愛憎分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紹興人為人處事的風格。魯迅先生從小看紹劇長大, 或許也將紹劇的愛憎分明化作了自己筆下的力量。倘若有機會去到當地看一場紹劇表演,千萬別錯過了藏在舞臺上的別樣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