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瀚的星海寄托著今人很多的遐想,而這一點對于古人來說更是如此,甚至猶有過之。
眾多的星辰被古人賦予了特殊的地位,譬如北斗七星,包括紫薇星、貪狼星等。其中有一顆最為特殊的星辰,叫做“大辰”,也就是大火星。“七月流火”,就是指七月份后大火星向下運行,同時天氣也漸漸轉涼。
而等到九月九日左右,大火星就會因為運行位置過于靠下而難以觀測,這時候人們就會跟隨著祭祀一同爬上高山,送大火星離去,并祈愿來年大火星順利回歸。
這就是重陽登高這一習俗的來歷,不過由于年代久遠,現在知道為什么要去爬山的人應該少之又少。
一、 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
九月九正是仲秋時節,天高氣遠,對于登高望遠,呼吸新鮮空氣來說可謂是最合適不過的時節了,而這一時節正值菊花開放,所謂“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登高望遠,沿路賞菊,順便輕折幾只菊花釵頭,可謂美哉,等到下山,還能將菊花入酒,這菊花酒可是當年大隱士陶淵明的最愛,世人紛紛效仿,蔚然成風,釀酒的大師傅說,九月九重陽相逢,菊花陽氣最盛,唯有這一天才能釀出最好的菊花酒,因此,重陽飲菊花酒怎能錯過呢?
至于佩茱萸,王維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在這一天爬山登高時,要將茱萸插于頭冠,或者制成香囊攜帶。《風土記》就寫了“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成熟,氣烈色赤,爭折其房以插頭,云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至于為什么要將這三者并列呢?
其實是漢朝的一個傳說,據說東漢有個方士叫做桓景,桓景的家鄉遭遇瘟疫,一時間父老鄉親可謂是哀鴻遍野,于是桓景就求來了師傅的兩樣寶物,一是茱萸之葉,一是菊花之酒,并在九月九日陽氣最盛之時回到了家鄉,他帶著鄉親們爬上最高的山峰,插著茱萸之葉,飲下菊花之酒,呼吸山間清朗的空氣,隨后大家都病愈了,在當地就留下了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并佩茱萸的習俗。
話說回來,為什么重陽節的習俗多少都帶有一些趨吉避兇的祈求呢?其實是因為古人認為九為數之極,所謂“九為老陽,陽極必變”,因此在平安地度過重陽節之后,就會開始“水逆”了,因此重陽的習俗才會很多都帶有一些趨吉避兇的意味。
二、 祭酒神
所謂的菊花酒,在《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當時的人們認為喝菊花酒不僅風雅異常,而且能驅邪避兇,更重要的是飲菊花酒還能延年益壽,因此對于菊花酒的釀造可謂是非常重要,前文也提到了,釀酒的師傅們認為,九月九這一天陽氣最為濃烈,采用這一天的金菊,才能釀出最好的菊花酒。
大家都知道,古人但凡要做點什么重要的事情,都要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的。只是這沐浴更衣還好說,焚香禱告總得有個祈禱的對象才行,一般來說這種時候都是要拜自己的祖師爺的,釀酒這一行的祖師爺是誰呢?
沒錯,就是杜康。
酒坊要在這一天祭酒神,神為杜康。在今天的貴州茅臺鎮,那里可謂是釀酒圣地,時至今天,哪里的酒廠都有在重陽節舉行祭水儀式的習俗,這種習俗其實就是從重陽祭酒神的傳統里繼承下來的。所謂“九月九,是重陽,重陽釀酒香滿江;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
實際上這一天也是茅臺鎮的酒節,每年都能吸引一大批“好酒之徒”圍觀,也只有這一天,茅臺鎮的酒廠會投料釀制菊花酒,而別的白酒都是隨時可釀的。
三、 吃重陽糕
所謂的重陽糕,也叫做“桂花糕”,《夢粱錄》里《九月》這一章就有記載“兼之此日都人市肆,以糖麪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飣,插小綵旗,名曰‘重陽糕。”
《夢粱錄》是宋人所寫,因此可以肯定,吃重陽糕的習俗至遲在宋朝就已經確定下來了。
今天的重陽糕多用米粉以及果料制作,具體的制作手法不盡相同,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對于重陽糕的制作手法有所區別本就在情理之中,有人甚至會在重陽糕中加入紅棗、茱萸等可以勉強算上藥材的材料。
關于重陽糕,有一個頗為有趣的典故,叫做“題糕”,這件事被記載在《邵氏聞見后錄》中“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
什么意思呢?劉夢得就是劉禹錫,這位老先生在重陽節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叫做《九日》,詩里面提到了這一天人們要食糕,自然要用“糕”字。可這位老先生寫詩有個奇怪的規矩,他寫詩用到的字,得是五經中有的字才行,所謂五經就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本儒家經典。
巧的是,這五本經書還真沒有“糕”字,所以劉禹錫最終放棄了,劉禹錫因為這件事被另一個詩人宋祁嘲笑道:“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這位宋祁人稱“紅杏尚書”,正是寫“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那位。
四、放紙鷂
放紙鷂其實是惠州的習俗,這個所謂的紙鷂其實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風箏,過去北方人叫“紙鳶”,南方人則叫“鷂子”,惠州人紙鷂的稱呼,顯然是兼受南北之影響。
重陽放紙鷂是惠州特有的習俗,因此也引起了惠州本地一些學者的關注,可惜由來實在難以考證,不過從時間上判斷,九月秋高氣爽,對于惠州的氣候來說,這一時節放紙鷂正是恰到好處。
據說風箏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起初都是鳥類。根據《墨子》記載,魯班曾經“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而且用這個來打探軍情“作木鳶以窺宋城”。
等到隋唐之后,造紙之術日益普及,工藝也更加精湛,因此就可以用紙來做風箏了。這就是最早的“紙鷂”。
在惠州附近的陽江市在1993年被國家體委授予了“全國風箏之鄉”的稱號,而且陽江市還將每年的重陽節定為風箏節。最有趣的事情是在1990年,當時是第七屆國際風箏會,陽江市取材于《白蛇傳》制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陽江市也因為風箏出名而被稱為“紙鷂城”。
如今陽江的風箏就和茅臺鎮的酒坊一樣,這不僅讓人感嘆,我們能從歷史中繼承而來的不僅僅是精神與文化,有時候也會是真實不虛的經濟效益。
只是有一點略有疑惑,重陽放紙鷂不應該是陽江隔壁的惠州傳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