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京新的水墨雕塑在當今多元化的水墨畫壇獨具創新性。其特征是:貫穿全局的“寫”;造型語言的趣味化;筆墨為本及個性化的構圖。他以一種獨具特色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水墨天地”,其作品充滿著當代感,體現了時代性。
關鍵詞:周京新;筆墨語言;水墨雕塑;創新;時代性
一、周京新筆墨語言形成的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傳統水墨畫是否轉型現代的問題一時間引起了美術界的熱議。據魯虹著《現代水墨二十年》中所談,水墨畫轉型的事實是以建設現代社會和呼喚現代思想為前提的。自20世紀70年代水墨畫的醞釀變革,到80年代的面臨急變,再到90年代初期的現代水墨初成氣候,最后到90年代后期的關于現代水墨當代性的建構及面臨新的挑戰,傳統水墨向現代水墨轉變的歷程頗為艱難。
相較于中國傳統水墨和寫實水墨的繪畫形式,現代水墨是中國傳統水墨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相融合的當代的一個藝術品種。從創作思想方面,現代水墨不僅限于去“仿古”和照搬舊模式,而是融合現代元素,關注當下生活和創作者的自身情感;從形式和內容方面,不再局限于固有的筆墨程式,而是帶有明顯的現代性內容,開始描述現實中的人或物。在形式上也突破了原有的單一模式,比如將拼接、印刷和噴繪融入到畫面中,從而向藝術形式多元化發展;從表現技法方面,它顛覆了傳統的筆墨觀,強調所描繪物體總的意象和本質,將畫面打散、重構或者夸張、變形,進行主觀處理再創造。故此,現代水墨的發展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隨著社會的需求在逐漸完善。這其中不乏有很多向現代性轉型并初有成就的藝術家,如周思聰、李孝萱等突破傳統水墨,追求視覺沖擊力的表現性畫家;王川、劉子健等強調生命激情、追求作品構成效果和新媒介運用的抽象性探索者;還有田黎明、劉慶和、姜寶林這些追求現代水墨多元化的藝術家。上述這些畫家都是在平面中追求筆墨和造型的變化,而江蘇南京畫家周京新則是通過筆墨語言的立體化、雕塑感的當代性詮釋來實現水墨藝術的創新,有著非常強烈的個性化的個人圖式,并很快成為在美術界頗有影響力的創新型畫家。
二、周京新筆墨語言的藝術特征
在現代水墨發展過程中,周京新最大的貢獻就是在筆墨語言方面“水墨雕塑”的創新。他在訪談中談到,“水墨雕塑”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區別于傳統的繪畫程式,不采用先勾再填的繪畫順序,而是將線條藏于畫中,用面和體去表達水墨畫的意境,從而真正地做到“使造型呈現筆墨化,使筆墨具有雕塑感”[1]。關于“水墨”和“雕塑”,一個平面,一個立體,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東西,在周京新逆向思維的結合下,卻突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創造出符合中國畫透視的這種空間效果。這種用筆墨來塑造的空間變化,被故稱為水墨雕塑。
(一)以寫入畫的書寫性
書寫性是周京新繪畫的一個重點。批評家郎紹君在“批評家提名展”學術會議上的中心發言中提到:“筆墨是中國水墨畫的特殊的語言方式和接收方式,積淀著中國文化的精神與特質。”筆墨作為中國畫特有的材質,包含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藝術傳統,與周京新長期以來精研傳統中國畫“以寫入畫”的精粹相統一。“寫意”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方式,也并非草草幾筆的概括,它與速寫和素描有著本質的區別,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抒發,為中國畫的創作拓展了廣闊的空間。
周京新在訪談中談到自己從雕塑中獲得了大量的靈感,比如法國雕塑大師羅丹、印象派里的德加和一些西方表現主義雕塑的未完成品。羅丹的作品——《沉思》與《巴爾扎克紀念像》就充滿了寫意性,高度地概括了所描繪的物象,不拘泥于瑣碎地描寫某一復雜具體的形體姿態或動作細節,其本質與我國的水墨寫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周京新也許從中有所借鑒,以雕塑語言去審視中國畫的空間關系,從整體出發,不劃分細節,把握完整的形態,將墨色控制在同一灰度內,使畫面具有統一性。在接受西方雕塑影響的同時,周京新也結合了德國素描的繪畫特點,即靈活性,也就是所謂的“寫”性。不同于“蘇式”素描的全因素效果,“德式”素描是對力的掌握,線條靈活痛快,結構科學嚴謹,這與我們傳統書法中的靈活用筆相近。我想周京新在借鑒德式素描時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的。
書法用筆雖不是周京新首創,但也獨具創新。他將傳統的中鋒用筆融入到繪畫中,筆、墨、紙加之技法的融合,突破了傳統水墨畫的中規中矩,但也繼承了青藤、八大山人用筆的自如,產生出了獨具特色的當代“周家樣”繪畫風格。
(二)以形寫神的趣味性
南朝謝赫曾在“六法論”中提到“應物象形”的重要性。造型作為六法之一,不僅是評判一個畫家基本功的標準,也是畫家進一步提高發展藝術表現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掌握扎實基本功的基礎上展開的繪畫語言,才是畫家內心情感的藝術抒發。在周京新的畫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多種風格作品具有一個共通點——趣味性。不論是早期的《水滸系列》還是后來的水墨系列人物畫,作品中都充滿著稚拙、滑稽的趣味。他筆下的水滸人物形象,受到漢代人物造型觀念的影響,對五官進行夸張變形,在人物的動態上進行嚴格的把控,在畫紙上將自己心中的水滸人物形象重新演繹了一番。同時從周京新的手稿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用筆用線與民間的木刻版畫也有著相似之處。
追求趣味性是周京新人物畫中的一大常態。盧沉先生這樣評價:“雖然在人物畫創作中追求造型趣味,并非始于周京新,但在中國畫走向現代,造型語言個性化的浪潮中,他是一個搏擊浪尖的弄潮兒。”[2]如他所言,獨特是造型語言的筋骨,自然是造型品味的血脈。沒有筋骨,造型就有殘疾;血脈不暢,造型就會僵死。這種形象生動的比喻,正道出了周京新繪畫的根本。
(三)筆墨為本的核心性
清初畫僧石濤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3]的觀點。筆墨當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就如同詩歌文學的創作一般與時俱進。周京新擅長用墨,對于筆墨,他有著自己的觀念,其一筆一墨都有著自己的法度。筆墨作為精神高度與技術高度的統一體,其所蘊含的價值是無可否認的。其大學好友李小山這樣介紹:“周京新開創了一種當代的沒骨畫法,在具象和抽象之間找到了結合點。”[2]傳統的沒骨畫法常運用在花鳥畫中,不著筆跡,而周京新一改傳統,把這一形式用于現代人物,將線條埋于畫面之中,骨架藏于水墨之下,用線自由,將沒骨的塊面用于臉部來塑造結構,突破了固有的傳統模式。同時,他也借鑒前人的筆墨技法,將墨塊與墨塊間自然地留出縫隙。劉驍純談到:“周京新利用宣紙特有的分離機制——潤筆相互疊加時如果控制得當,筆與筆之間會自然而然地相互分離,留出白線,使筆痕清晰。這種墨法見于齊白石畫蝦和潘天壽畫鷹的局部。”[2]周京新從前人的墨法中吸取經驗,又另辟蹊徑運用到人物中,從局部的借鑒到整體的運用,用筆大膽放肆,對結構把握精準,真正地做到了“墨的呼吸”。
筆墨作為中國畫藝術的一門大語言,是一個大概念。相對于傳統的沒骨畫法,周京新的筆墨語言中更糅進了造型的精準和筆痕結構的把控。在當今畫壇,周京新在筆墨為本的基礎上,對墨色的把控,即“高級灰”的呈現,更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使其在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上理解和演繹著中國畫的內涵和精神。
(四)構圖求新的探索性
優秀的作品往往是藝術家們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構圖的合理性在作品中也占有相當的比重。周京新的作品能得到大眾的一致肯定,其在構圖上也是有一定的講究。早期多采用傳統的全景式、方形的構圖,畫面飽滿充實,場面宏大,具有浮雕感,如三國水滸系列。后期的構圖就更加多變。花鳥系列以對角或半角構圖居多,墨色與留白之間的對立與融合,透露著畫中對象都能呼吸自由,給人一種清新自然感。園林建筑系列則與印象派的風景構圖相似,用墨與水的關系來代替光和色以表現江南水鄉的水波蕩漾。最具代表性且創新性的就是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的作品《揚州八怪》。盧沉評價道:“構圖新奇,造型十分講究,古質典雅。”[4]它打破了傳統的構圖形式,“空城計”式的布局設計,結合所繪人物的個性特征,使其雖處在同一張畫面上,但各自忙碌,互不打擾,將揚州八怪不落世俗的特點表現了出來。
周京新在不同時期的構圖樣式與他所繪題材息息相關,既有對傳統構圖的轉換,繼承經典;又有對西方繪畫的構圖進行借鑒,取其精華。兩者結合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周氏風格。
三、周京新筆墨語言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周京新的繪畫風格是獨特的,他自己也在訪談中多次講到他不屬于任何一畫派,他只是一個傳承和創新者,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他在《中國藝術家年鑒》中談到:“我的‘水墨雕塑語言是一種源于自身積累的刻意創造,它的內核是直覺現實人物形象,借助傳統繪畫筆墨‘寫意本體精神,融以西方雕塑語言的造型結構,以意為本,不似而似”[5]。
(一)周京新筆墨語言的當代價值
1.繼承傳統,突破創新
在中國畫多元發展的當下,對于一個好的畫家來說,要想有所建樹,應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求突破,順應時代的進步。周京新水墨雕塑的大膽嘗試,既是對傳統的繼承,也是順應時代的發展、勇于創新的結果。除此之外,他還在畫面中融入抽象的元素,使傳統寫意與當代藝術的自由度相融合,呈現出具有歷史積淀的當代作品。因此,周京新的水墨雕塑是時代的產物,他在經典面前堅持自己的方向,從而使其筆墨語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中西合璧,以意為本
周京新的“水墨雕塑”是他對水墨畫發展的一大貢獻,將傳統繪畫筆墨中的寫意精神與西方雕塑造型中的素描結構相結合,從而達到以意為本,不似而似的效果。這種標新立異的水墨語言既傳達了寫意的精神,又借助西方造型的精準,擺脫傳統程式化的“勾填法”,是在融合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界定中找尋的一個平衡點。他將中國畫的筆墨語言與西方雕塑的體積感相結合,從經典的雕塑作品中找尋靈感,成功塑造了物象的體積感與層次感。把水墨與雕塑看似沒有關聯的兩者結合起來,使水墨寫意中呈現雕塑的質感,具有鮮明、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二)周京新筆墨語言的現實意義
周京新的“水墨雕塑”是他在水墨方面的一大創新,是一個新的開始和一次成功的嘗試。他的作品種類多樣,包括面孔系列、園林系列和蒼鷺系列等等,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筆墨語言,既拓寬了中國水墨畫的表現范圍,又豐富了水墨畫的藝術語言,對當代水墨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在當代畫壇藝術風格繁多的情況下,由于地區的局限性,一些區域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金陵地區屬于潮濕地帶,多雨水季節,不似北方氣候干燥,所以周京新的畫作中充滿著濕潤的氣息且園林題材的作品較多。他在筆墨語言方面的成功探索,改變了傳統水墨畫固有的技法觀念,大筆濕墨,自然地流出墨痕,墨與墨的運用自如,使其在當今畫壇占有一席之地,對他所在的金陵地區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學院派的影響頗大。
另一方面,周京新的筆墨語言帶有自己的獨特印記,他的筆墨是在自己的法度之內進行,以極具個性的筆墨造型打破了傳統模式,大膽求變,在時代背景與自身經歷的積淀下,構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格,不僅豐富了金陵地區的繪畫風格,成為一種獨樹一幟的繪畫語言,也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受到廣大藝術工作者和愛好者的追捧。尤其是在近幾年的大小展覽中,能明顯地感受到周京新筆墨語言所產生的影響力。
四、結語
周京新的筆墨語言是獨特的,也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在時代與經典面前,要想立足,創新是每個藝術工作者都應思考的問題。當代的水墨畫并非要一味地迎合西畫,而是要從水墨畫自身出發進行創新。周京新的“水墨雕塑”就是立足于創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恰當的契合點:在中國傳統筆墨與西方造型融合的建構下,對傳統中國畫語言進行當代性的表達,體現出筆墨語言的時代價值。他在水墨畫方面的探索正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對“筆墨當隨時代”最恰當的詮釋。
參考文獻:
[1]房衛:周京新:用水墨雕塑描繪園林之美[OL].雅昌藝術網專稿,2015-07-20.
[2]眾家評說:關于周京新的藝術創作[EB/OL].[2018-10-29].https://www.sohu.com/a/272024974_488432.
[3]石濤.大滌子題畫詩跋·跋畫[M]//汪繹辰輯:大滌子題畫詩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35.
[4]名家解讀周京新[J].美術界,2015(5):4-11.
[5]易英總編.中國藝術家年鑒 周京新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226.
作者簡介:郭港鑫,華僑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墨人物畫創作。
導師:王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