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波 史涌濤
金秋時節(jié),古都大同天高氣爽,景致一新。湛藍的天空下,巍峨雄峻的古城墻上游人如織,人們欣喜贊嘆著這座古典與現(xiàn)代交映、生態(tài)與人文融為一體的盛景;城墻腳下的帶狀公園,碧水環(huán)繞,人景相融,宛若一幅色彩明快的水彩畫;城墻下面的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各種高品位的藝術展及文化活動接續(xù)舉辦,吸引著眾多游客、市民前來觀覽……
通過多年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大同古城整體保護的成果日益彰顯。回望近年來大同古城整體保護與修復走過的不平凡歷程,歷經了春華的蘊育與精心的耕耘。如今正收獲秋實的芬芳,讓曾被“煤都”的黑色印象遮蔽了“古都”文化光芒的大同,格外文運勃然。
傳承文脈:
古城歷史風貌光彩重現(xiàn)
秋日陽光照射下,位于和陽街的大同九龍壁周邊環(huán)境整治工程正有序推進中。工程完工后,九龍壁景區(qū)面積將擴大五倍,讓這座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全國最大的九龍壁在開闊的空間格局中更顯龍姿舒展。而代王府則是新中國復建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做工精雕細琢,美輪美奐,重現(xiàn)了當年歷史壯觀。
在清遠街北側,正在進行的大同府衙修復工程已頗見成果。根據(jù)史料修復的府衙、經歷署、云中書院及相關配套建筑,古色古香,為古城更添文華古韻。與此同時,古城內多處古民居修復工程有序推進,重現(xiàn)古城歷史市井風貌;古城五個“十字大街”風貌修復也將有序啟動和實施。
“古城的整體保護與修復是一個持續(xù)和漸進的過程。”大同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委員會主任、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組組長張滃告訴記者,從2008年大同啟動名城復興工程以來,先后啟動了古城墻修復工程,華嚴寺、善化寺等修復及環(huán)境整治工程;四牌樓和鐘樓、太平樓、魁星樓的修復工程,并修復了古城內眾多傳統(tǒng)民居,極大程度上恢復了古城的歷史文化風貌,復興了古城文脈,讓一度被湮沒的古都文化氣質重新展現(xiàn)出典雅文化品位和獨特文化魅力。
今日,漫步大同古城,備感古城處處文韻流芳,古典氣質高雅高貴。大同古城墻的保護與修復,歷時八年,以卓絕付出,于2016年實現(xiàn)全面合龍,再現(xiàn)了古城巍然天鎮(zhèn)、威嚴雄偉的氣勢。
“名城復興工程讓大同古城從重點保護走向整體保護,大同本著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進行古城內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大同古城保護與修復研究會會長安大鈞介紹說,“大同的古城保護與修復,未讓古城和古建失去傳統(tǒng)藝術之美、傳統(tǒng)文化之魂,通過精心的保護和用心的傳承,讓它們仍然并更加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弘揚文韻:
城市文化活力激發(fā)彰顯
9月21日,2020年“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優(yōu)秀作品展頒獎暨開展儀式在位于北城墻中國雕塑博物館舉行,這一由大同與國內眾多知名美術院校合作已達十年的藝術大展,充分展現(xiàn)了大同作為”中國雕塑之都“的藝術品位與文化追求。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感慨地說:“大同有眾多古代雕塑藝術杰作,代有遺存,今天的大同弘揚這一文脈傳統(tǒng),舉辦高水平的藝術活動,吸引熱愛藝術的人們前來采風學習,對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繁榮大同文化事業(yè)有著積極作用。”
在推進古城整體保護與修復過程中,大同市充分利用古城條件,開辟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活動,極大活躍了城市文化生活,激發(fā)城市文化活力。北城墻的中國雕塑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以雕塑為主題的博物館,眾多經典雕塑藝術作品的展示,讓這里成為熱愛藝術人士追慕的藝術殿堂。東城墻的和陽美術館經常性地開展高品位的文化藝術展,西城墻南側的大同城墻博物館以北魏、遼金、明代城墻的夯土遺跡為主線,借助城墻修復中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大同城墻的歷史演變、修復歷程、建筑結構及文化內涵。目前,大同在南城墻、西城墻內部空間,正規(guī)劃建設新的文化主題博物館。
漫步古城,眾多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博物館星羅棋布,讓人領略古城厚重而精彩的文化內蘊。在清遠街,利用修復后的清代遺構開化寺開辟的“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展現(xiàn)了大同民族文化交融交匯的特質,在縣樓街,“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展現(xiàn)了大同銅造藝術的悠久歷史,“紅色記憶博物館”展示了大同近現(xiàn)代的紅色革命史。
目前,大同市正充分利用社會各界的資源和力量,全力推進新建眾多博物館的文化工程,促進城市、環(huán)境、歷史和人文遺跡有機結合,創(chuàng)建類型齊全、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館體系,不斷豐富、提升游客的古城游文化體驗。
中國·大同古都燈會,利用城墻上下空間,將年俗文化、彩燈文化、古城文化有機融合,形成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燈會文化品牌;在大同連續(xù)舉辦兩屆的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向世界展示了大同古城的厚重歷史和燦爛文化,備受四海賓朋贊譽;“影像的力量”國際攝影文化展,以國際化視野,展現(xiàn)了大同的開放胸襟;近年來的云岡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動,精彩紛呈、好戲連臺,在古典與時尚的碰撞中迸發(fā)出古都大同飛揚的活力。
盈溢文風:
市民生活福祉收獲滿滿
秋日陽光下,大同古城墻西北角的乾樓高大雄偉,完美再現(xiàn)了古云中八景“鎮(zhèn)樓秋爽”的盛景。城墻腳下,亭臺水榭,花木扶疏,護城河內,荷葉田田,碧波清漪,眾多市民歡聚在這里,歡唱喜舞,洋溢著和諧歡欣的氛圍。
市民時阿姨對記者說,以前家就住在附近的富強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老樓房,灰暗、破舊、簡陋,在古城保護修復中被拆遷,現(xiàn)安置在城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大型社區(qū)內,生活環(huán)境明亮、寬敞、整潔,感覺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同的古城改造和發(fā)展變化確實為百姓造福了,不僅是小家變美了,整個城市的大家也變得更美了,每來到生活的故地,都感慨很深,特別享受,心情非常喜悅和自豪。”
曾傾力參與名城復興工程的城建專家李易新感慨地說,大同的古城保護與修復涉及拆遷居民眾多,基本是與古城歷史風貌不符、且年久失修的老舊房屋,在推進保護與修復過程中自始至終堅持同改善民生相結合、同提升城市品位相結合的原則,古城歷史風貌得到了恢復,百姓民生得到了改善,涉及拆遷的居民遷入新居,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提升。
拆遷改善生活,環(huán)境扮美生活,文化提升生活,是近年來大同市民的切身感受。在大同的古城保護與修復進程中,在恢復眾多古建筑歷史風貌與格局的同時,還修建了眾多文化廣場,為市民開展文化活動創(chuàng)造了精彩的舞臺。在古城內,華嚴寺廣場、善化寺廣場、關帝廟廣場、純陽宮廣場、清真寺廣場等,空間開闊,格局軒敞,在古香古香的歷史建筑映襯下,在通透明澈的大同藍天下,眾多市民游客歡聚、休閑,綻放出明朗的笑臉,構成一幅動人的美麗幸福和諧大同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