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紫琳
摘 要:目的:對手術室患者的低體溫發生的影響因素和預防護理干預的措施進行分析。方法:選取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84例手術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手術室患者發生低體溫的影響因素,將其隨機劃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為42例,分別對其進行常規的護理、預防性的護理,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中的手術中20分鐘和手術后的60分鐘體溫和低體溫發生率都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給予手術室患者預防性護理可以預防低體溫的發生,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手術室;低體溫;預防護理
一、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84例手術室患者開展本次研究,時間2020年1月-2021年1月,隨機將其均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56.18±5.77)歲;觀察組男21例,女21例,平均年齡(565.76±5.13)歲。兩組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分析低體溫影響因素第一,輸液量:對于輸血量較大者,容易受血液、藥液溶液以及沖洗液過涼等因素影響,造成體熱散失。
第二,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越長,患者機體受到的創傷越大、組織暴露時間越長,越有可能影響到患者的機體代謝狀態。
第三,手術環境:當外界環境較低情況下,容易刺激到患者臟器,同時在皮膚消毒影響下,患者機體的散熱速度會加快。
第四,患者心理:術前不良心理會致使患者出現應激反應,引發寒戰,致使患者體溫下降。第五,年齡:對于中老年患者來說,其皮膚血管收縮能力以及心血管儲備功較差,患者體溫調節功能會受到影響,引發低體溫。
(2)護理措施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術后進行床旁訪視,了解患者情況,交代注意事項。嚴格控制手術室溫度,采取保溫毯、棉被、保護墊等保護患者體溫,對液進行加溫,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觀察組給予預防護理:第一,縮短術前禁飲、禁食時間。第二,患者進入手術室,多與患者交流,消除患者緊張情緒,盡量選擇麻醉后導尿。第三,標準化手術間溫度:在患者入手術室前1h,調整室內溫度為21-25℃,對于年齡大、體質弱的患者來說,需要調高室內溫度到 27-30℃,在為患者展開皮膚消毒和鋪巾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室內環境,預防出現低體溫現象。第四,轉運途中保溫工作:在將患者送回病房或者是送往手術室過程中,需要加強保暖護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為其增加衣物或者是棉被,預防患者體溫散失。第五,消除醫源性因素影響:避免過度輸液,在為患者輸液過程中,可以先對沖洗液等液體展開加溫處理,令其與患者體溫接近,減輕胃腸道受到的刺激;在秋冬季節,可采取充氣式保溫電毯,避免患者體溫出現下降趨勢,盡可能地降低患者不必要的皮膚暴露面積,嚴格掌握保溫時機,經臨床研究證實,術前 15-60分鐘給予患者升溫毯,可以預防低體溫發生,確保核心溫度為 36-37℃,可以幫助患者體溫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且良好的狀態。隨時檢測患者體溫,根據患者體溫變化情況,采取適宜處理措施。3.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低體溫發生情況:觀察記錄兩組的術中20分鐘和術后60分鐘體溫,展開組間對比;觀察記錄兩組發生低體溫例數,對比兩組低體溫發生率。4.統計學分析數據分析取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檢驗,(P<0.05)時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觀察組術中20分鐘和術后60分鐘體溫均高于對照組,低體溫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情見下表
三、討論
低體溫作為手術室患者最多的并發癥,就有研究分析得知,該癥狀發生率為百分之五十六,臨床上造成該癥狀出現的因素比較多。對于低體溫所產生的因素,制定相關預防護理措施,尊重患者主觀感受,把室內溫度、濕度控制在適合的范圍內,對患者轉運的時候,做好相關保暖護理,減少患者肢體暴露面積,在應用沖洗液之前,對其進行加溫,減少患者胃腸道受到的刺激,給予患者心理上的干預,在手術前對患者開展訪視,積極的疏導患者不良的情緒,進而預防患者出現應激反應,對所有醫源性因素進行消除,做好患者的手術室風險評估工作,落實一些措施,降低低體溫出現概率。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術中20分鐘、術后60分鐘體溫與低體溫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預防護理的應用有利于優化手術室患者的臨床醫護工作,預防低體溫發生。總之,手術室患者輔以低體溫預防護理干預可幫助患者穩定控制體溫,預防術后感染、發熱情況,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郭嫻娜, 秦綺瓏. 手術室護士術中低體溫護理干預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9, 16(2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