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
科學作為一種革命性力量,既是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也是通往未來的必由之路。畢竟,科學發現的每一次突破,都讓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往前邁進了一步,也讓產業形態的變革,加速跨越了一步。
發展科學,就需要傳承和弘揚科學精神。這種傳承,尤其依賴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應該將科學精神作為自己的一種本能。求真、質疑、合作、開放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大膽質疑、實驗求證;同時具有開放的心態,依托團隊內部、團隊之間,甚至跨時代、跨學科的科研合作,通過多元文化、不同思維的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居于世界前列。但我國對世界科技的原創性貢獻仍然屈指可數,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科技成果依然鳳毛麟角。而這些科學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支撐。怎樣培養有科學精神的青年人,這個責任很大程度上落在了高校肩頭。而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是人類科學創新的先行者和主體。
西湖大學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校,建校理念就是高起點、小而精和研究型。我們希望探索新的科技評價體系,不是看重論文或者是其他數字性的指標。它既能適應中國國情,又能夠激勵創新。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培養富有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青年科學家。

吳朝暉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技創新的規律,指出了高校扎根中國大地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方向。
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驅動下,多學科交叉匯聚與多技術跨界融合將成為常態,并不斷催生新學科前沿、新科技領域和新創新形態。最為明顯的變化之一,是智能化將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需求緊密結合,從而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加緊布局多學科交叉匯聚的戰略方向,既是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的需要,也是面向未來、決勝未來的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等領域面臨的現實問題,需要多學科力量協同解決。面向未來,高校要以前瞻視角和超前思維推進多學科交叉匯聚。以學科重組產生前沿性領域與引領性方向,建立各學科群有機聯動、相互促進的循環關系,掌握大信息、大生命、大物質、大生態等領域的創新主動權;探索基于興趣、應用、數據及算法的混合驅動創新模式,以新的組織結構有效貫通學科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推動創新過程全方位融入國家發展需求。

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過去的歲月中,流感的大流行在全球造成了重大人群和社會經濟的損失。今年冬季,抗擊流感和新冠仍是兩個重大的挑戰。在中國科學院奧運園區里可以看到一個流感病毒的雕像,讓我們不忘歷史、牢記使命。回顧一下在過去的歲月當中幾次主要的流感大流行,第一次是1918年的H1N1流感大流行,第二次是1957—1958年H2N2流感大流行,第三次是1968—1969年H3N2流感大流行,第四次是2009年暴發的A(H1N1)pdm09流感大流行。這給全球帶來了重大的疾病負擔和社會經濟損失。
我們還有幾次動物源性流感的流行,從1995年到1997年的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2013年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1918年到2014年,所有人感染動物流感病毒株和亞型包含H1N1、H2N2、H3N2、H7N7、H1N2、H5N1、H9N2、H7N2、H7N3、H10N7、H7N9、H6N1、H10N8、H5N6等。這些不同亞型的流感病毒株都給人群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和挑戰。2018年還有人感染H7N4亞型禽流感病毒,2019年是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都是R N A病毒,可以跨種屬傳播,新的病毒株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損失和災難。自然界中飛禽感染病毒并形成了流行傳播鏈,從水禽傳播到家禽以及到豬,最后傳播到人類。流感病毒可以通過飛鳥飛禽跨洲際傳播,按照候鳥的遷徙路線從南半球傳到北半球、從西半球傳到東半球。目前尚無法預測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出現,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全球合作,提高對流感的認識。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科幻和科普都與科學有關,科普主要傳授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和精神,科幻本身未見得要折射多少科學知識,但一定會激發想象力、激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對科學的熱愛。
科幻對科學普及所起到的作用不亞于一般意義上的科普。科幻與科普的結合意義重大,好的科普作品能夠為科幻作家提供素材,而好的科幻作家除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文學素養,還要有廣博的科學知識以及理性的思考精神。同時優秀的科普作家也要具備一定的人文情懷,有文學和藝術的熏陶,才能夠更加接地氣,貼近讀者公眾,這樣的科普精品本身可以被稱作文學或藝術作品。
在我看來,科幻文學還能夠幫助人類更深層次思考、認識和理解社會及未來。比如人工智能、生命技術這些領域目前發展非???,很多倫理問題現在都凸顯出來了,通常情況下社會應對這樣的倫理問題是不及時的。因此,僅僅依靠科學共同體是不夠的,我認為科幻的發展和繁榮能夠促進我們思考人類共同體的責任,共同思考未來的方向。
此外,在我看來,無論是做科普還是做科幻都要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理解中國乃至世界范圍都能普遍接受的社會價值,這對中國科幻真正走向世界同樣是不可缺少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科技、社會快速發展,為科幻繁榮奠定了基礎。推動科幻事業和產業發展,我認為市場和政府這兩個重要的推手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做好兩者之間的角色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