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多次談到“好奇心”,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好奇心是探索科學奧秘的源動力,也是科學發現之母。科幻是關于未來的幻想和思考,是科學性和幻想性思維融合的結晶,是科學普及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激發科學探索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具有獨特作用。科幻事業和產業是創造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工程,面向未來大力發展科幻事業和產業,營造科幻產業生態,是在全社會培育好奇心土壤的基礎性工作。
在此次科幻大會上,如何激發和保護青少年的“好奇心”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百年歷史交匯的關鍵時期,為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量具有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引導青少年崇尚科學、尊重科學、探索研究,培養青少年的使命感、責任感,為中國科技發展儲備人才,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是全社會的責任。
如何更好地培育和激發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好奇心和想象力,進一步喚醒社會科學的夢想,夯實科學的實踐,把夢想變成現實?為此,由中國科協和北京市政府聯合主辦了青少年未來科學夢想教育論壇,面向全國熱愛科幻、科學的青少年,通過對經典科幻電影的科學解讀來引導青少年暢想未來的科學世界,激發青少年的科學夢想。來自北京市人大附中、北師大附中、交大附中、育英中學、北師大附小、人大附小、芳草地國際學校、東城一師附小、海淀實驗小學、保定師范學校等共20余所中小學校師生代表參與了此論壇。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廖紅在論壇開幕詞中表示,科普就是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對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幻是基于科技對未來的想象和構建,它基于現在、連接未來,也常常回到過去。它以文學意識形式傳達著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兩個方面有聯系,也有不同,應該說兩者聯合,全面串起了過去和現在,串起了好奇心、想象力、科技基礎以及對人生、價值、世界的認知理解和判斷。
時代在迅速地發展,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更多的科學家、工程師。同時,中國的教育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更多的青少年懷揣更多的、更美好的、更大膽的未來科學夢想。因此,對科幻的熱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小培養起來。對科幻的興趣通常會貫穿孩子的一生,在培養孩子們對科幻產生興趣的同時,還可以將這種興趣演化為對科技的持續關注,對未來更大的暢想,甚至會引發他們對科技的發展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對話環節

青少年未來科學夢想教育論壇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育中心主任魯天龍回顧了世界教育的發展歷程,指出了傳統教育的弊端,肯定了教育創新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當多元智能理論引入中國,在中國教育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它所揭示的人的智能結構的多樣性、差異性成為一種審視教育的新的視角。”
他表示,未來科學夢想呼喚和呵護的是青少年的天性和稚嫩的情感,點燃的是青少年的興趣與想象力,這不僅能使人的多元智能和更多潛能得以充分發揮,而且也是當今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目標。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火星叔叔”鄭永春圍繞火星這一主題,從科幻、科學結合的角度,為現場觀眾帶來火星探索的相關解讀。他在發言最后提到,科幻作品要以開放心態,吸取東西方文化;同時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梳理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科幻自信的中國之路。
學生代表張文一結合自己接觸的科幻作品,做了“我與科幻”的主題演講。對于“科幻”,他定義為“科學暢想”。從天馬行空的想法開始,到接觸科幻并愛上科幻,在張文一看來,科幻有著獨特的吸引力。“科幻作品既神奇,又科學,最后還能引發人對世界的思考。我想這便是我熱愛科幻的原因”。
正如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李凌己所指出的,科幻行業對青少年有著積極的、正能量的影響,“一是對孩子好奇心的激發,二是對想象力的引導,三是對未來職業規劃的影響”。
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以好奇心為動力,營造長期堅持推動力的文化。青少年是中國科幻的未來,當然也是中國的未來,雖然只有少數學生的未來是走科學探索之路,但科學作為人類主要的思考方式之一,對大多數青少年的成長是大有幫助的。
科普科幻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推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現代科學各分支前沿的最新進展,還有助于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想象力,而且還能夠增進不同人群間的交流和理解,提升人文修養。那么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該如何發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對此展開了研討。
論壇通過騰訊直播、科學加、抖音、B站、今日頭條、新浪直播、清大紫育小鵝通7個線上直播平臺同步直播,線上線下聯同打造了一場專屬于青少年的科普科幻的視聽盛宴。論壇議程活動豐富,有科學表演秀、主題演講、沙龍對話、科幻劇表演、科幻詩朗誦、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專家授予儀式和全國青少年科學創作活動等多個頒獎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多角度觀點的碰撞,全方位展示了我國青少年科普科幻創作與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與風采。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在開幕致辭中表示,青少年是中國科學發展的未來,青少年的科學水平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在科學這件事上,青少年因好奇而引發的興趣就像一棵小樹苗,應該得到我們全社會的呵護和珍視,全社會應該給予科普科幻教育更多的支持。對于廣大青少年而言,科普科幻教育不僅是一種頗具創造性和吸引力的學習方式,它還有著巨大的潛力,在未來應成為對通俗教育的補充教育,可以幫助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激發他們的科學好奇心。
在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方面,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微積分爺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知名數學家林群,也同現場的廣大觀眾分享了自己的寶貴經驗。現場交流中,林群院士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展示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一個個經典案例,生動形象地向人們展現了數學的無盡魅力。
論壇還為第七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的部分受聘專家頒發了獎項,大賽的這種形式積極推動了學校師生對科普科幻教育的重視,他們將是國內科幻創作的主力軍,為新中國科幻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當代少兒科幻文學代表作家馬傳思和中國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江波,科幻作家超俠,專職作家楊平,未來學家、科幻作家鄭軍四位專家同臺,展開了一場關于青少年科普科幻創作的對話。江波認為,科幻是有核心的,這個核心是科幻和文學有差異的原因。超俠建議用一種深入淺出、好玩有趣、幽默懸疑的方式去吸引青少年,讓他們對科學產生興趣。在楊平看來,科技中有趣的、跟感覺相反或不一樣的地方,這正好體現了科學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