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4~1994.12

揭開塵封的歷史
露出一段崢嶸的歲月
那年那月那日
寫滿滄桑的故事
積弱積貧的百年
被紅船上那一粒火種喚醒
誰依中流砥柱之星星之火
井岡山
遵義
延安
西柏坡
匯聚成燎原之勢
砥礪奮進
淬火成鋼
鑄就紅色基因
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模范、老教師
將千萬紅色火種
匯集到一盞火炬中
點燃
種 子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奮斗中,
?鑄就了彪炳史冊的紅色基因,
?這些寶貴財富指引中華民族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神州大地,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浩如煙海。中華兒女,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締造了強漢盛唐,領世界風騷幾千年。鴉片戰爭,洋槍火炮轟開了國門,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列強肆虐,國家蒙難,前路茫茫,中華民族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此危急關頭,南湖船上的那盞明燈, 喚醒無數農工,照亮了中國的出路,指引中華兒女,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國。這盞明燈就是中國共產黨,就是無數革命先烈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紅色基因。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在近100年風雨歷程中熔煉并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永遠保持旺盛斗志和進取精神的強大動力,是構建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竭源泉,是賡續基因的血脈,蘊含著戰斗精神。翻開風云激蕩的歷史篇章,紅色的基因譜系耀眼奪目。百年前的中國積弱積貧、精神委頓,“中流之砥柱伊誰”。誰能想到這樣一艘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擺渡了暮靄沉沉的神州華夏,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和意志的偉大遠航。從深山翠竹中孕育井岡山精神,到雪山草地上熔煉長征精神,從寶塔窯洞中生發延安精神,到進京趕考路上錘煉西柏坡精神,從建設時期的干勁豪情,到改革歲月的激情壯志……歷經近百年來的砥礪奮進,淬火成鋼的精神品質、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敢于勝利的革命風范,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在苦難與輝煌中代代相傳。從南湖紅船上尋找光明的擺渡人,到駕馭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航者,正因有了紅色基因,我們共產黨人才有了沖鋒陷陣的勇氣、改天換地的志氣和決勝未來的底氣。
這些精神一脈相承,相互輝映,成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永遠激勵我們去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創造光明美好的未來的不竭力量。

《中國火炬》創始人康世恩同志(左二)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題詞對《中國火炬》提出希望

陳云同志為《中國火炬》雜志題寫刊名

宋平同志題詞
開 啟
?改革開放后,青少年中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
?一個以五老為代表的群體,從事到關心下一代事業中,
?用紅色基因教育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
改革開放后,青少年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新的問題。鑒于這種形勢,1984年,河南省安陽市離退休老紅軍、老干部袁覺民、馬馳、江振榮、侯占璽、蘇伯鴻、呂文斗等6 位老同志,寫信給安陽市委,建議成立以老同志為主的關心下一代協會,發揮老同志余熱,用革命傳統、紅色精神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了安陽市委的積極支持,并于當年3月18日在安陽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離退休老同志為主體的關心下一代協會。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同志到會祝賀并發表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安陽市關心下一代協會的成立,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種動員社會力量的好形式,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1989年,“六四”那場政治風波之后,黨內許多老同志對青少年健康成長非常關心。王迪康等30 位老同志聯名給中央寫信,提出前幾年我們工作中最大的失誤是對青少年的教育不夠,建議成立一個把老同志組織起來對青少年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組織。1990年2月,經中央批準,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在京正式成立,由習仲勛、王任重任名譽主任,康世恩任主任,王照華任常務副主任。
中國關工委成立后,很多老同志都積極參加關心下一代工作,他們親身經歷過革命戰爭、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中有老紅軍、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老專家,對于新中國從建立到發展的每個時期都有切身感受。用他們的親身感受,教育引導青少年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堅定聽黨話、跟黨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作為從事革命工作一輩子的共產黨員,這是他們晚年的最大希望,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當時的劉建章、李力安、曾志、莊炎林、孫毅、劉英、王定國等老同志,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貢獻。
老同志的這份關心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執著,源于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許多老同志表示,關心下一代工作,是關系到國家命運和前途的一件大事,我們共產黨人,在全國解放前流血犧牲,前仆后繼,在新中國成立后又艱苦奮斗,日夜操勞,究竟為什么?我們的一切奮斗和工作,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民族獨立、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也就是說是為了未來,為了后代。假如我們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忽視了對下一代的教育,就等于忽視我們黨奮斗的最終目標,忽視我們畢生為之奮斗的革命建設事業的偉大成果,我們就是糊涂人。

宋任窮同志題詞

陳慕華同志題詞

雷潔瓊同志題詞
點 燃
?中國關工委成立后,
?各地五老如何做到上下溝通、加強指導,
?《中國火炬》應運而生,“火炬”之火從此點燃。
中國關工委成立后,在初步的實踐與探索中,時任中國關工委主任的康世恩同志在工作中發現,中國關工委和各地關工委之間是指導關系,如何緊密地做到上下溝通,光靠發文件是不行的。要加強指導就需要有個工具。因此,康世恩同志在1993年提出要創辦個刊物。他與王照華同志商量,請陳云同志為刊物題寫了刊名《中國火炬》,并給宋平、宋任窮、陳慕華、雷潔瓊、張愛萍、鄧力群等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寫信,請他們為雜志題詞。從此《中國火炬》正式進入了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歷史舞臺。為了盡快將刊物辦起來,康世恩同志請閔振環牽頭,并由王立文、江蘭、高峻、趙國偉等同志來具體籌備。康世恩認為,這本刊物是中國關工委與各地老同志進行聯系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指導、推動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有力載體,辦就一定要辦好。《中國火炬》在創辦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康世恩和王照華同志多次聽取匯報,并幫助解決。1994年12月26日,《中國火炬》離正式出刊還有幾天,康世恩同志再次把籌辦雜志的閔振環、王立文和江蘭同志請到家中,關切地詢問雜志目前的情況。康世恩在聽取匯報后對雜志即將出版非常高興。他要求,雜志出版第一期要分送中央的老同志和省部級領導干部,聽取他們的意見,還要注意收集各地的先進典型。康世恩同志強調,《中國火炬》雜志覆蓋面廣,一定要把好政治關,提高刊物質量,在精神文明領域多做貢獻。他指出,我們辦雜志的要旗幟鮮明,不能刊登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當時康世恩同志還囑咐辦刊人員,要學習毛主席在《晉綏日報》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依靠大家來辦報。他強調,辦就要辦好,格調要高,要真正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他強調,辦什么事都要認真,搞石油、石化是這樣,搞刊物也應該這樣,任何事情只要認真去辦,就一定能辦好。當時康世恩同志從辦刊指導思想到刊物內容等應該注意的問題談了整整兩個多小時,直到工作人員勸他休息,才結束會見。康世恩對雜志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精心指導,使在場的同志非常感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中國火炬》這把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宣傳之火就正式點燃。一代代的“火炬人”沒有忘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諄諄教導和殷切囑托,讓這把關愛之火、希望之火、奉獻之火越燒越旺。

張愛萍同志題詞

鄧力群同志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