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和燕路鐘化小學 江蘇 南京 210038)
新課程標準提出后,很多教師都關注到自己的課堂需要改變,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呈現出的大都沒有真正的做到“以生為本”。課堂教學中依然普遍存在“虛假學習”、“游離學習”的問題。而“學歷案”的提出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課堂情景中的“真學習”、“在學習”。
“學歷案”不同于我們平日談到的教案,“學歷案”是指教師在班級教學背景下,圍繞一個具體的學習單位(主題、課文或單元),從期望“學會什么”出發,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以便學生自主構建或社會構建起經驗或知識的專業方案。“學歷案”的“歷”字就是“學習經歷或過程”,要讓學生真正經歷學習過程。
一節以“學歷案”為載體的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簡單組合圖形的面積》課例包含了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以及數據分析。如:對于簡單組合圖形的抽象,建立分割、添補以及割補法的模型,建立圖形的直觀想象,割、補為基礎圖形后找到計算的關鍵數據以及割、補為基礎圖形的數學運算。
在創設學生學習經歷時大致分為四點:一是創設問題情景;二是設計有效活動;三是自主分類整理;四是將評價融入于學習過程中。《簡單組合圖形的面積》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對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理解,同時促進了學生進一步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學習經驗。
2.1 創設問題情景。在制定“學歷案”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求知欲,不妨創設以下問題情景:

給出例題:華豐小學校園里有一塊草坪(如下圖),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讓學生建立在原有對基礎圖形的認知,課前自己獨立解決這道例題,要求是讓先想出一種方法解決問題,如有困難,可以看老師提供的線索單,如學有余力,可以多想幾種方法解決問題。學歷案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了不同的學習目標。
2.2 設計有效活動。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師需要設計讓學生真正親力親為的有效活動。將自己課前所完成的“學歷案”與同組的組員進行交流自己的方法,組內互相修改補充,交流好后確定匯報人員,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解決。
課堂中,小組交流到位,匯報人員將分割和添補的方法都談到了,可能學生對于數字不夠敏感,沒有學生談到割補法。這時需要教師來引導學生來發現,教師加以提示激發學生的思維。

2.3 自主分類整理。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學得知識往往是教師加以總結,這樣缺乏經歷的總結與記憶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建立。本節課教師讓學生自己總結上面呈現出的方法有何異同點,自主思考小組交流后匯報,突出分割、添補與割補法。教師再加以總結歸納,分類整理的過程留給學生自己去完成,讓學生經歷整理的過程,對知識的框架有整體的認識。
2.4 將評價融入學習過程。“學歷案”貫徹“教—學—評”的一致性,以學習活動為依托將評價任務融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在每個學習的過程中涉及到的問題都可以設計評價任務,比如課前的任務完成情況在教師授課前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小組匯報交流后可以讓學生自評自己交流時的收獲和互評交流時組員給自己的幫助等,最后整理時和結束后也設置相應的評價任務,總評自己本節課的表現。這樣的環節設計有利于學生認識到今天所學的狀態,找到不足之處以便下次改正。
3.1 提高課堂效率的需要。學習經歷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歷程。有時我們會聽到教師嘴邊時常說起這樣一句話,“這道題我都講了多少遍了,怎么學生還是不會做?”
教師講了很多遍,卻忽視了自己與學生在課堂中的真正的角色。課堂中的主體應是學生,學習過程應是教師的“導”引領學生真正地經歷學習的過程。課堂中的主體——學生卻沒有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課堂效率可想而知。如果教師在傳授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注重學生的學習經歷,那么課堂效率會取得一定的改善。
3.2 培養核心素養的需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做到樂于善學、勤于反思。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總結學習經驗。這些技能的培養需要時間的鍛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凡事需自己親力親為才能學會,學習也不例外。如果在小學階段能夠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不僅受益于當下,對于學生中學及之后的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以“學歷案”為抓手,讓學生真正地經歷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需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