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家偉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病毒鑒定(新華社記者熊琦 攝)
近日,一份長達123頁的舉報材料在網絡熱傳。作者為天津大學化工專業原碩士研究生呂翔,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某學術造假……此次事件再次將科研誠信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在工作機制、制度規范、教育引導、監督懲戒等方面對科研誠信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但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仍然時有發生。從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到偽造、篡改研究數據、研究結論;從購買、代寫、代投論文,到虛假標注獲得科技計劃等資助,再到弄虛作假,騙取科技計劃項目、科研經費以及獎勵、榮譽……科研失信行為不僅使個人事業傾覆,還會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更會給國家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要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離不開一大批科研人員把握大勢、搶占先機,講究誠信、嚴格自律。從國家而言,要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學術民主的氛圍、展示才華的舞臺、唯才是舉的機制,讓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茁壯成長;從科技工作者角度而言,越是在科研領域享有權威聲譽,越是社會知名度高,越要認識到自己的學術研究對于學術風氣的示范效應,越要加強科研自律、涵養科學精神,用務實的科研行為營造誠信學風、用扎實的科研成果推動科技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外國專家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參與和見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成就,親歷了中國科研環境的不斷改善,也為持續營造我國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建言獻策。2020年,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承擔了科技部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關于科研作風學風建設的專題研究任務,本期“特別策劃”,將我們調研訪談的在華外國專家的建言建議予以整理刊登,以期為我國優化科研環境、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