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光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王飛雪,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導生導師,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頂層設計專家,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科技專項導航技術專家組組長。多年來,他始終忠于黨的國防科技事業,為了心中的“北斗夢”,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價值追求融入民族振興、國家發展、軍隊建設的偉大事業,始終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搶占科技前沿,勇攀科技高峰,努力追求卓越,全身心致力于建設世界最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
2020年6月,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噴射出烈焰,拔地而起,北斗系統第55顆,也是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這標志著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設完成,中國天眼可服務全球。
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飛雪,深邃的目光緊盯大屏幕,百感交集。這位埋頭苦干25年,逐夢北斗,被“衛星之父”孫家棟譽為“亮劍”式的北斗人,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和情懷?
王飛雪,1971年1月出生于福建長汀縣城,從小品學兼優。13歲時王飛雪看國慶閱兵式,科技方隊的銀河彩車、“銀河-I”“國防科大”等解說詞讓他久久不能忘懷,這個心懷“銀河夢”的少年毅然選擇了國防科技大學。
本科學業4年很快結束,中科院向成績優異的他伸出橄欖枝,國防科大保送他本校讀研參軍。當時商品經濟風起云涌,大批知識分子和國家干部紛紛出國或下海經商。“我要參軍!”少年時的夢想又一次感召他。“軍強則國強”,王飛雪選擇留校,并選擇了國家急需的精確制導方向。他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碩士學業,提前攻博。
1995年,王飛雪偶然得知北斗導航系統因信號快速捕獲難題而停滯了10年。10年都解不開的難題,激起了這位年輕博士生的興趣。經過幾個通宵的反復推理論證,王飛雪確立了新算法。當他紅著眼睛把方案交給系主任時,系主任眼睛一亮,他們一起完善了方案,并反復確定了可行性。方案很快得到了中科院陳芳允院士的高度關注,最后認定可以讓王飛雪嘗試。
王飛雪又面臨新的抉擇,接受北斗任務,意味著之前一年多的讀博努力清零。祖國的需要就是軍人的責任,他果斷地接受了任務。那一年,王飛雪24歲,從北京帶回一臺電腦和4萬元實驗經費,把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倉庫收拾成實驗室,開啟攻堅戰。他和同事們沒日沒夜地奮戰,渾然不問世事。直到有一天,王飛雪碰見幾個對他沒好臉色的同學,一打聽,才知道因為他三次推遲論文答辯,其他同學也因此延遲了。王飛雪深表歉意,隨即以閃電般的速度突擊完成論文答辯。“沒辦法,2000年衛星發射,1998年死活要完成北斗項目。”
整整三年,王飛雪不是在實驗室,就是扛著儀器設備奔往試驗場,并且幾次暈倒在試驗場,但他醒過來后繼續工作,“我不擔心體能弱,只怕事情做不成。”

北斗衛星
當顯示器上脈沖燈閃耀,信號捕捉成功的一刻,業內專家難以置信:三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伙子,三年內竟然解決了幾十位知名專家努力十年都未能解決的問題。王飛雪團隊成功研制的北斗一號全數字快捕與信號接收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技術的國家。
2007年4月,北斗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升空后,遭遇強烈電磁信號干擾,無法進行正常通信。問題如果不能盡快解決,即將組網的10多顆衛星將無限期推遲發射,已發射的衛星也無法實現預期目標。
當時有兩種方案:一是“躲”,二是“抗”。“躲”的技術難度小,但前期建成的地面系統要重建,國家將蒙受巨大經濟損失,而且電磁環境一旦改變,還要繼續“躲”。而“抗”耗費資金少,但技術難度大、風險高、時間緊迫,且勝敗難料。
“三個月內拿出‘抗體’!”王飛雪主動請纓。有多難?“就好像把大象裝進冰箱。”回憶當年攻關的情形,同事孫廣富說,抗干擾設備體積十分巨大,需要的功耗也較大。如何把一個大型設備安裝在只有自己體積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的裝備中?
2008年年初,長沙北斗樓,夜夜燈火通明,王飛雪團隊玩命般與時間賽跑。終于,不到三個月,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橫空出世,衛星抗干擾能力提升1000倍,國家避免了巨額損失。
“時機稍縱即逝,今天不拼命迎難而上,明天就得花費更多的時間追趕。”連續三個月鏖戰的王飛雪,整整瘦了一圈,但目光依然如炬。時任衛星導航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感慨:“你們是李云龍式的科研團隊,關鍵時刻敢于亮劍,亮劍必勝!”
王飛雪的家人早已習慣他像個客人一樣,偶爾出現在家中吃頓飯。一天,已學會說話的兒子,跟出門上班的王飛雪告別說:“爸爸好走,歡迎下次再來。”他才意識到兒子長大了。兒子很小就能將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排名娓娓道來,懂事后,他很清楚爸爸的夢想是讓北斗系統排名世界第一,正如他被取名為龔(攻)一。
2015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九屆國際導航論壇上,中國北斗排在俄羅斯格洛納斯和歐盟伽利略之前。現場的王飛雪激情澎湃:20年的奮斗,北斗排名從第四上升到第二。回國后,他對同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下個目標拿第一!”

王飛雪(中)與同事研究工作
2018年我國完成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設,到2020年北斗三號覆蓋全球。北斗系統不僅可以定位,還能發短報,氣象衛星風云系列可以每六分鐘加密觀察一次,幫助世界各國有效防災減災。
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國家在使用北斗系統。這意味著,“高大上”的北斗系統大到給珠峰測量高度,小到為叫外賣、網購服務,已逐步滲透到人類生活,催生出經濟社會效益、促進產業發展,中國航天的外匯收入也隨之屢創新高。
王飛雪在衛星導航領域聲名鵲起,不時有國內外大企業開出優厚待遇來聘請他,王飛雪都婉言謝絕:“我在軍校學有所成,就想讓中國天眼遨游蒼穹。”
王飛雪的辦公臺上,放著一只意欲振翅高飛的陶瓷小豬。這是妻子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他屬豬,妻子說這簡直是給他量身定制的——一心夢想遨游蒼穹,不問他事。
王飛雪的“另一個家”北斗團隊,從最初3人發展到300多人。他總是體恤下屬,苛待自己。一年出差最高達200次,總是盡量挑晚上出行,不耽誤白天干活,還省了住宿費。攻堅克難的日子,他見同事一臉疲憊,就趕他們下班去休息。同事凌晨4點起夜,卻發現他獨自留守徹夜工作。
2005年,王飛雪的項目被列入教育部的“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這是北斗團隊第一個個人項目。王飛雪毫不猶豫地把經費交給團隊統一管理:“個人只是團隊中的一員,我個人的榮譽就是團隊的榮譽,有團隊才有個人。”在王飛雪的帶動下,團隊成員都自發地上交項目經費統一管理,保證錢花到實處。2012年,北斗團隊首次報獎,王飛雪和團隊研究決定,報獎時領導一人一項,剩余的讓給年輕人。王飛雪的一言一行影響和感召著更多的北斗人。2013年,北斗團隊榮獲全軍“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特別獎”。王飛雪個人先后獲得全國、全軍多個獎項:有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全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全軍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1月,王飛雪被授予“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個人”稱號。面對多項榮譽加身,王飛雪感慨不已:“要感謝國家讓我實現夢想,人最大的快樂莫過于為了理想而奮斗。”
2020年6月23日,我國完成北斗系統所有55顆衛星組網發射,形成一張“天網”,服務全球。從此,時間與位置這兩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面對浩瀚星辰,王飛雪想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