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蒼南縣礬山高級中學

(一)文體解說
心得體會是指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為學習體會、工作體會、教學體會、讀后感、觀后感等。這里的讀寫心得體會專指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等之后,將得到的感觸、啟示寫成的文章,它屬于論述文體范疇,也是一種常見的應用文體。它有與一般議論文一樣的論證方法、結構等,但它又有與一般議論文的不同點,即它是由讀生感、以聯證感。
(二)寫作要求
讀后感的寫作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立足原文,尋找感點
“讀”是“感”的前提和根本,抓準“感點”,是寫好讀后感關鍵的第一步。通過仔細品讀、選擇性復讀,對某些有朦朧感觸的語句進行圈畫、摘抄,如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人物有價值的品行、事件前后的勾連等,并圍繞這種感觸有選擇性地反復閱讀文中的某些內容,強化印象和感覺,為寫作讀后感捕捉并強化情感的觸發點。
2.引用針對,情真感實
在閱讀中,有感觸的點可能很多,首先要學會取舍。在取舍的過程中,可以遵循“我被什么觸動了—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我為什么被觸動”的思路來作選擇。一般的讀后感應當充滿時代氣息,能透過書本內容觀照現實生活,來拓寬寫作的思路,增加讀后感的厚重感。
3.觀點明確,條理清晰
選擇感受最深、見解最獨到、現實感最強烈的觸點,以生動簡潔的語言進行概述、引用,準確表述“觀點”。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緊緊圍繞基本觀點而展開,并為之服務,使論點更加突出。不盲目聯系,使文章前后脫節。
(三)示例引路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譯者徐遲先生在《序言》中如是說。
……
梭羅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他透過自己的心路歷程向讀者呈現:如果讓生活簡單一些,其實不需要很多錢,也能夠好好地活著;如果讓生活簡單一些,就可以騰出時間來深入生命,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在充滿“銅臭味”和各種誘惑的當代社會中,浮躁的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為物欲所役,將金錢視為人生的唯一目標,把自己變成了沒有靈魂、只有軀殼的奴隸,整天爭名逐利、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卻依然感到空虛和痛苦。但生活其實不必如此。靜心閱讀《瓦爾登湖》,文筆優美、思想深邃的文字能夠讓人明白這個道理。牛津大學教授阿夫納·奧費爾根據大量研究得出結論:讓生活變得簡單一些是現代人“為自己尋找一條通向快樂的道路”。
……
讓生活變得簡單一些,就可以淡然地面對一切誘惑,就可以把目光放得高遠;尋求一種返璞歸真的簡單生活,就沒有了更多的苛求,心態也會平和而安詳,從而多些時間面對自己,多些空間給自己的靈魂休憩。正如梭羅描述的:“如果你歡快地迎來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鮮花和芳草一樣芬芳,而且更有彈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
冰心老人曾說:“如果你簡單,那么世界也就簡單。”很多時候,復雜的生活,其實也可以很簡單。合上《瓦爾登湖》淡藍色的封面,我的心田滿是愜意、清涼和靜謐,一如瓦爾登湖的湖水般澄澈、湛藍。
——王正國《讓生活簡單些——〈瓦爾登湖〉讀后感》(節選)
【點評】《瓦爾登湖》描繪了梭羅在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書中詳細記錄了他內心的渴望、沖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后再次渴望的復雜的心路歷程等。可引發觸動的點非常多,但王正國開篇即引用譯者徐遲先生的話點出“靜靜”“寂寞”“孤獨”而又充滿“恬靜、智慧”的評價,為后文觀點的提出張本。而后緊緊抓住“簡單生活”這四個字,將觀點清晰明確地表述出來。從作者引用梭羅的話將簡樸生活的表現與結果進行分析開始,無論是從反面聯系現實生活中做不到簡單生活的行為進行對照,還是引用大學教授的研究結論、梭羅的描述,都是圍繞“簡單生活”這一觀點而展開,全文因“讀”而發,以“感”觸情,以現實外聯而內省,實現閱讀感受的最高境界——對自己人生的影響,“我的心田滿是愜意、清涼和靜謐,一如瓦爾登湖的湖水般澄澈、湛藍”一句表明了作者最終人生選擇的態度。
(一)任務呈現
本單元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探討學習問題,闡發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如《勸學》強調“學不可以已”,看似平淡實含至理;《師說》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透辟而振聾發聵;《反對黨八股》主張“我們應當禁絕一切空話”,堅決而不留余地。從幾篇課文中摘錄一些名言警句,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統編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單元學習任務”一)
這個學習任務要求同學們以本單元的名言警句為觸發點,對有感觸的詞句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思考與論述,寫成讀后感。可以選擇單一語句進行闡述,也可以引用類似的語句進行結合論述;可以以自身的生活經歷為素材,也可以以現實社會的普遍現象為載體進行討論。在做到“警句”有所取、“情感”有所發、“感想”有所悟、“現實”有所依、“觀點”有所據的基礎上,寫成一段心得體會。
(二)學生例文
科技發達、知識暴漲的今天,經常有人以“不知”為恥,怕丟面子,有意掩蓋“不知”的事實,殊不知,不學不問才是真“不知”。古人常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回眸兩千多年前,博學的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不時向人詢問,小到每一個細節。于是有人在他背后嘲笑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微微一笑說:“對于不懂的事物,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縱觀孔子一生,始終很好地貫徹了他自己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理念,無論賢才是否超過他,只要有孔子所不知的學問,便能成為他的老師,韓愈也說“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反觀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不是差在學問的多少上,而是差在做學問的認知、態度上,可悲可嘆!我們應該牢記荀子的那句話“學不可以已”,堅信活到老,學到老,才是硬道理。
——劉姿《古今之學》(節選)
【點評】當今社會常見的所謂“不知為恥”的現象觸發了作者的感想,點出不學不問才為“不知”,引出學習的話題。再用《論語》中的名句與孔子的故事強調做學問的時候,能學到的便為“師”,又用韓愈的話進行佐證,突出了從師學習的理念。最后以對比的方式聚焦了人們在求知上的問題,并重申了堅持學習的態度。語段結構完整,事例引用準確到位,條理清晰,具有現實意義。
議論文往往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就如白居易所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里不僅指向明確的對象、具體的社會現象或問題等,也指向寫作方法。議論的針對性主要包括對某一現象、事件、觀點進行提問,探究其產生的根源,并針對觀點進行辯證思考進而論證的思維過程等。如何做到議論有針對性,使論證更加有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立足思辨,論題定位
思辨是一種思考辨析的能力,主要是對信息進行判斷和推理,分清事實和觀點,辨析說話者的意圖和立場等。在通過材料呈現出的繁雜社會現象和問題中,挖掘出信息的焦點、產生的根源,推理信息所蘊藏的內涵,形成自己的認識與思考。如《拿來主義》一文,作者是從當時送古董、送畫作、送梅蘭芳博士這一連串事件中,抽絲剝繭,發現共同的問題——只有“送出去”,引發“為什么只有送出去”的思考,應怎么看待“送出去”行為,怎么解決“只有送出去”行為,進而指出“禮尚往來”的要求——“拿來”。在對眾多或單一具體事物進行分析時,應對問題進行分類、整合、聚焦,或與周邊的事物進行比較分析,尋找問題的共性與個性。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問題的焦點,提出適合自己實際的具有思辨價值的觀點,并以此作為論題。
(二)多向思維,分析精準
多向思維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層次進行多方面的思維判斷。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從不同的視角來關注某一問題或現象,能夠更清晰地突出事件所反映的主要問題或問題的主要方面,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并進行論證。例如《師說》中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因應是多方面的,但作者是要發揚“從師學習”的風尚,因此論證時從與從師者相關的不同人物的角度進行分析,“今之眾人”、“于其身”者、“曰師曰弟子”的士大夫這三類人對從師的態度、行為各不相同,但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思想下的“恥學于師”的觀念,是門第之風盛行的結果。多向思維可以從盡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個問題,也可以從同一思維起點出發,讓思路呈輻射狀,形成諸多角度的理解,避免單一角度分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失去言論的針對性。
(三)角色代入,策略針對
議論文從行文角度來看,包含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議論文寫作的終極目的在于解決實際問題,“怎么辦”強調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指針對具體問題發表建議或提出解決策略,也針對提出者的特定角色。特別是任務驅動型寫作,這種限定性決定了寫作必須更有針對性。如《反對黨八股》一文,是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做的整風報告,課文節選的是列舉黨八股的罪狀并對黨八股進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的第三部分,在第四部分中,毛澤東提出了打倒“黨八股”的辦法,強調要端正態度,向群眾學習。這體現了他一直倡導的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和文風,符合他作為整風運動的領袖、作為馬克思主義最忠實的追隨者和靈活運用者角色而提出的“怎么辦”。選定某種身份角色,也即構建了一定的現實情境,能據此選擇更適合的說理方式、策略、語氣等,使議論更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一)題例呈現
《勸學》是兩千多年前荀子對學習問題的樸素認識,《師說》是一千多年前韓愈對“恥學于師”的批評。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今天在學習中又遇到了新的難題。針對當下學習中的某些問題,以《“勸學”新說》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統編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單元學習任務”三)
(二)寫作點撥
話題中的要求非常明確,要能結合《勸學》與《師說》寫作的背景,對“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和批評“恥學于師”的行為進行理解分析,談“學習”“從師”的重要性。要讓議論更具針對性,就要抓住兩個焦點,一個是當下的社會發展變化的背景,一個是學習中的問題。所以既要從社會發展、人的觀念變化、信息更替的角度來講如何看待學習問題,又要以思辨性的眼光指出時代變化,思考怎樣學習的方法更適合當今發展。因此,觀點要在結合社會背景的基礎上提出;可運用思維導圖多維分析,厘清思路;策略應從學習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并選擇提出。
(三)例文展示
“勸學”新說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本意是讓人們學會借助外物來達到目的,實現發展。但是“善假于物”的前提應在于“適可而止”,講究“善假”。
人類經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淘汰過程,逐漸學會通過外物來“增強”自己的能力,通過學習具備各種技能,裝上了“上天入地”的本事。“假”意為借助,實際上它相當于一副拐杖,讓剛剛開始走路的人學會用它走路,可如果把拐杖徹底當成腿,那結果便可想而知了。
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現代人對“假”的程度逐漸失去了把握。小到作為學生的我們,對于借助外物過于“狂熱”,頗有“手機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勢,一味地利用手機查找各種“答案”,從未想過變“它有”為“我有”。擁有了“準確答案”,卻離開了大腦的思考。大到如今這科技發達的社會,人們開始使用各類機器,但與其說是使用,不如說是“替代”——機器替代了人們的手、眼、腿,甚至于“替代”了人們的大腦。人類在茫茫發展路上,不停地探索,終于學會借助外物來發展自己,可現在卻因為過于依賴外物而被絆倒在了發展的路上。
這么一說,難道“搜索系統”與“科技機器”都是糟粕嗎?當然不是!它們的存在正體現了人類的發展,也正是因為新的事物不斷地出現,才能不斷幫助人類發展。只是人類現在改變了發展的初衷,發展應當是人類自身的發展,而不是機器技術“代替”人類發展,這正是為什么人們要適當“善假于物”的原因。
我們要懂得方式與目的的區別,才能知道如何“善假”。我們借助游泳圈學會了游泳,最終是讓游泳技能成為我們的肌肉記憶,平時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危急時實現自救;我們借助“網絡系統”搜索到更多知識,是便于知識梳理,最終成為自己的知識,并能在需要時調取運用。荀子有言“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忘記了出發的目的,就不曉得“借助”背后學習的意義。
我們還要懂得借助與提升的區別,才能實現從“假”到“有”的轉變。“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不能只看到利用了外物達到目的,更應看到的是第一個懂得借助車去造出船的人的思考。時代的發展,車馬船終不會永恒,它們會被新的器物替代,但人類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永遠不能被替代。
在學習的道路上,我贊同荀子“善假于物”的觀點,但我們更要明白“假”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我們成長,而不是替代我們成長,所以“善假于物,講究適可而止”。只有不斷借助外物提升人自身的能力,人類才可以發展愈盛。
——曾錦辰
【點評】作為學生,在時代科技洪流的滿灌之下,不免有依賴科技而迷失學習目的的現狀,作者開篇定論,將荀子的“善假于物”進行深一步的闡發,提出適可而止的要求。又從人類發展史與今天人們的行為形成對照,指出依賴性逐漸摧毀了人們學習的目的——提升自己。最后從兩個區別里以現實的事例分析如何去借助的策略,從而達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全文關注時代焦點,理性分析“假”的意義,緊扣學習者的角色提出策略,論證具有現實針對性。
(四)拓展訓練
從以下兩個話題中任選其一,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針對當下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話題1:袁枚《黃生借書說》中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在現今科技發達、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我們“借書”而讀的意義是否還存在,應該怎么看待?
話題2:新聞里不時披露大學教授論文抄襲被處理的事件,又有網友說“天下文章一大抄”是古人傳下來的,現在誰不是在抄啊。你怎么理解“天下文章一大抄”這句話?說說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