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江蘇 南京 210088)
液壓與氣壓傳動技術在我國工業生產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而“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也是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及實踐性強的特點。當前課程考核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以期末理論考試成績為主,此種模式不利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學生在平時學習不認真,出現考前抱佛腳的現象,導致掛科率偏高,同時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培養。考核結果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個人能力無法體現,也無法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相匹配。因此想培養出具有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降低課程掛科率,必須設計出以學生為本課程的考核模式。
“液壓與氣動技術”的傳統考試成績是由“平時成績20%+實驗成績10%+期末考試成績70%”3個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由課后作業、考勤和課堂表現決定。在進行過程化考核模式設計過程中,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對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進行相應調整,根據東南大學成賢學學生的情況,結合“課堂派”教學平臺,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成績中的比重,強調學生學習全過程的全面考核,構建了本課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多元化考核模式
以往的考試模式單一,只有期末考試作為結課考核,學生缺乏過程化學習的主動性,部分學生選擇考前突擊,導致本門課程掛科率相對較高。考核模式改革要注重平時的考核,用過程性考試代替期末一次性考試[2]。在課程過程中增加單元測試,以紙質試卷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安排3次,學生較難通過考前突擊通過,提升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
過程考核主要考核課前、課中及課后的表現,利用“課堂派”教學平臺構建數字化的學習環境,記錄學生的各種學習行為,建立有效的學生學習過程監測、評估與反饋機制。相比之前增加課前預習的考核,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根據學習預習情況調整課中講授的內容。
傳統的“液壓與氣動傳動”課程的實驗為驗證性實驗,主要包括典型元件拆裝、典型液壓元件的性能實驗、典型液壓回路的性能實驗和典型氣動回路的性能實驗,上課主要形式為老師講授演示,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較低。在過程化考核改革中結合項目設計,增加讓學生主導完成的創新實驗。
為適應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升學生系統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團隊意識和溝通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案例和項目教學。(1)案例分析: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工程機械項目實例進行討論,以考查學生對液壓回路及系統的分析能力,以及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最后以小論文或者上臺講解展示。(2)項目設計:在液壓回路和液壓系統等章節教學過程中,由教師給出一組題目,學生自由選題,根據要求進行液壓系統的設計,最終提交設計報告,并上臺講解展示。
信息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教學方式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派作為一種專業的信息化教學軟件,已經在實踐教學當中得到了應用[3]。課程開始前教師通過“課堂派”教學平臺創建課程班級,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者輸入加課碼進入班級。教師利用課堂派改變課程教學模式,并形成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的過程評價。
(1)課前,教師利用課堂派向學生推送預習任務,包括預習課件、短視頻、預習作業等(見圖1),設置預習作業提交截止時間。學生在課前通過手機查看相關資料,提前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教師在截止時間前通過批閱學生預習作業了解學生自學情況。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問題,可隨時通過課堂派的私信功能與教師溝通,教師可及時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可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圖1 預習作業布置
(2)課中,教師利用課堂派進行數字考勤、GPS定位考勤,可防止代簽等行為。教師根據課堂派反饋的課前學生預習、作業完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對學生掌握薄弱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根據教學需要發送課堂測試題,及時獲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3)課后,教師通過課堂派向學生推送課后復習作業和補充學習資源。學生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課后作業,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料對知識點進行復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另外可根據各自的學習情況,選擇性得學習補充資料,擴展書本外知識,開闊眼界。
通過“課堂派”教學平臺,對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學習全過程進行動態、實時記錄和統計反饋,以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過程考核進行線上打分,同時結合線下傳統的考核方法,能更有效評價一個學生的個人能力。
針對傳統的課程考核方法,提出了結合“課堂派”教學平臺,包含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考核、過程考核、工程實踐能力考核、設計與合作能力考核四個方面的過程化考核模式。通過實踐表明,采用過程化考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在“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中的學習積極性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提升考試及格率,并且能夠及時通過教學平臺的數據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