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暨佩娟 圖/李藝雯
近五年,超過3.5萬人次外國人到青島工作、生活。在青工作的外國專家中,14人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45人榮獲山東省政府齊魯友誼獎,3人榮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0人受聘為青島市政府特聘專家。青島建立北方首個國家引進國外智力示范區,建成2個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個山東省離岸創新創業基地、19個科技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同時,在紐約、洛杉磯、法蘭克福、倫敦等海外高層次人才聚集城市設立36家引才引智工作站,打造政策發布、信息共享和人才引進的海外平臺。
外國專家如何結緣青島?他們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的產業發展和青島的國際合作水平的?且聽他們細細道來。
“過去幾十年里,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同時,中國主動分享減貧經驗,積極幫助其他國家消除貧困、實現發展。”山東省2019年度“齊魯友誼獎”獲得者、泰國甜玉米育種專家他維薩·普蘭博士表示,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迅速,農產品種類豐富,希望加強同中方的農業合作。
他維薩從事甜玉米研發工作40余年,是全球知名甜玉米商業化育種專家,由他研發的品種推動了泰國甜玉米罐頭產業的發展。如今,泰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甜玉米罐頭出口國。
20世紀80年代,他維薩第一次訪問中國,受邀到廣西參加玉米栽培國際學術研討會。“那時,街上很少見到汽車,人們著裝款式和顏色比較單一。”他維薩回憶道,“這些年來,我每次到中國都看見不少新變化。”
2004年,他維薩針對中國市場培育出大穗高產的“先甜5號”,這是中國引進的第一個帶“熱帶血緣”的高端甜玉米雜交品種,有效改善了中國甜玉米小穗、低產的局面。2012年,他維薩受聘于青島金媽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高品質、大穗鮮食甜玉米的研發攻關。此后,他與中方團隊擴大合作,對“先甜5號”進行改良,育成“金百甜10號”“金百甜15號”。這些中國專利的甜玉米品種熟期短、產量高、口感好,抗逆能力更強,每畝增產17.47%達2500斤,受到廣大種植戶歡迎。“以前,中國的高端玉米市場幾乎由外國品種主導。如今,在我們共同努力下,中國東南部、西南部地區甜玉米市場上,‘金百甜’系列品種占比已達50%以上。”

中德生態園媒體主管、德語經濟雜志《致遠》主編狄沛
長期以來,黃淮海地區普通玉米種植效益差,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甜玉米生育期短、用工少、畝產高、效益好,但由于國內甜玉米育種技術有限,尚未有適合黃淮海地區的高品質大穗品種。他維薩表示:“我要選育針對黃淮海地區的高品質大穗鮮食甜玉米品種,讓更多民眾吃上新鮮的甜玉米。”
他維薩經常大清早就到育種田調查,一待就是大半天,還到各產區回訪,詢問農戶的種植需求。“中國地域廣袤,具有開展農業種質資源研究的優越條件。中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勤奮刻苦,有著干事創業的信念和情懷。希望我們的合作能為中國農業創造更多價值,共同為世界提供更多綠色健康的農產品。”他維薩說。
他維薩認為,中國甜玉米產業近年來迅速發展,與中國高度重視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緊密相關。“中國政府積極引進高層次外國專家,實現互利共贏。我希望將更多甜玉米品種引入中國,幫助中國玉米種植戶增產增收。”
“中國用40多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100年的發展道路,其中的成功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在距離青島主城區約45公里的青島中德生態園,中德生態園媒體主管、德語經濟雜志《致遠》主編彼得·蒂肖爾(中文名:狄沛)對記者如是說。
狄沛和中國的緣分已有四十載。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國際上并不被經常提起。但在德國的漢學系學生狄沛看來,中國歷史非常有趣,而且從未中斷。
1984年8月,狄沛來北京大學學習一年。初抵北京,他心潮澎湃——終于來到潛心研究四年的中國。
狄沛說,為14億多人口供給足夠的食品,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的最大成就。“記得1984年冬天,家家戶戶都儲藏大白菜,其他什么都沒有。人們都用糧票和肉票換領食物。現在,在任何季節來到中國的任何城市,都可以在任何一家超市里買到品種豐富的水果、蔬菜。這就是令人震驚的中國速度。”狄沛感慨道。
1995年至2018年,狄沛就職于德國OWC對外經濟出版社。1997年,他和同事共同創辦了《中國之窗》(原名China Contact)雜志。這本德語經濟類雜志主要報道中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建設成就和中德經貿合作發展商機,在狄沛的努力下,雜志已成為德國向德語地區企業詳盡介紹在華投資、中國經濟發展、經濟貿易等信息的重要平臺。2006年,作為《中國之窗》駐華記者,狄沛被派往北京工作。
2013年7月,作為中德兩國唯一政府間簽署合作協議支持建設的園區,中德生態園正式啟動建設。
當時,狄沛想到中德生態園所在的膠州灣西海岸看看,“叫出租車時,沒有司機愿意送我來。第一次來時,這里只有一座低矮的木房子,沒有其他任何建筑。每塊地上都豎著牌子,寫著這里將由哪家公司投資。7年后,這里高樓林立,還有像德國大陸、西門子這樣的大企業,儼然是一個漂亮的大花園。這種速度只有中國才能實現。”狄沛表示。
2018年3月,在青島中德生態園的邀請下,狄沛毅然辭去了北京的工作,來到山東青島,就職于青島西海岸投資促進有限公司,辦起了中德生態園德文網站和德語經濟類季刊《致遠》(China Insight),在中國、德國兩地印刷發行,每期印數2500冊。該季刊聚焦中國市場,實時傳遞與中國尤其是山東省經濟發展動向有關的信息,關注德企在山東的經營情況,目標讀者為有意在華投資或已在華投資的德國企業決策者。狄沛表示,《致遠》雜志致力于在中國報道中國的真實發展現狀,向講德語的企業家宣傳中國市場,講述中德經濟合作的精彩故事。
“今年的第一期雜志探討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企業如何度過寒冬。第二期探討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德國的汽車企業是否會返回德國。第三期馬上就要刊發了,探討的是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中國企業對歐洲投資的最新趨勢。”狄沛介紹說。
為什么選擇中德生態園?回答這個問題時,狄沛思路清晰:第一,這里有成熟的城市配套。中德生態園園區不同于工業園區,不僅有各類企業,體現出工業發展趨勢,還有培訓、文化等業態,外籍人才在這里可以協調好工作和生活,可以說,中德生態園正朝著一個綜合小城市的方向發展。“生態園不僅是中德兩國的合作項目,更是中國未來綠色城市化的一個模范項目。”
第二,這里有熟悉的居住環境。這里的一切,都讓狄沛感覺像在家里:德國曼海姆市、奧爾登堡市、雷根斯堡市在中德生態園設有駐青島代表處。大陸、西門子、聯合技術等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落戶,倍世、博世馬勒、辛北爾康普、歐科林格、曼澤納等德國“隱形冠軍”紛紛來園區開拓中國市場。60多位德籍和曾留學德國的員工可隨時隨地為入駐企業提供便利化服務。園區里常設一條德國商品街,每年還舉辦德國啤酒節、德國商品購物節。
第三,這里有開放包容的國際化氛圍。狄沛說,隨著俄羅斯、英國等國企業陸續加入,這里的國際化氛圍日益濃厚。“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這里的德國企業也希望和更多國家的企業合作。開放包容的國際化氛圍產生的創新活力,是中德生態園近兩年發展迅速的主要原因。”狄沛說。
如今,中德生態園已經成為綠水青山、生機盎然的招商熱土、創業樂園,成為青島對外開放合作的新名片。每天都有追求夢想的年輕人和國外專家涌入這片土地,書寫著自己的精彩故事。最近,一家提供自動化運輸系統的德國企業在接受《致遠》采訪時表示,中德生態園的國際化名副其實,企業今年將在園區投產。
今年60歲的狄沛身材瘦削,看起來神采奕奕。他告訴記者,他很幸運能夠在一個美麗的度假勝地,愉快地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在德國,60歲還不到法定退休年齡。得益于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的政策,外籍專家可以工作到70歲。我還要做很多事情,吸引更多企業來中德生態園投資。”狄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