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京,吳 芳
(天津農學院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天津 300384)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的發展,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中,物聯網技術已經成為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技術。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將物體與網絡相連接,物體通過信息傳播媒介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督和管理等功能。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促進了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本研究基于技術接受模型,分析和研究了影響農戶應用物聯網技術的主要因素。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1989年Davis運用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研究用戶對信息系統接受時所提出的模型[1]。
技術接受模型的主要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技術接受模型
技術接受模型主要包括兩個決定性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戶認為使用一個具體的信息系統提高工作業績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指用戶認為該系統容易使用的程度。技術接受模型認為行為意向直接決定了實際行為,而行為意向由態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決定,態度由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決定,感知有用性由感知易用性和外部變量共同決定,感知易用性由外部變量決定。
基于技術接受模型,本研究分析了農戶應用物聯網技術的影響因素,除了技術接受模型中的組成因素以外,基于農業和農戶的特征,本研究還考慮了主觀規范和政策因素。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農戶應用物聯網技術影響因素
物聯網技術越有用,農戶應用的意愿就越強烈。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業收益、輔助農業決策等分析。提高生產效率會減少勞動力、增加產量進而增加農業收益。因此,本研究中的感知有用性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農業收益和輔助農業決策3個方面。
物聯網技術越簡單方便,農戶應用的意愿就越強烈。本研究中的物聯網技術的感知易用性主要包括:獲得物聯網技術是否容易、應用物聯網技術是否容易兩個方面。
本研究選取態度三成分模型來測量態度。態度的三成分模型主要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成分[2]。
認知成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認知成分是消費者態度的基礎,與產品的屬性聯系在一起,是對產品的屬性、功能、有用性等的評價認知[3]。農戶對物聯網技術的認知成分可以理解為對該技術產品的認知、理解、評價等。
情感成分是指在認知因素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情感體驗。本研究主要指農戶在選購物聯網技術過程中,對某種技術的喜歡、厭惡、欣賞、反感、歡迎等各種情緒表現。
行為成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做出的某種行為反應。態度來源于過去的行為,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在過去行為的基礎上形成態度。例如,如果農戶對某一項物聯網技術有過了解或者應用過,再次應用該技術的概率會相對更高。
由技術接受模型可知,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都是通過態度來決定行為意向的。模型中表示,除了態度影響行為意向外,感知有用性也會直接影響行為意向。如果農戶認為某項物聯網技術會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收益,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對此技術的行為意向。同時,農戶的行為意向直接導致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行為[4-5]。
主觀規范是指個人在做出某種決策或行為時,受到他人影響的程度。受他人的影響越大,說明主觀規范因素的作用越大。農村的地域特征更是決定了農民之間交流的方便。農戶在決策時往往受周圍人親戚、朋友、鄰居以及技術推廣宣傳人員的影響。因此,本研究認為主觀規范是影響農戶應用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親朋鄰居和物聯網技術提供部門兩個方面。
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農戶對物聯網技術的接受和認可程度與國家政策緊密聯系。因此在分析農戶應用物聯網技術時,國家政策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6]。本研究認為影響農戶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政策因素主要包括:價格補貼和服務保障等兩個方面。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了農業稅減免的政策,減輕了農戶的負擔,為農戶應用新技術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服務保障尤其是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則會進一步增加農戶應用物聯網技術的信心。
文章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研究了我國農戶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情況,具體分析了影響農戶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主要因素,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態度、行為意向、主觀規范和政策因素等。通過分析可知,農業物聯網技術提供部門不僅要重視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作用,還要考慮農戶獲得和應用該技術是否簡單方便;同時,要了解農戶對該技術的態度,包括:對相關技術的熟知程度、對相關技術的喜好、以前是否接觸過相關技術等;還要考慮周圍人是否應用過此項技術等。文章主要從農戶角度分析了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影響因素,旨在為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推廣及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提供一定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