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AD又稱老年性癡呆,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障礙、溝通障礙、人格改變等癥狀,是老年人失去自理能力的主要原因[1]。華生關懷理論是由國外護理理論家華生提出的,他認為在對AD病人的護理中,人性化護理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護理工作的核心和本質。已有研究指出,應用華生關懷理論對輕、中度AD病人進行護理干預,可在保證病人護理質量的同時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2]。本研究觀察了華生關懷理論在老年輕、中度AD病人護理中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入住我院老年醫學科的AD病人,經老年神經內科主治以上級別醫師通過MoCA和MMSE問卷調查,并結合臨床病史及體征,最終篩選出確診的老年輕、中度AD病人共70例,應用完全隨機法分為觀察組(35例)與對照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其中女15例,男20例;年齡61~87歲,平均(71.41±5.22)歲;受教育年限0~14年,平均(8.37±1.01)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華生關懷理論護理,其中女14例,男21例;年齡61~85歲,平均(71.05±5.27)歲;受教育年限1~15年,平均(8.15±1.05)年。2組年齡、受教育年限、性別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60歲,臟器功能良好;(2)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美國精神病協會制訂)第4版中關于輕、中度AD的診斷標準;(3)研究對象已知情同意,臨床資料均齊全。排除標準:(1)合并急性疾病,生存期<1年的病人;(2)皮克病、亨廷頓病、PD等疾病所致AD者。
1.3 常規護理措施 包括日常的起居飲食等方面的指導。對于輕度AD病人,指導其每日自行整理病房,保持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協助其生活自理,鼓勵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于中度AD病人,滿足其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鼓勵病人多進行肢體活動和適當的運動。同時,醫護人員為病人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多食用膳食纖維和高維生素、高蛋白、低鹽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炸和辛辣食物。定期為病人講解AD的診治知識、預防知識及相關安全等注意事項,講解藥物治療的目的及方法,使病人重視疾病,正確用藥。
1.4 華生關懷理論 華生關懷理論認為關懷照顧性要素包括形成人文利他主義價值系統、灌輸信念和希望、培養病人對自我和他人的敏感性、建立相互信任和幫助的關系、促成和接受表達正負性感受、科學解決問題、促進人際關系、提供良好的支持性及保護性的環境、滿足病人的任性需求、允許存在主義現象學力量。
1.4.1 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入組后護士對病人的病案及一般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為病人建立健康檔案袋,包括病史、聯系人、聯系電話、生活習慣等,制定符合病人實際情況的個體化護理方案。告知病人及家屬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及具體實施方案,取得理解和配合。
1.4.2 多學科合作實施華生關懷護理干預:本院老年醫學科有7個專科、14個病區,每個病區的護士長和1名骨干護士參與本次研究工作,建立AD多學科專業護理小組及華生關懷小組,給予病人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老年神經內科主治以上級別醫師每月進行1次華生關懷護理查房,針對病人的認知能力、精神和行為癥狀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及指導,評估病人的藥物依從性及存在的藥物不良反應,及時進行處理,并與老年康復科康復師共同制定個性化專項護理和肢體運動康復指導訓練。
1.4.3 護理觀念培訓:對老年醫學科病區護士長及骨干護士進行培訓,應用微課及幻燈片授課,現場情景模擬操作指導,內容主要為關于華生關懷理論及干預措施的實施及評價。培訓完成后,每月對護理人員進行“問卷星”理論考核及護理流程臨床能力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對輕、中度AD病人進行同質化針對性護理干預。
1.4.4 環境安全護理: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通過風景裝飾畫、卡通提醒貼、提醒標語等方式為其打造具有人文關懷氣息的住院環境[3],病房的溫度適宜、光線柔和、安靜舒適。盡量分類安排年齡、受教育年限基本一致的病人入住同一病房,有利于溝通交流。同時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冷熱水開關分別貼上藍(冷)、紅(熱)標簽,確保病人安全[4]。病房張貼圖文并茂的防跌倒墜床、起床三部曲、踝泵運動等宣教單。
1.4.5 人文關懷護理:醫護人員采用“三滿意三到位”的護理模式,即病人滿意、家屬滿意、醫護滿意,活動開展到位、慰問談心到位、護理操作到位6項,以關心、細心、耐心的“三心”態度與病人及照護者溝通交流,為其講解AD的相關疾病知識以及護理措施,盡量滿足其合理需要。護理中遵循病人生活習慣,提升照護者主動護理病人的積極性,指導家屬陪同病人訓練自理能力的方法,以促進病人病情康復和延緩病情進展。
指導照護者陪同病人進行手工勞動,如扎燈籠、扎風箏、剪窗花紙等[5];利用積木、拼圖、識圖識字卡片、音樂療法,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提升病人的學習興趣和訓練效果。告知病人家庭信息與社會信息,如家庭成員生日、國慶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內容,期間可予以餃子、蛋糕、月餅等特色食物,有利于病人的大腦活躍。
定期組織病人團體交流及文體活動,讓病人及照護者互相交流經驗,培養讀書看報、拼圖、手指操、唱歌、健身操等興趣愛好。定期對照護者進行防跌倒墜床、防走失、防意外傷害、防誤服漏服藥物等照護知識培訓。
針對心理敏感、有恐懼和焦慮心理的AD病人,醫護人員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盡量多與病人溝通交流,幫助病人消除不良情緒。
1.5 評價工具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年后,對病人進行MoCA、MMSE、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NSNS)評估。
1.5.1 MoCA:總分30分,≥26分為正常,如受教育年限≤12年則加1分,病人的認知水平越高,評分越高。
1.5.2 MMSE:總分30分,≥27分為正常,21~26分為輕度癡呆,10~20分為中度癡呆, <10分為重度癡呆。
1.5.3 ADL:總分100分,>60分為基本自理,60~41分為生活需要協助,40~21分為生活需要很大協助,<20分為生活完全依賴。
1.5.4 NSNS:共19項,每項1分為非常不滿意,2分為不滿意,3分為一般滿意,4分為滿意,5分為非常滿意,總分19~95分。

2.1 2組干預前后MoCA、MMSE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MoCA、MMSE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MoCA、MMSE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1),且觀察組的MoCA、MMSE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MoCA、MMSE評分比較分,n=35)
2.2 2組ADL、NSNS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ADL、NSN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ADL、NSN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1),且觀察組的ADL、NSN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ADL、NSNS評分比較分,n=35)
AD是一組病因可能與經濟困難、獨居、喪偶、嚴重腦外傷、精神分裂、病毒感染、甲狀腺疾病、低教育水平、家族史等因素有關的臨床常見異質性疾病。輕、中度AD病人癥狀多表現為多疑、偶爾激惹、情感淡漠、記憶減退、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減退等。以往一般采用傳統護理模式對AD病人進行干預,雖然可避免病人生理癥狀惡化,但其精神狀態仍然較差,且難以滿足病人切實的心理需求[6]。
華生關懷理論是一種可為病人提供社會支持、心理支持等全方位護理的指導思想[7]。本研究中,醫護人員基于“以人為本,溫馨關懷”理念的前提下,通過人文關懷環境營造、人文關懷護理、人文關懷活動開展等方式[8],對觀察組病人積極地進行肢體康復訓練、記憶訓練以及認知能力鍛煉等多學科聯合治療康復護理,及時觀察病人的心理情況并進行心理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MoCA、MMSE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及對照組,說明通過傳統護理聯合華生關懷理論對輕、中度AD病人進行干預,可使病人的精神狀態和認知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這對于緩解病人病情惡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延緩輕、中度AD向重度AD發展的時間。同時,觀察組干預后ADL、NSNS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及對照組,說明病人的日常活動能力及對醫護人員的護理滿意度有所提高,達到了提升整體護理質量及臨床療效的目的。
綜上所述,傳統護理聯合華生關懷理論在輕、中度AD病人治療中的效果較單一傳統護理效果更佳,可提升病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改善精神狀態,對減輕社會養老負擔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