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陽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城市設計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后,在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城市風貌塑造、土地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受到政府、開發商、公眾的重視。在我國城市設計走向精細化管控的新階段,城市設計由二維管控為主轉向三維管控為主,彌補控規偏重“二維管控”的不足[1]。但在城市設計實施過程中,仍然出現重方案缺要素、城市設計要素難以有效落實等問題,導致城市設計實施效果不佳,因此提高城市設計的管控效能對城市設計的實施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學者瓦克·喬治(George R V)提出了“二次訂單”理論,他認為城市設計不是設計出具體的對象,而是通過設計目標、設計策略、設計導則等一系列手段實現對城市環境的有效控制[2]。新加坡的城市設計導則融入開發控制的規定中,并將開發控制與設計控制一體化,提高城市設計實施效率[3]。
國內學者對城市設計實施主要在方法、意義、機制等多方面進行了研究。朱自煊提出城市設計導則的實施保障了城市設計的特色和歷史風貌的完整性[4]。王建國認為城市設計實施應以城市設計目標與城市設計導則為依據。王世福認為城市設計實施應根據城市設計要點、設計審查及設計導則三個環節進行控制引導[5]。
1.2.1 城市設計管控目標
對于現代城市設計而言,城市設計導則所要達成的目標即是城市設計的目標。M·索沃斯認為城市設計目標一方面是關注經濟利益,有利于城市發展與繁榮。另一方面希望通過設計控制手段,提高城市整體環境,避免不適當城市開發建設對環境造成破壞[6]。美國學者Reiko·Habe通過調查數據對城市的目標進行了歸納,大多規劃師認為美學不是城市設計控制的唯一目的,一些非美學目標也同等重要,如歷史文化、心里健康、滿足使用者需求等[7]。綜合來看,城市設計實踐是多元目標的綜合協調,城市設計根本目標是創造和管理城市空間,促成健康的城市發展,最終促進城市整體環境質量的提高[8]。
1.2.2 城市設計管控方式
城市設計管控通常是以簡潔的地塊劃分和地塊而論的控制指標以及城市設計要求作為核心的空間管制體系。實施方式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城市設計階段,主要將城市設計方案轉化為政策、設計導則的形式,與規劃設計條件相結合,賦予法定效力,對建設活動進行控制和引導;第二階段為項目審查階段,以城市設計導則為依據,對地塊方案進行審議,保障城市實施效果。
目前很多城市進行了城市設計及導則編制,雖然城市設計導則在地塊項目的精細化管控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對城市的空間和環境具有促進作用,但仍在項目審批、實施過程中出現導控要素難以落實問題。如在項目管控過程中,城市設計要素與業主訴求不相適應,在某種程度上,城市設計要素的落實依賴于開發商的認可和推動,否則城市設計便處于尷尬的境地,甚至在開發商面前處于妥協狀態。
城市設計實施過程中,在面對多元化主體要求時難免無法保障城市設計要素控制的有效性。即使城市設計成果轉化為可操作的管理語言,在地塊項目管控過程中缺少積極引導,導致城市設計要點難以落實。例如上海陸家嘴中心區城市設計,關于公共空間的落實,如二層連廊、地下通道連通等問題,由于缺乏具體實施的手段和方法而最終沒有實現,導致城市公共空間稍有遺憾。
法國的城市設計控制體系中主要建立“協調建筑師制度”保障城市設計實施效果。其職責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參與城市設計,并將城市設計成果轉譯為可操作的語言,對城市風貌、城市空間形態等做出具體的安排。第二種職責是扮演一個協商者的角色,通過與建筑師、各專業部門、管理部門等以協商的方式使城市設計要素落實。協調建筑師在建筑方案動態管控過程中需協調好地塊方案的場地設計、空間品質、建筑形態、交通設計、景觀環境等,嚴格保障整個地區的實施效果。例如在法國巴黎左岸的其中一個街區的開發建設中,設計師鮑贊巴克者在1996年贏了該街區的競賽,他通過制定設計導則對建筑形態、空間、景觀等進行控制[9]。在管控過程中,主要以規劃指導手冊做為管控依據,指導手冊通過文字注釋和圖示相結合的方式便于業主和設計師的理解,最終對該街區實現了有效的實施控制。
廣州金融城創造了新城最佳實踐區。該片區經過了國際競賽、方案選拔、融合深化、并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將城市設計方案轉化為法定規劃。方案主要從嶺南特色、城市形態控制、城市界面控制、城市公共空間、重要空間節點、建筑設計六大方面進行實施管控[10]。六大控制體系又細分為城市設計具體要素對開發建設地快進行控制引導,同時在城市設計實施的管控中運行了地區規劃師制度,并結合各專業的專家組,對開發地塊的項目以審查的方式,保障城市設計實施效果。
對于城市設計重點地區,面向開發地塊的實施管控對城市設計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地塊方案的管控中,應將城市設計具體要求納入到建設用地的規劃設計條件中,并附加地塊設計圖則與城市設計導則,以“招、拍、掛”的形式融入土地出讓合同里,形成土地出讓的基本法定條款與開發地塊的建設活動緊密聯系,指導城市設計的可操作性。
地區總設計師制度是對以往規劃管理的重要補充,彌補了城市設計在后期實施管理階段三維角度管控的不足,其主要職責是城市設計的公共利益能夠得到保障。在規劃管控過程中,地區總設計師作為技術顧問輔助規劃管理部門對城市設計實施效果進行管控,地區總設計師通過參與城市設計、制定該區域的城市設計導則,在后期動態管控過程中作為地塊方案圖紙審批依據,落實城市設計要素。同時應提供地區總設計師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在面對嚴重突破城市設計要素的地塊,使地區總師在動態管控過程中協商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既能滿足地塊方的實際需求,又能符合城市設計意圖。
城市設計實施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在規劃管控過程中,難免出現城市設計控制要求與市場需求不一致,導致部分城市設計要素難以有效落實的問題。在地區總設計師管控過程中,對于嚴重突破城市設計要素的地塊方案,可引入“高級形式的專家評審會”,以此輔助地區總設計師合理決策,評審會可選擇有威望的專家組成,在城市設計管控過程中面對個別地塊嚴重突破城市設計的情況下,針對性研究與論證給出合理的解決建議,使城市設計要求能夠更好的貫徹。
在當前城市設計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設計的有效實施途徑是一個有意義的探索。首先,應將城市設計具體要求納入規劃設計條件,對開發建設地塊進行約束。其次建立地區總設計師制度,以城市設計導則為審批依據對城市空間、建筑形態等進行管控。最后,在針對突破城市設計要素的情況下,搭建專家評審會輔助地區總設計師給予合理的決策。由此,從城市設計要素控制、動態管控、輔助決策構建合理的管控體系,有效的提高城市設計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