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淮北市園林管理局,安徽 淮北 235000)
隨著國家大力推廣生態文明建設,加強黑臭水體治理,各地積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海綿型綠地重要組成的水體綠化格外受到重視,各類水生植物在園林中得到大量應用。
水生植物是指植物體部分或全部能長期生活在水中或潮濕土壤中,并能完成繁殖循環的一類植物[1]。水生植物最早的作用是食用、藥用等用途,在我國園林中的應用自戰國已有記載,漢唐時期宮苑池塘已大量栽植荷花等水生植物,明清時期的園林更將水景觀發展到一個新高度。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的品種不斷引進,配置形式日趨豐富,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濕地景觀,成為新時代園林綠化的重要組成成分。
水生植物不僅以其豐富多彩的形、葉、花、果,成為湖泊、河岸邊的一道靚麗景觀線,而且因其所具有的消浪固堤、富集重金屬、吸收無機鹽、消除水體富營養化、凈化水質的生態功能,在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持濕地生態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園林中,根據水生植物的生境和習性,可細分為挺水、浮水、漂浮、沉水和濕生植物五類。
挺水植物是指根部生長于底泥中,莖葉挺伸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多分布在深度小于1.5m的水域,種類較多,為經濟、觀賞價值較高的一類,如荷花、菖蒲、再力花、千屈菜等。
浮水植物是指根部生長于底泥中,葉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多分布在水深1~2m的水域[2],如睡蓮、莼菜、芡實等。
漂浮植物是指根位于水中,整個植物體都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多分布在靜止或流動性小的水體中,如浮萍、鳳眼蓮、滿江紅等。
沉水植物是指根生長在水底,整個植物體都沉在水面下的水生植物。多分布在水深1~4m的水域[2],如苦草、狐尾藻、金魚藻等。
濕生植物是指根部可以長期浸在水中,但根莖以上部位不宜長期浸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多分布在地表不積水,但含水量基本飽和的濕地中,種類較多,為經濟、觀賞價值較高的一類,如木本的垂柳、落羽杉,草本的蒲葦、美人蕉等。
水生植物作為園林植物大家庭中的一員,同樣要滿足植物配置基本規律的要求。首先在植物品種的選擇上,要體現地域性原則,以能體現地方特色的植物為主;要符合適地適樹原則,根據立地條件和植物習性合理選擇;要做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原則,達到在自然狀態下,可自我生存、自然繁衍的穩定植物生態群落。其次在植物的具體配置上,要通過運用對比和襯托、動感和均衡、節奏和韻律、形態和層次、色彩和季相等手法,利用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進行構圖,通過植物的色相和生命周期的變化,形成一幅隨時間而變化的動態畫卷[3]。
與水面綠化相比,園林中水陸交界處的岸線區域是水景觀設計和植物配置中的重點、亮點和難點。與穩定的陸生環境不同,湖泊、河流、池塘等園林水景絕大部分都存在較大的水位高低變化。對硬質駁岸僅需配置能適應相應水深變化的品種,對柔性駁岸還需根據水深梯度變化,配置相應的適生植物。面對變化的水際岸線,既可栽植于水生環境,又可生長于旱生環境的水旱兩宜植物,就成為園林水體綠化“適地適樹”的必然選擇了。這其中,水旱兩宜觀賞性高的挺水和濕生草本植物,尤其受到設計師的青睞,在園林中大量運用。
水旱兩宜草本植物按其在園林綠地中的栽植生境,可分為陸生和水生。作陸生植物用時,設計應用同其他旱生苗木,可作為廣場、庭院、山坡、林下、花壇、花境等植物品種;作水生植物用時,既可栽植于水體中淺水處至濱水岸線陸地區域,發揮其造景觀賞、護岸固堤的作用,還可作為園林中雨水濕地及生態浮島植物品種,用于河湖水體污染的生態治理。園林中的水體形式多樣,有動靜、大小和深淺之分,不論是視野開闊的湖,曲折流淌的河,還是小巧靜謐的池,作為景觀分界、過渡的水岸線部位,應用最多的還是挺水和濕生植物。
由于水岸線場地環境復雜多變,設計一個景觀效果好、生態效益佳、養護成本低的穩定植物群落,選擇挺水和濕生草本植物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4.1.1 適宜水深
水位是限制水生植物種植和生長的關鍵因素,挺水和濕生草本植物對水位變化尤其敏感,水位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其能否成活,同時其豐度也會隨著水深的加大而顯著降低。因此選擇植物時應保證高水位時的最大水深不影響植物的正常生存,同時還應注意有些植物雖能在較深水位生長,但種植時因苗株水深適應性下降,深水位栽植難以成活。如蘆葦春季栽植時水深不宜超過0.3m[1],成活后可生長至水深1.5m的范圍內。對高、低水位變化較大的岸線區域,應選用蘆竹、蘆葦等植株高大的挺水植物。
4.1.2 形態特征
株高和株型、葉型、葉色、花色、花序、果序等是挺水和濕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外觀形態特征,設計時應通過不同品種間葉色和株高等形態上的差異,進行有序的高低、色彩組合,以形成層次豐富、色彩變化的立體水岸植物空間。同時還應根據植物花期、果期等不同的物候期,組合創作出隨時間變化的四季景致,呈現水岸植物景觀的時序美。
4.1.3 易于管理
選擇挺水和濕生草本植物時,不僅要確保成活及良好的生長效果,還要考慮后期管理維護的難度和成本高低,以及能否長時間保持設計意圖。選擇能保持一定生長秩序和狀態、不會自播或蔓生繁殖擴散的品種,不但易于管理而且有利于減少后期維護成本。如在風速較大的區域,應選擇粗壯低矮的植物,避免栽植蘆竹等高大、易倒伏的品種。
由于我國氣候地理環境南北之間差別較大,同一植物在各地的適生表現均有差異,位于暖溫帶南部的皖北地區,相較中、南部亞熱帶地區,植物可選種類大為減少。以下是一些皖北地區適生的水旱兩宜草本植物。
①蘆竹。多年生高大挺水草本,高2~8m,變種花葉蘆竹高 1.8m[4],多生于河湖岸邊等砂壤地,極耐旱、極耐瘠薄,喜光不耐蔭,喜溫暖。蘆竹高大挺拔,稈葉茂密,宜在河湖邊孤植、叢植、片植,以營造水鄉氛圍。其中花葉蘆竹作為色葉植物和花境植物,在公園水岸及陸地內大量應用。
②蘆葦。多年生高大挺水草本,高1~6m,適應性強,耐鹽堿,喜光不耐蔭,喜溫暖耐嚴寒。蘆葦為護岸固堤、凈化水質的先鋒植物,稈直葉茂,野趣盎然,在河湖濕地和郊野公園內大量栽植。
③荻。多年生高大挺水草本,高1~6m,多生長于河湖濕地及山崗草地。適應性強,喜光不耐蔭,喜溫暖耐嚴寒,不同生境條件下高度等生長差異極大[5]。荻常被誤認為蘆葦,其花序存留時間長,色澤似雪,在公園水岸濕地和山崗陸地多片植和大面積栽植。
④蒲葦。多年生高大濕生草本,高2~3m。喜溫濕耐寒,喜肥耐瘠薄,喜光。蒲葦株叢挺拔,銀白色花絮美麗雅致而又野趣盎然,常在公園水岸濕地及花境、節點處叢植、片植。
⑤三白草。多年生挺水草本,高0.6~1.3m。多生于溝塘河邊及淺水區和沼澤地,喜光耐蔭,對土壤及酸堿適應性強。三白草株叢繁茂,葉色青翠,常在公園水岸及林下片植。
⑥蕺菜。多年生挺水草本,全株具腥臭氣味,高 0.3~0.6m,多生于陰濕的林下、溝塘邊等地,喜蔭。蕺菜生長繁茂,常在溝塘岸邊及林下片植。
⑦玉蟬花。多年生挺水草本,高0.6~0.8m,多生于沼澤及河岸,喜光稍耐蔭,喜溫耐寒。玉蟬花葉形似劍,花色紫艷,常在淺水區及陸地片植,還常用于水生態治理的人工濕地及浮島。
⑧西伯利亞鳶尾。多年生濕生草本,高 0.3~0.6m,喜涼爽,耐寒,適應性強。西伯利亞鳶尾花色豐富,花大美麗,常在淺水區及花境等處栽植,還常用于水生態治理的人工濕地及浮島。
做好園林水景觀的前提在于設計,而選對合適的品種是保持水岸植物群落穩定生長的關鍵。在理論和實踐中,還要繼續加強這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