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郭紅亮,程亞加,牛鮮麗
(山西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腫瘤內科,山西 長治)
中心靜脈導管外周置入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s,PICC)是一種由外周靜脈置入且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的靜脈置管穿刺技術,常用于周期較長的靜脈輸液、靜脈營養支持治療、癌癥化療患者的長期治療[1]。PICC的應用常伴隨多種并發癥,如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管道阻塞、機械性及化學性靜脈炎、導管縮進(或脫出)、導管置入異位、靜脈血栓形成、導管斷裂等,嚴重時常常危及病患生命[2]。為防止并發癥的出現,規范的PICC維護及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十分重要。
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我院腫瘤內科共為200例患者應用PICC置管技術,現將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及個性化預防干預措施進行歸納總結,現總結匯報如下。
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我院腫瘤科共為200例患者應用PICC置管技術,其中男121例,女79例,年齡25至84歲,平均年齡(42 ±8.1)歲。胃癌75例,肺癌82例,乳腺癌5例,卵巢癌6例,胰腺癌4例,直腸癌13例,淋巴瘤5例,肝癌10例。留置導管周期 120d至 180d,平均 143d。
200例腫瘤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185例,總體成功率92.5%。PICC置管后并發癥:接觸性皮炎14例,靜脈炎2例,導管堵塞2例,血栓2例,導管異位1例,導管破損、脫出1例,總體并發癥發生率11%。接觸性皮炎患者2例治療無效后給予非計劃性拔管(其中1例化療周期結束,1例化療周期未結束),導管阻塞1例尿激酶溶栓未成功給予非計劃性拔管,除此之外其它患者發生的所有并發癥經過精心護理、對癥治療后痊愈出院。
(1)出現原因 接觸性皮炎的出現與無菌操作技術不過關、皮膚消毒不徹底、消毒液沒有完全待干以及換藥不及時、撕貼膜手法不正確或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有關。(2)個性化護理措施:①護理操作人員應該具備嚴格的無菌觀念,嚴格進行無菌操作;②更換貼膜時采用“Z”字形消毒法,用力擦拭,消毒液要完全待干;③按規范更換貼膜,采用“0度或180度”撕除貼膜。置管后24 h內更換貼膜1次,穿刺點滲血后及時更換貼膜,無異常情況每周更換一次貼膜。貼膜下如出現紅疹、滲液時用生理鹽水清洗后充分待干,用無菌剪刀剪開康慧爾透明敷料,再將透明敷料無張力貼于穿刺點周圍皮膚,導管放置于透明敷料上方,最后用IV3000透明貼固定導管,觀察貼膜滲出情況,當康慧爾敷料吸收滲液超過2/3時,要及時維護導管,更換貼膜,加強換藥,嚴密觀察;④若穿刺點處有膿液溢出,患者并未出現高熱反應,可拿棉棒沿血管離心方向向下徹底擠出膿液,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抗感染治療及靜脈補充營養增強病人免疫力[3]。如果穿刺點處出現疼痛、惡臭或伴隨高熱癥狀,應考慮為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此時應分別從患者的外周靜脈和PICC導管端采集血標本進行血培養,實驗室血培養如果培養出相同的病原菌提示PICC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必須立即拔管,遵醫囑使用抗生素;⑤血培養標本的采集要求:嚴格按照血液采集流程進行,嚴格無菌操作,洗手,戴口罩,常規消毒皮膚兩遍,抽取兩套血培養管,一套從PICC導管端采集,采血量8-10mL;另一套采集患者外周血,采血量8-10mL之后送檢[4]。
(1)出現原因 靜脈炎是PICC置管后最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為2.6%-9.7%[5]。常見原因有機械性操作、血栓和細菌引起。(2)個性化護理措施:①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②操作者技術過硬,盡量一次性穿刺成功,減少反復穿刺,置管時戴無菌手套,送管時動作要緩慢輕柔,減少對靜脈壁損傷;在滿足治療的前提下選擇使用最細單腔導管;③使用化療藥物當天,可預防性使用康慧爾透明敷料貼于穿刺點上方,緩解靜脈炎引起的疼痛。
(1)出現原因 常見原因有血栓性和非血栓性堵塞。血栓性堵塞常由于沖、封管時機不正確、方法錯誤導致。非血栓性堵塞常由于導管扭曲、打折、患者血液粘稠、顆粒異物堵塞、藥物結晶沉積等導致[6]。(2)個性化護理措施:①穿刺前可使用肝素鹽水潤滑導管。輸液時注意藥物配伍禁忌,如回血抽不出、液體點滴不暢,此時應將導管旋轉,必要時將導管外抽0.5 cm。如點滴緩慢,仍可輸入,可用福來喜脈沖方式沖管,如仍無法緩解,注入1 mL5000 U/mL尿激酶并保留20 min,反復回抽通暢后棄去回抽液再用福來喜脈沖式沖管[7];②正確的沖管、封管:癌癥患者常常需要經導管輸注腐蝕性藥物、高滲性、強酸強堿藥物,如甘露醇、化療藥物等,上述藥物可損傷導管致藥物沉淀,使管腔變窄。所以患者靜脈輸液前后每次均需使用約10 mL生理鹽水或一次性專用沖洗器脈沖方式沖管,脈沖方式沖管形成的渦流可更好的沖刷管壁,更好的沖洗沉積藥物,避免導管發生非血栓性堵管。脈沖式沖管同時可使PICC導管在血管中擺動,從而防止PICC尖端形成血栓。個別患者可置入非三項瓣膜式PICC導管,由于肺癌患者劇烈咳嗽時會出現胸腔壓力加大,癌癥患者化療后常常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應,患者劇烈嘔吐時胸腔壓力瞬時增加,從而導致靜脈血液回流至PICC導管,若未及時處理回血可導致血栓性堵塞導管。如果使用密閉式正壓接頭,在正壓封管過程中生理鹽水剩余1-2mL時注射器與正壓接頭分離的瞬間可產生持續正壓,推動導管內的液體繼續向前,可避免血液回流入導管中,防止形成血栓。每天輸液完畢用20 mL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后再用50 U/mL肝素2 mL稀釋液封管。成人用肝素溶液濃度25 U/mL-125 U/mL封管是安全的,對凝血功能無明顯影響;③不宜經PICC抽血、輸血,如需輸白蛋白、血液等應另外選擇其它通道。輸注高滲液體、腸外營養液時每4-6h給予沖管,結束后給予肝素鹽水正壓封管。置管后若經血管超聲確診有血栓形成,可遵醫囑給予全身性溶栓藥物治療,如治療失敗可拔除導管。
(1)出現原因 常規使用心電導聯下PICC置管術后如患者存在心源性疾病,心電圖難以正確預測導管尖端位置,可使用X線來確定導管尖端位置,最常見異位位置是頸靜脈區域。(2)個性化護理措施 患者取正確體位,頭先偏向置管側,然后下頜緊貼肩膀。懷疑導管異位時,指導患者深呼吸并通過邊送管邊向導管中注射生理鹽水的方法,糾正導管位置。
(1)出現原因 患者活動度大,導管固定方法不當;(2)個性化護理措施:①臨床上部分患者在肘下置入PICC導管,由于巴德三向瓣膜導管質地軟,置管者根據測量長度修剪導管末端并與減壓閥的金屬柄連接,患者由于PICC導管沒有牢固固定或上側肢體過度活動,導致該導管與金屬柄處反復折疊、磨損、從而導致PICC導管破裂[8]。所以,肘上PICC導管置入患者維護時固定導管時呈“U”形擺放,肘下PICC導管置入患者固定導管時呈“C”形擺放,貼無菌貼膜前、后需觀察病患者上肢肢體活動是否導致PICC導管與金屬柄連接處打折,帶管患者要床頭交接,責任護士應評估患者導管情況同時指導患者學會導管的自我管理,發現導管打折,立即通知醫護人員,責任護士隨時給予導管維護,正確擺放導管,避免導管斷裂。②動態評估患者情況,據情況使用不同的敷料。針對穿刺點滲血、滲液患者使用紗布貼同時邊緣用IV3000貼膜二次固定,如無異常48 h更換貼膜一次。紗布敷料可以吸收穿刺點滲血滲液,避免導管發生感染;但紗布敷料中心區域不能牢固固定導管易松動而致PICC導管進入或脫出,IV3000貼膜二次固定可避免貼膜卷邊、松動保證導管處于正常位置。高熱或出汗多的患者可用思樂扣及3M貼膜固定,思樂扣能較好避免導管的脫管或進入,3M貼膜有較強的黏合力、透氣性好,可避免因潮濕而導致貼膜松動而使導管脫管或移位。過敏病人可選用IV3000貼膜固定導管,因其黏劑屬于低敏感性可降低皮膚變態反應的發生,增加患者舒適感,提高患者滿意度。
①當患者確定化療方案首次行PICC導管置入時,由于對導管的陌生感以及患者擔心置管后引起的并發癥導致計劃外拔管,加重了患者心理負擔。所以應該在置管的各個階段依據患者的不同心理反應給予個體化指導,解惑答疑,重建患者認知,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提高患者自信心,增強患者對導管維護的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滿意。
②癌癥患者化療后常發生癌因性疲乏導致患者置管側手臂活動減少,血液循環減慢而致靜脈血栓形成。部分患者依從性降低,不按規定時間維護導管,從而發生堵塞導管、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所以,針對此類患者要重點進行評估,據評估結果給予針對性健康指導。易形成血栓者,由護士督促病人加強肌肉收縮鍛煉,具體可用握拳與松拳交替進行或使用握力器,加快血液循環,降低形成靜脈血栓的風險。夜班護士巡視病房時要督促置管患者避免睡眠時將手臂枕于頭下壓迫置管側上肢。針對患者依從性低的情況,可協同醫生、照顧者對其持續進行督促、教導,輸液間歇期及出院后,加強延續護理,增加電話隨訪、微信隨訪次數,增強PICC帶管病人依從性。同時評價患者的文化程度,指導并鼓勵帶管病人書寫自我管理日記,讓患者充分參與到導管維護中,逐步提高帶管患者的居家護理及自我導管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