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寧宇
桃花映紅朝霞,灑向清朗的乾坤;船兒劃過水面,留下久違的櫓聲……
新場古鎮,千年歷史積淀的沃土上,“創新”的種子正生根發芽,根據黨中央、上海市委、浦東新區區委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新場鎮正探索實施“科創+文創+鄉創”發展路徑,以“科創”促進產業能級提升,以“文創+鄉創”激發古鎮與鄉村的創新活力,吸引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能人賢人加盟,成為推動千年古鎮發展的生力軍,待“創新”的種子百花齊放,開遍古鎮和鄉村之時,新場將成為都市人向往的地方,成為年輕人追夢的樂園。
因鹽而生,因水成邑。新場,是一座有著1300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
新場得名源于下沙鹽場之南遷形成新的鹽場,是當時鹽民用海水曬鹽的場所。元代初年,新場即有兩浙鹽運司署松江分司遷衙于此,成為一座因鹽而成、因鹽而興的江南古鎮。中國第一部海鹽生產專著《熬波圖詠》誕生于此,是中國鹽業史上全面記述海鹽制作過程的杰作,被《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收錄。歷史上的新場也有著“十三牌樓九環龍,小小新場賽蘇州”的美譽。
作為全市重點保護的江南水鄉古鎮,新場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鎮域面積約54平方公里,其中古鎮保護區面積1.48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面積0.48平方公里),是上海浦東地區規模最大、歷史遺產最豐富的歷史文化風貌區。新場古鎮現存有15萬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筑、1500米長的老街、1200米長的明清石駁岸、69座古儀門、4條“井字形”河道、17座馬鞍水橋,81處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建筑,還保存有8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鹽文化、建筑文化、非遺文化、宗教文化、桃文化、原住民文化六大特有文化要素聚集于此,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作為江南水鄉版圖上一顆獨特的明珠,綿延文化滋養下的新場,還在不斷煥發著新的生機。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各類認證加身。2017年8月,新場鎮榮獲“全國特色小鎮”稱號,成為上海9個國家級特色小鎮之一,也是浦東唯一獲此殊榮的鎮。
不斷發展中的古鎮,迎來機遇的同時,也迎來挑戰。特色小鎮之“特”,是首要的第一題。近年來,隨著眾多特色小鎮項目扎堆落地,缺策劃、缺產業、缺創新等弊端也逐漸暴露,同質化問題成為特色小鎮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阻礙。
為擺脫這一誤區,在汲取成功的特色小鎮發展經驗的同時,新場鎮圍繞古鎮保護開發核心,以“古鎮+文創+鄉旅”為發展重點,探索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的小城鎮發展模式,打造以文化創意、休閑度假和高端制造為主導功能,具備郊野公園特色的文創小鎮。圍繞這一目標定位,新場鎮通過實施“文化+”戰略,全力推進“文創小鎮”建設,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針對古鎮發展還存在核心區域狹窄、空間資源捉襟見肘的不足,大規模產業導入有瓶頸和風險等問題,新場結合古鎮保護開發以及鎮域發展空間,確立了“一核二帶三圈層”的發展布局:一核,即以古鎮區域為核心。二帶,即大治河生態走廊帶、沿東橫港文化創新走廊帶。大治河生態走廊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治河生態片林和古鎮外溢效應,打造大治河休閑水岸和大型郊野公園;沿東橫港文化創新走廊,重點聚焦軌交新城(1.47平方公里)、中部地塊(0.92平方公里)及古鎮風貌區(1.48平方公里)三個區域一體化聯動發展,實現互補融合。三圈層,即歷史文化圈、產城融合圈和郊野生態圈。
新場鎮在2017年成功獲評“全國特色小鎮”后,2019年又迎來了重大機遇——代表上海市,和江蘇省、浙江省共11個古鎮以“江南水鄉古鎮”的項目名稱,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該項目已經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申遺預備名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望讓古鎮的歷史資源能夠站在世界的舞臺上,獲取更多的關注與投資。
“文創小鎮”啟動建設伊始,新場鎮黨委、政府開展了《推動全國特色小鎮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及《特色小鎮背景下的古鎮文創產業發展定位》兩項重點調研,為建設特色小鎮探路。兩項大調研將居民、商戶、藝術家、創業者、企業主、社團負責人等各類群體作為調研對象,通過走訪、咨詢、學習、座談等多種形式集思廣益。隨后,新場鎮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新場全國特色小鎮建設的若干意見》《特色小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及年度十大重點建設項目。
隨著新場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創新探索,不同形式的文創空間載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一是因地制宜打造各具“標識度”的古鎮文創空間。新場鎮與區屬國有公司浦開集團全面開展合作,重點聚焦3.87平方公里的整體開發;在1.48平方公里的新場古鎮風貌區,將加強空間資源控制,加快業態和產業引導,著眼于非遺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修舊如故,以存其真,打造古鎮文化創意產業綜合體;古鎮北地塊將引進“科技+文創”的理念,布局文創交流交易中心等文化地標性建筑;而軌交新城則側重于打造水岸青年文創街區。
位于古鎮海泉街46號的“缶+”文創體驗空間,于2018年4月亮相,是新場古鎮開發新業態的首個載體。這里集中展示、銷售藝術家和專業文創團隊設計的各類“古鎮元素”文創產品,此外,在別具一格的文創體驗空間里,游客們還可以品嘗新場新八樣美食、免費借閱書籍,深入了解古鎮文化歷史。
一年后,位于新場鎮東后老街203弄的“聞山集”開門迎客,成為又一個吸引年輕人集聚的文化藝術空間。文創團隊在老宅原有空間布局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化的風格設計,藝術展廳+手作坊的形式,成為古鎮新的網紅打卡點。
此外,位于新場大街311弄的311藝術家工坊,由小弄堂里的舊式院落經過保護性修繕改造而來,吸引了“紙普公坊”及“入版社”兩個藝術家工坊入駐,成為一個集展示、培訓、體驗、交流、交友和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公共空間。
二是因人制宜開展各具“體驗度”的文化活動。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文化載體,新場古鎮文化體驗季已連續舉辦四屆。2019年,文化體驗季上推出了首屆新場國際手作節,三天內設置了18場手作體驗課,吸引了近5000人次的手作愛好者、市民游客參與其中。而作為另一重磅活動之一的新場文化創意設計大賽,聚焦新場古鎮的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三個多月時間吸引了14所院校近300名專業設計師和大學生的參與,收獲了一大批融合古鎮特色文化元素的設計和作品,為新場古鎮發展提供更多新鮮的創意資源。
此外,由上海新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策劃主辦的“新場新八樣”評選活動,從2018年起每年評選一次,已經成為“文創新場”的一個文化品牌標簽。昂刺魚菜飯卷、老味道塌餅、金蓮粽、海鹽冰淇淋慕斯、水蜜桃慕斯蛋糕、定制版RIO白桃微醺等古鎮特色點心,融合文化新元素走紅“舌尖”,為本土特色休閑之旅增添了更多的色、香、味。
在挖掘老宅資源、開拓文創空間載體的同時,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層出不窮,使空間更文藝、活動更有趣、生活更愜意。
作為每年上海桃花節的舉辦地之一,新場鎮農業農村、生態旅游資源豐富,80%的面積是農村地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0%以上,有2個村(果園村、新南村)是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1個村(新南村)正在創建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借力鄉村振興戰略、全域旅游發展,新場不斷探索著美麗庭院與鄉村旅游、有機農業和文創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回歸鄉村,實現鄉村振興。
一是在全市首創鄉村創客中心。古鎮南首的新南村鄉創中心,2019年1月全新對外。這個利用村集體閑置用房改造的空間,由新南村村委會、鎮文化公司共同建成,是全市首創的鄉村創客平臺。鄉創中心采取“返鄉青年+創客”的模式,由返鄉青年自己管理,成為返鄉青年和有志鄉村的年輕人集中辦公、活動交流的場所。目前有紫坤文化、胥晁貿易等5家創客團隊入駐,服務于鄉村旅游、產品銷售等方面。古鎮北端的祝橋村鄉創中心,同年6月份對外開放,和村域內的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共建大學生文創孵化基地。該中心采用“彩豆畫創始人導師+文創創客+屬地高?!钡倪\營模式,將新場本土原創文化——彩豆畫、村里的竹文化融入其中,開設彩豆畫工坊和竹制鄉創產品展示體驗空間,帶動村民和大學生一起參與,傳承鄉土文化。
二是在浦東首創鎮級創客服務中心。結合古鎮和鄉村文旅發展的新需求,在區文體旅游局、區人社局等部門指導下,于2018年8月成立了浦東新區鎮級層面首個以文創為特色的創客服務中心,為落戶新場的文化創客提供“一站式”服務。今年,創客中心又把服務觸角延伸到村里,為鄉村創客當好“店小二”。線下,主要在古鎮家門口服務站、新南鄉創中心提供全天候服務,從創業指導、孵化扶持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服務;線上,利用“文創新場”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及時發布相關政策、服務措施,并24小時接受創客線上咨詢。2019年以來,新場鎮創客中心成功引進了近20家文創、鄉創團隊,為古鎮和鄉村聯動發展注入新動力。
三是多渠道培育鄉創團隊。充分發揮村黨組織作用,通過黨建引領,吸引一批外出就業創業的本地年輕人回歸。新南村發起了“美麗老家,我們一起回鄉”計劃,近幾年返鄉青年有40余人,其中,有在村委會工作的90后社工,有在合作社上班的80后職業農民,還有做互聯網農產品銷售的IT男等。正是這批年輕人,帶來了新技術、新理念、新業態,為產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和活力。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著重吸引以社會價值為優先目標、有“有耐心”的資本到村里,并通過社會創業者“賦能”村民。如上市公司老總辭職到新南村辦起了南德農業合作社,引進國內外領先技術,帶動周邊50戶農戶進行有機農業種植,吸納30多個當地農民到合作社上班拿工資。
鄉村振興,產業是核心。有了空間,如何做實“文創”和“鄉創”有機融合的內容,為此,新場鎮積極把古鎮非遺、文旅資源植入鄉村,為村級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一是開展“非遺+居家就業”項目。在浦東新區婦聯支持下,打造浦東非遺“土布鄉創基地”。整合女設計師資源,通過“設計師+工坊”的形式,對土布的生產、設計、制作等各環節改良創新,帶動村里的下崗服裝女工重拾技藝,實現居家就業。通過舉辦“婦女+非遺”系列培訓活動,提高技能。在2019新場古鎮文化體驗季上,新南村的非遺文化特色——浦東土布紡織技藝經過文創元素點綴,重煥生命力。入駐鄉創中心的年輕創客們運用全新的設計觀念與審美語言,幫助村民改進產品,為非遺注入時尚元素。目前已研發出5大類、58種土布鄉創產品,2019年,土布文創產品的銷售額10萬余元,帶動26名村民參與,參加各類土布手作培訓的近4000人次。
二是試點藝術家工坊建設。引進多元投資主體和專業鄉村設計師,利用原有村里閑置房屋,發展個性化、功能性的“藝術家工作坊+民宿”。這樣既可以幫助這部分人群實現“工位+床位”的理想生活,又可以解決民宿周一至周五客源不足的難題。目前,在新南村建成的“喜壤小院”,就是由中華藝術宮《清明上河圖》主創人員、藝術家王峰創辦。他租借村民閑置的宅基地房,改建后作為藝術工坊,并發動“朋友圈”一起發展鄉村藝術、民宿經濟,夏季幫助村民銷售2萬斤桃子,入冬又賣起了“矮腳青”青菜,帶動村民增收。
三是開展鄉村文旅體驗。新場鄉村旅游資源豐富,是上海市文旅局評選的“2019上海十佳鄉村旅游優選地”之一,也是浦東首批推出的全域旅游線路“鄉村人文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吸引200余萬名游客。結合一年一度的上海桃花節,與線上運營團隊合作,引進優質資源,開展親子、美食等鄉村體驗活動,并帶動優質農產品銷售,推進一產和三產融合發展。新場還印制了《古鎮和鄉村文旅手繪地圖》,正在形成若干條與古鎮聯動的鄉村文旅線路。
“昔日我曾如此蒼老,如今才是風華正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要求,新場鎮將緊緊抓住全國特色小鎮建設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契機,做強“文創+鄉創”品牌,增強古鎮和鄉村的聯動。
下階段,新場將通過加強“文創+鄉創”的政策設計、孵化服務,進一步探索鄉創新發展。在前期試點藝術家工坊的基礎上,計劃利用兩、三年時間在新南村打造一個全新的藝術家群落。讓更多的藝術家集聚鄉村,參與古鎮保護開發和鄉村人文之旅建設。同時,結合鄉村治理的新要求,大力培育新鄉賢文化,更好地發揮藝術家等新鄉賢在農村治理、鄉風文明等方面的作用。此外,深度開發文化旅游功能,以古鎮品牌吸引游客,用文創產業留住人才,通過鄉村旅游來延伸和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并結合各類重要節慶活動,實現農業與旅游休閑產業的融合,培育文旅新業態。
新場,因文創而嬗變。越來越好的生活和營商環境,使新場成為大家心中宜居宜業的“更新之場”。對新場而言,有了投身文創+鄉創的年輕人,就有了朝氣蓬勃的未來。新場的古老畫卷,正在年輕一代新場人的手中著墨上色,繪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