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消息,目前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回顧“十三五”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穩定發展。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277億斤,創歷史新高。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得益于加快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科學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改造中低產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0.3億畝。
記者日前在湖南省衡南縣清竹村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晚稻測產現場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當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位院士、專家對袁隆平團隊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晚稻進行測產,測得平均畝產911.7公斤,加上此前7月在同一基地測得的“株兩優168”早稻畝產619公斤,雙季雜交稻畝產共計達到1530.7公斤。在測產現場,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宣布測產結果:第一丘田測產干谷899.0公斤,第二丘田測產干谷925.8公斤,第三丘田測產干谷908.7公斤,三丘田的算數平均畝產數為911.7公斤。“畝產1500公斤,意味著一畝地可以養活5個人,下一步我希望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能在更多雙季稻產區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袁隆平說。
近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促進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視頻調度會議,分析當前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創業面臨形勢,就深入開展“進村入戶、把脈服務”,促進返鄉留鄉農民工擴大就業作出具體安排。近一個時期以來,各地積極行動,采取有力措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返鄉農民工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就業門路持續拓寬,農村創新創業活力不斷增強,帶動更多返鄉農民工就地就業。會議強調,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事關億萬農民生計和福祉,事關全面小康、脫貧攻堅和社會穩定大局。要充分認識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以高度的自覺、有力的措施,扎實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工作。
日前,2020天津國際種業博覽會在天津市西青區舉行。在天津展區,天津惠爾稼、金谷鑫農、金世神農、綠豐園藝、中天潤農、耕耘種業、天隆科技等著名種企悉數登場;在國內種子展區,展示了國內最新種子優良品種等;在國際展區,聚集了德國巴斯夫、英國禾大集團、荷蘭安莎、日本瀧井、日本花之大和、韓國東部韓農、意大利CAC種子公司等9家國際種業巨頭。展會吸引了京津冀的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成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采購商、農民合作社、科技示范園區工作人員等。此次種業博覽會以“開放、創新、合作、共贏”為主題,以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性種業博覽會、構建種業服務“一帶一路”橋頭堡、建設京津冀種源經濟發展平臺為目標,著力展示了天津市近年來鄉村振興和經濟建設發展新成就,提升種子企業核心競爭力,將天津種業推向全國乃至世界。據了解,天津國際種業博覽會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展會市場化程度較高,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特別是去年,參展企業達1156家,參會、參觀人數達2萬人次,地展參觀人數30萬人次,意向成交額11.6億元。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原因控制展會規模,在去年參展企業的基礎上精選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參展,實設展廳面積1萬平方米,展位600個,參展企業700家。
記者日前從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現場會上了解到,3年來,甘肅緊盯產業扶貧主攻方向,從構建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范“四個體系”入手,推動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逐步從“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下一步,甘肅將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乘勢而上開創產業振興新局面。據介紹,甘肅將推動產業項目化、園區化、集約化發展,抓特色、調結構、促融合,按照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發展路子,以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戈壁生態農業為重點,依托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構建“一帶五區”特色農業產業區,推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引進大型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園區創建,推動產業聚集、產業融合、產業提升、產業興旺。積極推動技術要素集成,抓住技術、人才、服務3個重點,全面構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打通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鼓勵支持返鄉人才創業。甘肅還將以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重點,推動財政、土地、金融、稅收、人才、科技、電商、物流等要素聚集融合,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所有縣園區全覆蓋,打造10個百億元級現代農業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