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中學邱慧萍
2020—2021 學年第一學期浙江省“山水聯盟”
返校考試高三年級語文卷第21—22 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 題。(6 分)
材料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材料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材料三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21.“有朋自遠方來”的“朋”這里泛指_________的人,“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是________。 (2 分)
22.請從材料二、三中概括孔子要求弟子所“學”的內容,并說說你對孔子的評價。 (4 分)
參考答案
21.志同道合;匡正(改正)
22.所學的內容:①學習《詩》《書》《禮》《樂》等儒家文化經典;②學習孝敬父兄、敏于事、慎于言、守信用等為人處世之道;③學習儒家仁愛之道、嚴于律己,提高道德修養。 (1 點1 分,答出2 點及以上得2 分)
評價:①贊賞孔子重視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教育高于對文化知識的學習;②贊賞孔子重人格精神修養、輕物質享受的安貧樂道思想。(1 點1 分,意思對即可,共2 分)
此題考查的三則材料都選自《論語·學而》。
第一則選自初中課文《論語六則》。孔子認為,“學”只是認識,“習”才是鞏固,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而時習之”;同時強調了“學”與“朋”的關系,學習需要與志同道合者共同提高;孔子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德行,即使不被他人所理解,也應泰然處之,這才是真正君子的修養。
第二則選自《〈論語〉選讀》中的《仁者愛人》。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來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次之。
第三則選自《〈論語〉選讀》中的《學以致其道》。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方面,并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如此才能說是“好學”。

圖/視覺中國
21 題
失分示例1:遠道而來;正直
失分示例2:學識淵博;端正
第一問,“有朋自遠方來”中,“朋”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孔子強調“以友輔仁”,只有交到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示例1 的答案只看到字句表層的“自遠方來”,沒有深入理解“朋”背后的含義。示例2 將“朋”解釋為“學識淵博”,看似言之有理,但沒有點出“志同道合”的這種狀態,仍然不準確。因此這兩個答案均不能得分。
第二問,“就有道而正焉”的“正”做動詞,指匡正、改正,連起來解釋為 “靠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示例1 解釋為“正直”,詞性就錯了,不得分。示例2 的“端正”,既可以作為形容詞,也可以作為動詞,表面上好像譯得通,但“端正”與“匡正”“改正”還是有差異的,“匡正”側重“扶正,糾正”,是在出現問題的前提下進行修正,而“端正”則沒有這層意思,所以這個答案也不得分。
22 題
失分示例3:(1)學習勤奮,復習刻苦;擁有仁愛之心,泛愛眾人;安貧樂道,孝順父母。(2)孔子有寬廣的胸懷,人不知而不慍;孔子好學并注重方法,還敬重父兄,可見勤勉。
這位同學在審題上存在很大問題,沒有看清題目要求就開始盲目作答。
這個答案只關注到第二問的要求,對孔子進行了評價,完全忽略了“孔子要求弟子所‘學’的內容”這一點,從一開始就丟掉了2 分。而且在評價孔子時,答案也僅僅是列舉材料中的內容,沒有提煉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內容要點進行整合概括。“學習勤奮,復習刻苦”屬于無中生有;“人不知而不慍”這一點來源于材料一,不符合答題范圍;“擁有仁愛之心”“孝順父母”“好學并注重方法,還敬重父兄”等表述只是孔子所倡導的觀點,并不是孔子的所作所為。我們要做的是從孔子的這些主張中總結出隱藏在背后的孔子的思想追求,并進行評價。
這個答案不得分。
失分示例4:(1)孔子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以仁待人,要學習仁道。(2)孔子的思想值得后世學習,他的思想同樣適用于今天,可謂“萬世師表”。
這位同學同樣存在審題問題,和失分示例3 一樣,沒有對“孔子要求弟子所‘學’的內容”進行概括總結,一上來就對孔子進行評價,但也僅僅是羅列了材料中孔子的主張,沒有對材料內容進行整合分析。第二小點中套用了一句我們平時常用來評價孔子的話,與材料二、材料三沒有直接關聯,屬于無效評價,不能得分。
答案的第一小點中提到了“要學習仁道”,勉強得到1 分,屬于“運氣分”。
失分示例5:(1)要先學孝、悌、信、仁。(2)孔子的目標是培養君子,他覺得孝、悌、信、仁是君子的根本。
22 題的第一小問要求聯系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孔子要求弟子所“學”的內容,因此信息的梳理要準確、細致。讀材料二,要看到兩個層次,擺在首位的是孝、悌、信、愛、仁等儒家的為人處世之道,然后是“學文”,文化典籍的學習雖擺在其次,但也是孔子所提出的學習要求,不能忽略。讀材料三,孔子提出君子要嚴于律己、不講究生活物質享受,而要提升道德修養。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學習的內容由淺入深地概括為三個方面:文化典籍知識學習、儒家為人處世之道、自我道德修養提升。
第二小問要求我們評價孔子,同樣要緊扣材料內涵作答,提煉出孔子主張的精髓要義。材料二體現孔子可貴的一面是把道德提升擺在知識學習之前,材料三講的是孔子把精神提升擺在物質享受之前,這兩點是評價孔子的關鍵所在。
這位同學的回答,沒有緊扣題干要求,關于孔子要求弟子所“學”的內容,只從材料二中提取了部分信息,完全忽視了材料三的要點,得到1 分;對孔子的評價,只是聯系材料二泛泛而談,不能得分。這種忽略題干要求、“盲人摸象式”的答題方法,往往會造成失分,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