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有一個學生的專業學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就有這樣一個冷門專業——箜篌演奏。該專業從2016年開始開設,為僅有的一個學生量身定制專業課,還專門從校外聘請箜篌演奏家來教課。
作為一種小眾的樂器,開設箜篌演奏專業的學校少之又少,放眼全國,專業的箜篌演奏家也是鳳毛麟角。然而,時光倒轉回幾千年前,箜篌可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弦樂器。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在《李憑箜篌引》(見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教材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首詩中,唐代天才詩人李賀用他奇崛的想象力,向我們展示了這種古老樂器的琴聲是多么清亮明麗。
東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描述女主角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可見,會彈奏箜篌是古代女子有才學的標志之一,這足以說明箜篌在古代的流行。
這從唐詩中也可見一斑。
箜篌可以出現在戍邊將士手中:“盧溪郡南夜泊舟,夜聞兩岸羌戎謳。其時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遷客登高樓,不言不寐彈箜篌。彈作薊門桑葉秋,風沙颯颯青冢頭。”(王昌齡《箜篌引》)
箜篌可以轉移苦悶時的注意力:“凈掃黃金階,飛霜皎如雪。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崔國輔《古意》)
箜篌還可以是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的情感象征:“獨孤宅前曲,箜篌醉中謠。壯年俱悠悠,逮茲各焦焦。執手復執手,唯道無枯凋。”(孟郊《送李翱習之》)
隋唐時期,箜篌迎來了“高光時刻”。由于音域寬廣、聲色清澈、氣韻柔美,隋文帝開皇年間,箜篌被用于七部樂演奏,煬帝時期,被納入九部樂。唐朝時期,箜篌又被納入十部樂。這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都是用于宮廷宴享和典禮的“官方節目單”,演奏的多是各地各族的民間樂舞。被納入“官方節目單”,可見箜篌在古時兼具娛樂和禮儀雙重身份。

圖/視覺中國
『大弦似秋雁,聯聯度隴關;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語』『聲清泠泠鳴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初調鏘鏘似鴛鴦水上弄新聲,入深似太清仙鶴游秘館』
唐朝時期,還有專門的音樂教習機構——教坊,教授箜篌演奏技巧。因而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擅長箜篌演奏的宮廷樂人。《李憑箜篌引》的主角李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李賀,還有不少詩人描繪過他的演奏。善于描繪彈撥樂器演奏的顧況,就寫下長詩《李供奉彈箜篌歌》,詳細地描述了李憑彈奏之高超:“大弦似秋雁,聯聯度隴關;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語”“聲清泠泠鳴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初調鏘鏘似鴛鴦水上弄新聲,入深似太清仙鶴游秘館”……此音仿佛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聞幾回,引來“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也立馬相迎,“不惜千金買一弄”,“銀器胡瓶馬上馱,瑞錦輕羅滿車送”。
然而,在千百年的時光流轉中,箜篌遭遇了盛極而衰的命運——在唐代達到鼎盛之后卻不再流行,到了明清時期則已失傳,成為絕響。一度人們只能通過詩歌、圖畫、雕塑、陶器等,來想象與描摹這一消失在歷史時空中的美妙佳音。
據說,箜篌最早的雛形是黃帝的樂師師延制造的“九弦琴”,彈之可引得百花爭艷、萬獸來朝。而根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箜篌是“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篌,聲訛為箜篌”。
由此可見,至少在漢代,箜篌已經是一種重要的樂器了。在隋唐九部樂中,箜篌被分為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

圖/也 圓
臥箜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但它長得與我們印象中的箜篌并不一樣,更像是古琴,以竹為槽,七根弦,使用竹片撥奏或擊奏。
臥箜篌主要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帶,后來還流傳到東北和朝鮮地區。隋唐時期,高麗樂中經常能見到臥箜篌的身影。宋代后,臥箜篌在我國失傳,但在朝鮮得以傳承,經過歷代流傳演變,成為現在的玄琴。

圖/也 圓
東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文化隨商賈往來進入中原,流行于兩河流域一帶的樂器也傳了進來,其中就有箜篌。為了區別于本土已有的臥箜篌,人們將其稱為豎箜篌或胡箜篌。
唐代杜佑的《通典》中對豎箜篌有具體介紹:“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
在兩漢魏晉時,豎箜篌一直作為宮廷樂器中主要的演奏角色存在。隋唐時期由于經濟與佛教文化的發展,豎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中原、西涼、龜茲、疏勒諸樂中廣泛流行。

圖/也 圓
據考證,鳳首箜篌是4世紀由古印度隨天竺樂傳入我國的,因為琴頭裝飾有鳳首而得名。《清史稿》里將它稱為“總稿機”,晉人曹毗《箜篌賦》中將其描繪為“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
由于鳳首箜篌音色空靈如仙音,被譽為“圣樂”,唐代以后僅為宮廷演奏,禁止民間學習,至明代失傳。但是它在緬甸還有流傳,稱為“桑柯琴”或“彎琴”,也叫“緬甸豎琴”。

圖/也 圓
1978年,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領導組建了“箜篌改革試制小組”,希望將箜篌再現人間。1980年,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成功試制了第一臺現代箜篌。而后,現代箜篌的設計不斷被改良,1984年,沈陽音樂學院研制出了雙排弦腳踏式全轉調箜篌,這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箜篌了。
但其實現代箜篌并不是古代箜篌樂器的重現或復制,而是一種新研發的樂器。它借鑒了西洋豎琴的數據和中國古箏的雁柱式設計,故而又稱雁柱箜篌,與古代箜篌相去甚遠。
盡管國家非常重視民族文化包括民族器樂的復興,但目前我們還很少能見到箜篌的正式演出,箜篌的“喚醒”之路還很漫長。好消息是,這些年人們對箜篌這一古老樂器的關注慢慢回溫,一些影視作品中出現了彈奏箜篌的畫面,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中就有邊彈箜篌邊吟唱《詩經·關雎》的鏡頭。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箜篌與琵琶、羯鼓、觱篥等傳統樂器共同演繹了傳統民樂《醉太平》。通過影視節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箜篌,有志于喚醒箜篌——據說,現在全世界華人中能演奏箜篌的已有100 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