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林子,張曼,丁久洪,向華,金小千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由于醫護行業的特殊性,護理專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不僅僅是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更應該注重對學生“德育”的培養,強化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課程思政是指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1],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在此教學理念的指導之下,圍繞急救護理人才培養要求,將思想教育融入到教學的過程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觀的引領,最終實現課堂育人,立德樹人[3],將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辯證統一起來。
急救護理是以醫學和護理專業理論為基礎,研究急危重癥病人的搶救和護理的綜合性應用學科,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搶救成功率、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和改善生命質量為目的,是高職護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具有??菩浴⒕C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4]。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強調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加強思想教育、價值引導和素養形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隨著社會進步、現代醫學發展、衛生保健制度的變革,護士逐漸成為衛生保障的主要力量、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以及高質量護理服務的提供者[6]。人民對優質的護理服務的需求就是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的一部分。急救護理課程思政的融入有利于培養更加優秀的急救護理人員,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從而“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钡睦砟钜詠?,課程思政教育模式逐漸進入大眾視野。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鋼要》。2018 年3 月16 日上午,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思政觀,不能把思想政治課和專業課割裂開來。2018 年10 月,全新時代高教40條中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著力推動高校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隔閡,構筑立德樹人大格局。
職業院校的急救護理教育既有職業教育的普遍特性,又有醫學教育的特殊性,護理專業專科人才培養,應該力求滿足學科、教學和社會服務三方面的需求。護理專業人才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更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以及社會責任感。我國三年制護理專業課程多、課時緊,所以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時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實驗實訓課程占的課時比列大,公共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比列較少[7],同時為了符合職業院校技能考核要求,很多職業院校實行“2+1”教學模式和“以就業為導向”的認識誤差削弱了思政課教學[8],不利于學生價值觀的養成和職業素養的提升。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急救護理教學的全過程之中,符合高等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在教書的同時完成育人工作。
課程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引導著課程思政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和順利開展[9]。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睂⒄n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融入到急救護理專業教學目標中去,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
3.2.1 結合技能操作,在實踐中育人
急救護理課程中包含了很多護理技能操作項目,有別于其他護理操作,急救護理操作除了要求專業性、準確性之外,更講究時效性。這就要求學生們不僅要掌握具體操作方法,同時還要具備準確的病情判斷能力、快速的臨場反應能力、穩定的情緒控制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素養。比如在講到“心跳驟停與心肺腦復蘇患者的護理”這一項目的內容時,學生們要重點掌握徒手心肺復蘇術。在教授的過程中可結合理論知識,教會學生們如何快速、準確的判斷心跳驟停以及啟動急救生命鏈,強調時間就是生命、珍愛生命的原則;結合操作手法,教會學生如何準確、有效、安全的實施徒手心肺復蘇術,在搶救患者生命的同時盡量無損患者的健康,強調對患者的關愛;在練習操作的過程中強調強健的體魄才能完成高強度的搶救任務,讓學生懂得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身體素質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2.2 結合教育內容,用理論育人
急救護理是以醫學和護理專業理論為基礎,研究急危重癥病人的搶救和護理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急救護理既包含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又包含了諸多護理操作內容,作為急救護理專業教師應在全面深入掌握急救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之下樹立“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急救護理知識相結合,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醫德修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貫徹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比如在講到“急診科的救護”這一項目時,介紹完急診科的設置和急診科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職責之后,可以播放紀錄片《急診室》,通過觀看視頻、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工作、熱愛崗位的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最終實現價值觀的引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3.2.3 結合真實案例,以德育人
在急救護理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以臨床真實案例為切入點,將課程思政教育目標與真實案例有機融合。具體形象的展示案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氛圍,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增強學生本專業的職業自豪感。如在講到災難救護時可以結合2008 年汶川地震中的經典案例,講述最美護士顧云仙為代表的醫護人員在面對突發天災時是如何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不畏犧牲的精神。
3.3.1 結合社會需求,在服務中育人
急救護理技能操作多,實用性強,廣大人民群眾需求度高。急救知識和技能可以指導人們在遇到突發狀況時進行自救或者互救,從而減輕傷害、降低死亡率。但有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急救知識掌握率比較低,面對急危情況不能正確應對[10][11]。為提高人民的科學素養、醫療知識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進一步傳播急救知識和技能。在急救護理的授課過程中可與服務性學習有機結合。服務性學習是萌芽于20 世紀初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方法,是指將社區服務與課程學習進行有機結合,以課程為基礎的社區服務,有研究表明通過服務性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12]。將急救護理課程延伸到社區,以學生為主體,對社區居民進行急救知識的宣傳和急救技能教學,可以起到傳播急救知識、培訓積極技能、提升人們急救能力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深化奉獻精神、強調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內涵。
3.3.2 針對學生學情,提升教學時效
在急救護理課程實施之前要對學生做完整的學情分析。通過課程設置了解學生的理論基礎及專業知識掌握情況;通過課前線上問卷調查和小測試了解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興奮點”;通過深入和學生談話了解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及價值取向。只有全面整體的了解了學情,才能根據學生情況,設計課堂教學,將課程思政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從單純的理論講解到每一堂課講好一個“故事”,提升課程思政的時效性[13]。
3.3.3 改善評價方式,進行科學引導
課程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立德樹人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因此要摒棄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將多層次評價、考核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去。比如通過與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對急診科護理工作的認知、指導學生進行護理職業規劃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認知評價;通過指導學生撰寫急救護理學習心得、學習日志對學生進行情義評價;通過考核單人徒手心肺復蘇術、床旁心電監護儀的使用等操作對學生進行技能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及難點,積極應對,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對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4]。改革教學目標,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將課程思政與課程特色相結合,深入挖掘急救護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優化教學方式,最終形成教書育人、實踐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