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鋼
(宜興中佳陶瓷有限公司 江蘇 泗陽 214221)
紫砂在明代形成較為完整的工藝體系,尤其是嘉靖至萬歷年間,紫砂從日用陶器中逐漸分離出來[1]。明代紫砂之所以得到長足發展,究其原因,應該與此時文士學士的飲茶風氣相關。嘉靖后,出現了大批制壺名家,很多文人也開始參與紫砂的造型設計,紫砂造型出現的最大變化便是此時的紫砂壺向小型精巧的方向轉變,使紫砂除具實用性外,還賦予了紫砂以獨特的藝術鑒賞性,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紫砂文化。
紫砂裝飾工藝從紫砂壺制作之初就與紫砂工藝同步發展,是紫砂工藝的延展和完善。總的來說,紫砂裝飾是提升紫砂藝術性的重要手段,好的裝飾豐富了紫砂的藝術性表達。
伴隨著紫砂工藝的發展,紫砂裝飾工藝勢必受到當時社會文化背景、文化思潮、社會風尚的影響,彼此融匯。也勢必受到當時不同的藝術門類裝飾的影響,繼而衍生出多種不同的裝飾技法。這些不同技法大大豐富了紫砂藝術的藝術性,增強了紫砂的藝術魅力。
通過對歷史上出現過的作品進行分析歸納,紫砂的裝飾工藝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與紫砂壺造型一體化的裝飾工藝;二是借鑒其他藝術門類技法而發展出的紫砂裝飾方法。
歷史上,一些具備較高藝術修養的手工藝人在制作作品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把他們對自然物態的觀察、人生的體悟等外化為某一具有明確個人藝術主張的表現手法中,從而創作出超越一般手工藝人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本身就具有極好的裝飾效果,不論是器型的飽滿度,還是各部件的和諧度都達到高度的統一,作品本身即是相對完整的藝術作品,無需二次裝飾,現作分類如下:
花器作為紫砂藝術的重要門類,大多取材自然中的花木蟲魚。作品利用紫砂泥優良的可塑性,以雕、鏤、捏、塑等手法,將天然形態中富有藝術欣賞價值的部分進行提煉,裝飾設計成生動傳神的自然仿生器。故而仿生花器也被稱為是“實用的雕塑”。
筋紋器是紫砂造型裝飾的重要形式,其自身的造型設計即具備了很強的裝飾意味,它不同于光素器塊面、線條的組合,也不同于仿生器模仿整體或局部取材自然界瓜果草木的表現手法。筋紋器將瓜果花木的自然形態規則化,一般以幾何型(方形、圓形、自然形等)為基本形,將壺身均等的劃分為出凹凸輪廓,并延伸到壺鈕、壺蓋,部分作品延伸至壺底。裝飾工藝難度極高,要求筋凸瓤凹,比例勻稱,線條挺光。
絞泥源于唐代的絞胎工藝,運用在紫砂器成型裝飾約在清中期。所謂絞泥,即將幾種不同的紫砂泥料,混合拍打、捏揉,使泥片形成豐富多彩的肌理紋路,形成仿自然物態的花紋圖樣,似天際流云,或峰巒疊嶂,或大漠原野,或江浪涌動,千變萬化,妙不可言。

清中期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石瓢壺
線條裝飾,紫砂工藝裝飾技法之一。線條在裝飾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大多集中在壺口、肩、腹、足處,起到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固壺身,提高作品的成品率;二是純粹出于美學的考慮,為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而做的裝飾。
常見的底線、口線、蓋板線等就是為了加固壺身而做的裝飾,而云水線、燈草線等則是單純出于增強紫砂壺的藝術表現力而做的裝飾。

近現代 顧景舟制三足高腰線提梁壺
紫砂作為手工藝品,在五百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從實用器的概念發展為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其審美趣味受到不同使用階層不同需求的影響,借鑒其他藝術門類裝飾的方法,形成種類繁多的紫砂裝飾方法。
陶刻是紫砂裝飾工藝發展過程中參與作者群體最龐大的一類,一直延續至當代,也是紫砂裝飾藝術中成就最高的一類。
歷史上著名的陶刻藝術家如陳曼生、瞿子冶、韓泰、陳少亭、任淦庭等,都精于書畫詩文,特別是陳曼生是書畫家的同時還是金石篆刻家。實際上陶刻就是一門綜合藝術,吸收運用書畫、篆刻的表達技法是陶刻作者最基本的素養。根據用刀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雙刀法”和“單刀法”。“雙刀法”類似于碑刻,“單刀法”類似于篆刻中的沖刀。當然在實際應用中,兩種方法并用是十分常見的。
泥繪工藝興起于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類似于中國畫的創作方法,即是用毛筆蘸稀釋了的紫砂泥漿在潮濕的紫砂的坯體上作畫。根據所用泥漿的顏色與紫砂胚體是否一致可分為本色和多色兩種。泥繪流行于清中期,多為寫意,有些作品泥繪、刻畫等并用。中國畫涉及的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均可以泥繪的方法表達,意境清雅。

清中期 朱石梅制珊林銘六逸尊兄“石鼓”錫包紫砂壺

清中期 御賞嵌金御題詩虛扁壺

清中期 粉彩壺

清雍正、乾隆 楊季初制紫砂泥繪唐人詩意筆筒
釉彩裝飾工藝主要借鑒瓷器釉彩工藝,它是在已經燒成的紫砂陶器上施加釉彩,再以低溫二次燒成。釉彩裝飾可以分為宜均釉、彩釉、琺瑯彩、粉彩等四類。此類作品豐富了紫砂的裝飾表現,但掩蓋了紫砂質樸的材質美。
宜興燒制均釉制品的歷史很長,根據出土實物可追溯到北宋宣和年間。明萬歷時,歐子明燒制的宜均最具特色,稱“歐窯”。清雍正時,宜均器物進入宮廷。雍正、乾隆時期,宜興葛明祥兄弟燒制的宜均釉彩豐富,比“歐窯”有很大的提高,世稱“葛窯”。紫砂宜均裝飾將紫砂和宜均兩種工藝結合,創作了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制作時,紫砂胎經高溫燒成后施均釉進行二次低溫燒成。釉色豐富,變化多端,秀麗淡雅。

清雍正 玉佐款宜均釉螃蟹鈕龍嘴圓壺
彩釉裝飾始于清代康熙、雍正時期,紫砂的彩釉裝飾工藝是受景德鎮瓷器粉彩技法影響[2],并和泥繪的裝飾技法結合產生演變出來的。先用釉料在已燒成的紫砂器胎體上堆繪畫面底層,再以彩色釉勾畫,再進窯低溫燒烤。彩釉裝飾,潤澤如膏,鮮艷華麗,增強了紫砂的裝飾效果。
琺瑯彩技法是從歐洲傳入我國,興起源于清宮廷的審美需求,作為皇室專用,始于清代康熙時期,盛于康雍乾三朝。康熙時,多以黃、藍、紅、綠等為底色,用雙勾法仿銅胎琺瑯描繪花卉等題材。雍正時,融匯五彩技法,多彩繪作品。乾隆時,人物題材的畫面增多,風格接近于西方的油畫。從留存作品看,琺瑯彩裝飾的紫砂器物體現皇家風范,流光溢彩,堂皇富貴。

清乾隆 藍釉琺瑯描金瓜棱壺
粉彩在雍正時進入全盛的發展期,又稱“雍正五彩”。制作方法是以玻璃白粉在紫砂胎表面打底,然后粉彩暈染畫面,因不耐高溫,只能低溫烘烤。紫砂粉彩多以花卉為表現題材,色彩豐富,畫面淡雅柔和。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在制作粗陶器時就已采用專門工具用壓印、拍打的方法在器物上留下勻稱協調的圖案來裝飾陶器。明代的紫砂器已大量應用印花的方式裝飾。印花裝飾需要先在硬木、陶、石料等制成的模板或陶拍上刻好設計的裝飾紋樣或文字,然后或者用泥片壓印于模板再鑲接成型,或者用陶拍在已經成形的紫砂器需要裝飾的部位壓印。前者所印紋飾常常面積較大,構圖復雜,且多制方器;后者所印紋飾相對簡單,常重復連續排疊使用。

清早期 鏤空印花花卉紋提梁壺
調砂鋪砂工藝是紫砂器特具的裝飾手法,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將粗砂顆粒調配在紫砂泥料中,制作時砂的分布較為隨機。二是在紫砂壺制作打泥片時將砂粒撒在泥桌上,拍打到泥片中。三是在制作后期在胚體表面鋪砂粒,并用工具壓入胚體。調砂鋪砂通過砂粒通過在紫砂泥料中摻雜或粗或細的砂粒,改變與豐富茗壺表面肌理,使之賞心悅目。由于泥質不一燒成的收縮率也不盡相同,砂粒隱現于表面,類似于梨皮的特殊效果。作品樸實自然,古樸天然。

清光緒 黃玉麟制愙齋款紫泥鋪桂花砂升方壺
鏤雕,亦稱透雕,即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良渚文化黑陶,就曾經運用剔花裝飾手法。此種工藝后來用于瓷器裝飾,被稱為玲瓏瓷。紫砂運用鏤雕裝飾大約在清初出現,流行于康熙時期。鏤雕的紫砂壺多為雙層結構,用薄刃尖刀在外面一層的壺身或蓋上雕出鏤空的紋飾,畫面立體感強,奇巧華麗。因為此類裝飾成型較難,耗費時間長,使用時也略有不便,康熙以后掌握并使用此裝飾工藝的藝人不多,當代藝人在運用鏤雕工藝時,多是在蓋、流等局部進行小面積的鏤空裝飾。

清 紫砂胎雕漆壺
雕漆、描金、螺鈿都是受漆器裝飾工藝影響產生的。雕漆是在已經燒成的紫砂胚體上涂數十層乃至上百層漆,在漆將干未干時雕刻各種類似于浮雕效果的花紋,然后再烤干、磨光,裝飾性很強。若漆層均為單色,則按紅、黃、黑分成“剔紅”、“剔黃”、“剔黑”。若漆層異色,則稱“剔彩”。
描金工藝,盛行于清代康、雍、乾時期。乾嘉年間,受宮廷風格的影響,紫砂器開始采用描金裝飾工藝。描金主要采用的技法有髹漆彩繪和髹漆描金兩種,除了描繪山水花卉的,也有大量描金籇書的作品傳世,工藝精湛,富麗絕倫。

清乾隆 紫砂描金山水方壺
螺鈿,俗稱“螺填”、“螺甸”。是在紫砂胎上髹以黑漆,然后根據設計想要表達的畫面,在黑漆上嵌入打磨好的白色螺鈿細片。此種裝飾畫幅一般不大,也很難做出精細的畫面,但是因為材料顏色上的巨大反差,形成的強烈對比,很有視覺沖擊力。

清晚期 千里款 紫砂螺鈿壺
鑲嵌工藝用于裝飾器物的歷史很長,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用綠松石鑲嵌的獸面紋銅牌飾物,其精美程度表明夏朝時鑲嵌工藝已運用純熟。紫砂鑲嵌工藝可分為燒前鑲嵌和燒后鑲嵌。
燒前鑲嵌根據鑲嵌物來定義又可稱為嵌泥工藝,主要使用的材料為不同發色的紫砂泥。嵌泥工藝是在紫砂坯體將干未干時,設計并刻出圖案,并將不同發色的紫砂泥料用紫砂工具卡進刻出的圖案凹槽內。應當注意的是:用于鑲嵌的紫砂泥料的燒成溫度、收縮比例應與胚體泥料大致相同,并且在泥料的發色上應與胚體泥料有比較大的反差;圖案的設計和鑲嵌的泥料應與紫砂壺型協調一致,整體自然質樸。
燒成后鑲嵌,運用的主要材料為金銀絲、玉石、珠寶等。壺胚需要在燒前刻出圖案、文字,燒成后在刻出的凹槽中進行鑲嵌。整體風格精致華貴、富麗堂皇。
錫包工藝是以紫砂作壺胎,壺外周用錫片包裹,并在外包的錫片上刻畫銘詩,嘴口、蓋紐及壺把多以玉或名貴木材鑲接,是一種有特色的裝飾方法。但錫包壺過重,不便使用,也掩蓋了紫砂泥料本身的特質,故而后世并未沿用,只短暫流行于清代道光年間。
拋光也稱“車光”,這種裝飾工藝應用于紫砂裝飾較晚,曾短暫流行。拋光后的紫砂壺不經泡養就能產生“玉質”光感,但是與紫砂古樸的美學特征不相符,并非宜興紫砂藝人的主動選擇。作品主要流通于東南亞地區,起先是暹羅(泰國)客商訂制。

近現代 王寅春制牛蓋蓮子拋光壺
產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因政治需要,在紫砂壺表面應用瓷器貼花紙的方法裝飾,燒成后顏色艷麗,缺乏藝術美感,如今已不常見此類裝飾。
歷史上有很多作品綜合應用了上文第一、第二類裝飾技法,如筋紋器、仿生器、線條裝飾的作品在局部或底部陶刻文字;泥繪和陶刻結合;筋紋器的壺鈕、嘴、把用到仿生器雕塑裝飾等不一而足。但是此類裝飾未涉及到除第一、第二類裝飾技法以為的方法,故不展開論述。
新時期,紫砂文化進入到快速、多元、健康發展的新時期,紫砂裝飾的工藝必然會在新的文化環境中受到現代藝術、工業生產等多元文化的影響,產生新的裝飾理念和方法,豐富紫砂藝術的人文意蘊,達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