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宜興,有山、有水、有平原,空間分布格局為“三山、二水、五分田”。古稱“荊邑、陽羨”,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的滬、寧、杭城市帶中心。宜興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經濟發達、人文厚重,是中國著名陶都和太湖風景區的旅游城市。宜興是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縣、區),全市林地覆蓋面積53426.7公頃,林木覆蓋率已達31.29%,其中宜南山區面積60300公頃。全市濕地面積53680公頃,占國土(包含所有水面)面積26.54%,自然濕地面積33988.2公頃。宜興市古樹名木眾多,現有古樹名木57種,總數312棵,其中周鐵鎮城隍廟的千年古銀杏樹被評為“中國最美銀杏樹”,傳說為三國時期吳國君王孫權之母手植,距今已有1700多年;太華鎮民望岕植于唐代的七葉樹是江蘇境內最大最古老的七葉樹,還有大文豪蘇軾在和橋鎮親手所植的東坡海棠。另外,植物界的“活化石”——銀縷梅,也是在宜興首次發現的,它是地球上最古老(6500萬年前)的被子植物。
宜興境內山水相依,景色秀麗,南部天目山余脈橫亙東西,宛若一道天然的森林生態屏障,是宜興森林旅游興起與發展之源。宜興森林旅游資源豐富,擁有等級旅游景區10個,其中4A級景區8個,3A級景區2個。擁有森林旅游地10 處,其中,國家級森林旅游地1 處,為江蘇宜興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旅游地4 處,分別為宜興云湖省級濕地公園、宜興竹海省級森林公園、太華山省級森林公園和宜興龍池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除等級旅游景區和森林旅游地以外,新的森林旅游點不斷涌現,如宜興市丁蜀鎮“福源禪寺”、蘇浙皖三省交界“小長城”,張渚鎮“紅汕塢”、西渚鎮“水墨田園”、湖?鎮“廿三灣”等都具森林旅游特色。宜興森林旅游展現“綠色、創意、共享”內涵,筑就“一帶一路、國際素博、陶醉宜興、陽羨茶香、運動休閑、梁祝情緣、度假體驗”七大主題。
“森林+”旅游 主要是通過旅游活動擴大地域文化傳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同時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利用。近年來,宜興市依托山清水秀、林被清幽、負氧離子豐富、生態環境絕佳的優勢,積極發掘“森林+”旅游元素,“深氧湖?山地半程馬拉松”等活動每年如期舉辦,“茶禪四月到宜興”“金秋十月醉陶都”等旅游主題品牌活動持續唱響。宜興市先后榮獲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國生態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縣、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生態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年度最佳休閑小城等榮譽。
規劃引領,注重整體性保護。宜興市積極編制《宜興市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宜興市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規劃(2015-2025)》《宜興市宜南山區生態保護與發展規劃(2009-2030)》,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注重“森林+”旅游發展的整體性、時效性。以生態保護、維持市域生態平衡為原則,以原生態山水環境和資源優化開發為基礎,通過挖掘整理南部山區“山、林、竹、茶、水、洞、陶、禪”等旅游特色資源,進一步明確和整合區內三大核心景區(陽羨風景區、銅官山風景區、云湖景區),改善交通環境,完善資源保護、涵養水源、居住生產、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等多種功能,將宜興市南部山區打造成集環太湖地區重要的生態斑塊和城市綠肺等功能于一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森林資源保護和森林旅游示范區和全市森林生態與旅游發展的“黃金名片”。
建立保護檔案,重點打造主題園。建立必要的監測體系和保護檔案,圍繞科研、教育、旅游展示等打造一批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專題植物園,在各類園區加強林分撫育和改造,構建亞熱帶地域特色的森林景觀和濕地景觀,讓特色鄉土樹種金錢松、銀縷梅、櫸樹、銀杏、檫木、香樟、杜鵑、烏桕、紅楓等成林成景。以主題園區為主要旅游載體,吸引居民走入森林,享受森林生態因子,轉變人們對森林的利用方式,由直接利用森林物化產品向利用森林生態因子轉變。建設科教基地,宣教動植物知識、森林知識、濕地知識和生物圈知識等,讓入園居民親近森林、認識森林、研究森林、保護森林、融入森林。
堅持保護優先、依法管理、規范秩序、保障安全,引導森林旅游康養產業的規范、健康和持續發展。加強監督執法力度,與相關部門聯動,對土地、環境、安全和價格等進行全面摸底,系統排查,及時消除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和安全隱患。開展旅游康養教育培訓,加強隊伍建設,在森林經營、產品創新、市場營銷、安全生產和監督執法等方面儲備管理人才、提升工作水平。會同相關部門、鄉鎮,著力升級餐飲、住宿、交通和通訊等服務設施,古典與現代結合,全面推進宜興全市森林旅游地的標準化服務建設。

森林旅游
發掘地域歷史文化內涵,創新森林旅游新元素,把地區森林旅游的內容豐富起來,宣傳起來。以傳承“陶文化”為主脈,推進紫砂陶制作技藝申報世界非遺,實施蜀山古南街改造,加強古窯址和陶瓷工業遺產修繕,持續打響“宜興窯系”文化品牌。加大古鎮名村、文化古跡、文化遺跡保護力度,延續文化宜興的歷史印記。著力打造宜興特色文藝精品,出臺有關美術、戲曲、歌曲等重點領域的政策措施,圍繞重大節慶活動打造一批有分量的節目和品牌。順應特色小鎮發展趨勢,圍繞陶文化體驗、深氧度假、禪居康養等主題,致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形態精美的旅游小鎮。依托森林旅游的發展,宜興將更好、更快地對外展現歷史、人文和藝術,將藝術和科學相結合,通過旅游把工作和生活變得更美好。
宜興市森林生態旅游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依托良好的自然森林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近年來,宜興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森林生態旅游活動,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引導動員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營造愛護森林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凝聚推進綠色發展的合力。
“森林+”旅游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任務,太湖流域生態保護引領區的創建對宜興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宜興市森林旅游提供了歷史契機,也給以森林旅游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提供了平臺。近年來,宜興市主動探索“森林+”旅游模式,提升森林旅游業與文化、農業、體育、健康、養老等產業的融合度。去年以來,全市著力創建太湖流域生態保護引領區,目標到2021年,PM2.5年平均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地表水省考以上斷面優三類比例、土壤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單位GDP 污染物排放強度等指標在全省保持領先或改善幅度位居前列。從而,達到以旅游促進森林生態保護,以森林生態保護促進旅游發展的目的。
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市場主導、創新驅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森林旅游和森林康養需求。重點突出地域、歷史、文化和森林特色,將森林旅游康養與“陶、茶、竹、洞”等傳統旅游元素有機結合,加快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和制度創新。
立足市場需求,以產權為基礎,以共享為紐帶,推進全面開放,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森林旅游康養的發展。將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與毗鄰地區共同保護森林旅游資源,提高資源的完整性。充分利用地處蘇浙皖交界的地理優勢,共同發掘生物和人文多樣性資源,打造森林旅游品牌,擴大市場知名度。
加大森林旅游康養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國家級平臺宣傳宜興森林旅游康養品牌。依托森林旅游地,構建亞熱帶地域特色的森林景觀和濕地景觀,讓特色鄉土樹種,如金錢松、銀縷梅、櫸樹、銀杏、檫木、杜鵑、烏桕、楓香等成林成景;以森林園區為主要旅游載體,吸引居民走入森林,享受森林生態因子,轉變人們對森林的利用方式。
深化旅游資源資產的挖掘、整合、推介,吸引有品牌、有實力、有市場的優質主體參與開發,全力招引重特大項目,加快陽羨湖旅游小鎮、水墨田園、云邑蘭博基尼水療度假村、攬云谷等重點項目建設,圍繞森林旅游以投資促發展,為地區經濟注入源動力。引導森林旅游景區積極為周邊林農提供就業機會,鼓勵林農依托各類森林旅游景區,大力發展餐飲、住宿、運輸和導游服務等森林旅游相關產業。從森林旅游的高度,統籌相關產業,帶動產業升級發展。發展地方特色森林食品如宜興烏米飯、陽羨茶、宜興紅、筍干、雁來蕈、板栗、陸平桃、梨、柿、楊梅、樹莓、礦泉水和水八仙等;做強竹制品如竹家具、竹包裝、竹窗簾和竹地板等;開發地方特色旅游紀念品如紫砂壺、紫砂茶寵、竹工藝品等。著力升級森林人家、民居民宿、農家樂等接待服務設施,讓游客體驗“住森林人家、吃綠色食品、呼清潔空氣、品自然山水、讀宜興人文、感宜興建設、想過去未來”。
強力規范引導林下經濟發展。在政策保障方面,出臺《宜興市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全方位給予政策扶持。在統籌調度方面,將“森林+”旅游納入重要工作督查內容,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在要素保障方面,統籌用好各類資金,撬動社會投資,強化人才、保險、用地等要素保障。在宣傳發動方面,加大“森林+”旅游相關優惠政策宣傳力度,發揮基地引領帶動作用,引導支持各地參與林下經濟發展。在監督執法方面,加強監督執法力度,相關部門聯動,對土地、環境、安全和價格等進行全面摸底、系統排查,及時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消除安全隱患。在責任落實方面,細化工作分工、做好責任分解、加強督查問責,以責任壓實推動工作落實。
積極探索智慧森林旅游模式。根據《宜興市森林旅游發展規劃》,開展旅游區布局、管理責任分解、基礎設施建設、景觀改造、旅游元素開發等工作,總攬全局、統籌協調,從嚴控制宜興市森林旅游地的運營管理。積極探索智慧森林旅游模式,開展森林旅游在線服務、網絡營銷、網絡預定和網上支付,逐步提高景區的信息化服務水平。
強化旅游教育培訓,提升服務品質。開展旅游康養教育培訓,加強隊伍建設,在森林經營、產品創新、市場營銷、安全生產和監督執法等方面儲備管理人才,提升工作水平。開展旅游誠信單位評創活動,加強旅游市場綜合執法監管工作,進一步規范旅游行業價格行為。加強安全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確保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強化旅游教育培訓,開展旅游景區質監員、市星級農家樂、星級飯店星評員培訓、旅游景區安全三級教育專題培訓,提升專業化管理水平和服務品質。相關部門及鄉鎮政府聯動,著力升級餐飲、住宿、交通和通訊等服務設施,全面推進等級景區服務標準化建設;在推進常態化假日工作機制的同時,創新假日模式,建立全員全時值班制度,全面保障假日旅游市場實現“安全、秩序、質量、效益”四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