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5G時代的到來,用戶對音視頻資源的需求量大幅提升,同時對音視頻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育類出版社將數字出版作為出版轉型的主要途徑,數字內容建設成為了教育出版社數字轉型的關鍵。
關鍵詞:互動視頻;數字教育出版;網絡課程
前言
在知識服務智能化、個性化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已經占據市場的教育品牌開始注重提高視頻課程的趣味性與互動性,那么利用互動視頻豐富網絡課程形式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領域。
1.互動視頻的原理
互動視頻是一種新型視頻類型,它可以將觀眾變成活躍的參與者,并吸引他們執行某種動作。攝影設備和簡易剪輯軟件的普及,降低了視頻制作門檻,促進網絡視頻發展的同時催生出互動視頻。[1]
在技術方面,互動視頻的硬性指標之一,就是選擇過程中的鏡頭切換。這需要視頻制作方在拍攝時就做好相應準備,后期再通過技術手段使之保持平滑過渡。制作互動視頻可以利用Movavi Academic軟件,也可以通過創建H5互動網頁上傳視頻實現互動效果。
在制作方面,互動視頻與網絡視頻在本質上都是視頻,制作流程都需按照視頻的拍攝、剪輯步驟依次進行,并最終以視聽語言形式呈現。在普通視頻的基礎上,互動視頻增加了內容數量,添加了可單擊鏈接、按鈕、標簽、圖像、民意調查和測驗等元素。
2.互動視頻的特點
變看視頻為“玩”視頻。互動視頻區別于傳統視頻的最大特點在于交互,觀看者需要參與到視頻中主導進展,故事情節的演變類似于游戲情節,觀看者從單純被動的“看”,轉變為了主動有選擇的“玩”。[2]
非線性編輯,創造多元內容。與傳統視頻的線性發展不同,互動視頻具有非線性編輯的特點。互動視頻通過按鈕連接實現各種不同的劇情走向,構建多條線路,創造多元內容。
用戶自主選擇,具有沉浸性。非線性編輯的互動視頻為用戶提供了主觀選擇劇情走向的權利,增強了用戶在視頻內容中的參與感,從而具有較強的沉浸性。
3.互動視頻與網絡課程融合的必要性
3.1網絡課程體系化建設的需要
傳統網絡課程具有碎片化的特點,一是內容的碎片化。以知識點為內容劃分依據的課程所呈現的內容是獨立的、分離的,缺少與其它相關章節、學科的互通性。二是表現形式的碎片化。傳統網絡課程具有視頻、音頻、圖片、文本等多種表現形式,需要學生花時間進行適應并形成知識體系。
相比傳統網絡課程,互動視頻課程具有內容多元、非線性編輯的特點。內容多元是指基于互動視頻技術的網絡課程將吸收多個章節、多個學科相關聯的知識,推翻以往“一課一點”的低效率模式,打造注重知識遷移的“一課多點”“一課多面”模式。非線性編輯的特點是指基于互動視頻的錄播視頻課程可以將相關的知識點通過按鈕連接成連貫的知識面甚至知識體系,用戶可以通過點擊視頻中的按鈕,開啟不同的知識點支線。
3.2知識服務個性化建設的需要
線上教育平臺推出的網絡課程產品多以錄播視頻課為主、直播及在線答疑為輔,這種“錄播為主、直播為輔”模式缺少個性化知識服務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教學方法單一,以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同步課程為例,該出版社采用錄播視頻形式制作各學段、學科的網絡課程。這種錄播視頻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教師為課堂主體,容易忽視個體主觀能動性及其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二是交互性較差,以灌輸式教學為導向的錄播視頻課缺少學生對網絡課程的參與感,忽略了學生的情感交流需求。
與傳統視頻不同,互動視頻具有用戶自主選擇、沉浸性、交互性的特點。基于互動視頻技術的錄播視頻具備多條由按鈕所連接的知識點支線,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需求自主選擇線路,實現對同類知識的深入學習和對關聯知識的延伸學習。另外,基于互動視頻的網絡課程還將凸顯用戶與開發者之間的交互性,用戶通過點擊按鈕更加投入、沉浸地參與課程內容,在學習中的主導作用被強化后更易對內容產生興趣。
4.互動視頻與網絡課程融合的可行性
4.1頭部在線視頻媒體平臺均已布局
2018年12月28日由Netflix公司制作的交互式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一經上映便引發廣泛關注,掀起熱潮。回到國內,2019年7月8日,嗶哩嗶哩宣布上線互動視頻功能,使觀眾能夠主動參與劇情走向,旨在實現互動;5月9日,愛奇藝發布互動視頻標準,并計劃推出互動視頻輔助制作工具平臺并發布了基于互動視頻標準制作的國內首個帶入式互動影視作品《他的微笑》;7月11日,騰訊視頻正式發布互動視頻技術標準,宣布搭建一站式互動視頻的開放平臺并推出影視作品《古董局中局之佛頭起源》。[3]
4.2互動視頻在教育領域大展身手
互動視頻憑借其參與度高、互動性好的特點,在教育領域大展身手。例如,英語啟蒙類APP“嘰里呱啦”上線了“真人+動畫”形式的互動課程。在互動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點選、拖拽、書寫、錄音等多種方式深入參與內容教學,實現與老師的高效互動。浸潤式的學習體驗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極富趣味性的動畫吸引兒童參與課程內容進行師生互動從而實現高質量學習。
5.結語
5G時代對音視頻出版數量及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教育出版社應該抓住機會積極開發利用以互動視頻技術為例的先進互聯網技術,打造優質的數字教育出版產品,推動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進程。
參考文獻
[1]陳瑜.互動視角下的互動視頻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0(02):121-123.
[2]張蘭飛.互動視頻:視頻交互性探索[J].視聽界,2020(04):99-101.
[3]小羊說實事.騰訊視頻發布互動視頻技術標準[EB/OL].[2019-07-11].https://www.sohu.com/a/326151209_120167489
[4]高婷婷,徐建華.“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碎片化學習優化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03):26-27.
[5]余建清.教育出版的數字化轉型策略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4):181.
[6]趙曉嬿.大數據背景下教育出版數字化建設思路[J].傳播與版權,2019(06):121-123.
[7]程安寅.教育出版社從事數字出版的優勢和路徑研究[J].傳媒論壇,2020,3(01):95.
作者簡介:紀富冉(1998—),女,漢族,山東省濟寧市人,碩士在讀,單位:青島科技大學,研究方向:新媒體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