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
摘 要:針對高校大學生中存在的日益嚴重的心理問題,本文以某大學生的心理個案為出發點,開展問題研究,通過對學生的原生家庭以及成長環境作以分析,提出聯合學校、家庭、社會等三方面力量協同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協同
一、案例概述
小亮(化名),男,某學院大四學生。曾任院學生會干部。該生性格內向、倔強、不善表達。但上進心強,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大二上學期參加班長競選,落選后曾一度消沉、自卑,后經輔導員與同學鼓勵后,狀態有所好轉。大二下學期,該生喜歡上同班女孩小美,被直接拒絕后,惱羞成怒,對小美糾纏不休,多次跟蹤小美并出言威脅,據同寢同學反應,該生在寢室衛生間曾出現自殘舉動。
二、案例分析及解決方案
(一)案例分析
了解到小亮的情況后,輔導員先是找到了他的同寢同學,據同學反映:小亮喜歡上了同班的女生小美后,性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知道小美有男朋友后,便開始跟蹤小美。更嚴重是,在教室里,小亮與來接小美下課的男朋友,在很多同學面前發生了爭執,競差點動手。而且據他們反映,小亮在寢室里多次有自殘的舉動。經常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出現失眠等癥狀。而且小亮向同寢的同學反映,他總是能聽到周圍人在議論他,讓他非常苦惱。
(二)解決方案
了解完情況后,輔導員意識到小亮已經患上了很嚴重的心理疾病,將情況匯報給學院書記,并通知學生的家長盡快到學校,同時,安排小亮的同寢同學密切關注小亮的狀態。學院及時將小亮送到市心理醫院做檢查。檢查結果表示小亮有抑郁癥的傾向。考慮到小亮的狀況已經不能夠獨立學習、生活。輔導員給家長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辦理休學,回家治療;二是家長在學校周邊租房陪讀。但是這一切,卻遭到了小亮的強烈反抗。后經輔導員多次做工作,小亮同意父母在校陪讀,也接受了學校心理中心老師的心理咨詢。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在大三第一學期開學后,小亮的心理狀況已經明顯好轉,他向學校申請返回宿舍居住。后來經心理中心老師的認定,小亮已經恢復,可以回到同學中。
三、案例引發的思考
小亮的案例,讓輔導員深刻地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他們常常被稱為“幸福的一代”。在物質上,他們大部分比較寬裕,很多的獨生子女,生活在6+1的家庭,幾乎是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在精神方面,在高壓的學業下,很少有人關注他們的內心想法,自身又缺乏精神信念的修煉,在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的同學甚至是空白,導致他們可能存在封閉自我、群體意識缺失以及抗壓能力差等特點。部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與自身年齡存在嚴重不對等的現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依靠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協同解決。
(一)家庭層面
1.配合學校建立新生家庭心理檔案
家庭教育的先導性、繼承性、權威性,決定了家庭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根基作用。據調查,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來自原生家庭所占的概率最大,所以要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從源頭著手。在新生入學時,家長配合學校做好新生入學前心理健康檔案,建設學生的心理預警系統。幫助學校盡快了解學生的情況,對重點學生可以提前做到多關注、多疏導。
2.家長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現今社會對心理健康普及度不高,家長對子女的關注度多集中在學習成績上。而最熟悉子女的家長,本應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導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卻未發揮出來。家長要從單一重學習中盡快轉變過來,多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況,協助子女做好科學的職業規劃與人生目標,鼓勵子女勇敢面對挑戰與挫折。同時要了解簡單的心理知識,學會辨識心理問題的初期癥狀,配合學校多渠道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學校層面
1.新生入學教育
學生進入大學生活后,學習環境與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擁有足夠空間與時間的大學生,在面對與高中截然不同的大學生活時,許多學生都會出現各種不適應:對獨立生活不適應;對語言差異不適應;對寢室其他同學的作息時間不適應;對專業學習不適應;對同學的多才多藝不適應等等。因此,從一開學就加強對新生的入學教育迫在眉睫,在生活上、學習上給予幫助與引導,從而使他們更快的適應大學生活。
2.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在特色活動中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學生通過溝通、交流,建立友誼,探討學問,分享體會。學生之間、室友之間、師生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交往,構成了大學生的交際網絡。在龐大的交際網絡下,許多學生會表現出自卑、埋怨或害怕交際等心理,更有出現封閉自己的情況出現,他們在大學里會有強烈的孤獨感與被排斥感,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與生活。舉辦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而促進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意識形態。
3.開展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疏導負面情緒
大學生在家庭以及社會的高關注度下,自身又面臨學業負擔重、競爭激烈等情況,大學生的情緒常常處于緊繃的狀態。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的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常見的有焦慮、抑郁、憤怒、嫉妒等等。因此,學校要對大學生要開展情感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情感問題,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對情緒激烈的學生,要建立疏導機制,定期進行心理輔導。
(三)社會層面:建設社會支撐體系,建立信息聯動平臺
由于大學生成長環境的復雜性,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來源于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要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僅需要學校、家庭的參與,亦需要社會的配合與支持。就業壓力已經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一大因素。政府應全力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監督各項政策的落實,進而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建立滿足社會需求的心理咨詢機構,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大眾有了解心理健康的窗口,進而從內心接受心理咨詢。
參考文獻
[1]梁杰華.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路徑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11):162-164
[2]孫盼盼.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誘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19(46):89-90
[3]何先衛.“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11):25-26
[4]劉永欣.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