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芳
一、問題提出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明確要求幼兒園教師應具有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然而幼兒園教師在保教活動中存在多媒體軟件操作、版面設計、多媒體課件在幼兒教育中的適宜性等方面的問題。畢志峰(2017)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幼兒園使用多媒體課件存在以下問題:課件多來自外在資源;多媒體操作水平普遍一般;課件制作的熟練程度有待提高;多媒體在教學場景中的應用研究不夠深入;幼兒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體現等。向洋利(2017)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幼兒園應用多媒體課件存在以下問題:課件不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畫面不美觀,沒有吸引力;課件缺少動態效果;課件交互性不強;課件資源缺乏,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因此在幼兒園教師培養過程中應著重加強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的培養。本研究以幼兒園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的需求為出發點,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視角探討《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的教學改革。
二、《指南》的精神內涵解讀
1.以幼兒為本
《指南》自2012年由教育部發布以來,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幼兒園、高等院校、教育類科研機構、教育管理部門等掀起了學習《指南》和研究《指南》的熱潮。從《指南》的目錄上看,《指南》包括:說明、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共六大部分。其中說明部分的前三條分別說明了《指南》的產生、目標和內容,第四部分是實施指南的建議,主要包括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3]每一條建議的主體都是幼兒,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本的理念。
2.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
在五大領域部分,以列表方式呈現各年齡段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目標并逐條、逐項闡述教育建議,內容詳實、可操作性強。在五大領域順序安排上,將健康領域放在首位,凸顯了重視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理念。在健康領域之后分別是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體現了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的核心目標。
3.注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
《指南》基本價值原則是讓3-6歲兒童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成長,主動學習并且發揮其最大潛能。同時,將兒童的創造性培養以及學習品質這兩個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很好地融入了五大領域的內容之中。《指南》說明部分第四條第四點提出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由此可見,學習品質的培養對3-6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至關重要,是五大領域活動的一項重要目標。
三、《指南》視域下《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教學改革
《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是應用型本科和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筆者研究了多本該課程的教材發現,教材內容主要從計算機軟件操作的角度講授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技術,與幼兒園保教活動聯系不夠緊密,多媒體課件缺乏教育性,不能很好地滿足幼兒園保教實踐的需求。在認真研究《指南》以后,通過不斷地實踐教學改革,重構了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評價體系。
1.課程理念——幼兒為本,助力保教實踐
堅持幼兒為本、實踐導向、終身學習的理念,緊緊圍繞提高幼兒園教師開展信息化保教活動能力的目標,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力特征,進行課程理論、實踐內容體系設計。改革并完善課堂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法,提高課堂實效。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編制基于《指南》的教學案例,全面提升學生組織實施幼兒園信息化保教活動的水平。
2.課程內容——信息技術與五大領域的深度融合
《指南》說明部分第四條第三點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獲取經驗的需要。圖片、圖形、視頻、音頻、動畫等可以滿足幼兒視覺和聽覺的感知需求,交互式動畫給幼兒帶來動手操作計算機軟件的真實體驗。
根據實際工作需求和專業特點,筆者以五個模塊為載體,以完成五大領域保教活動課件為導向,設計教學情境,組織課程教學內容。五大模塊有理論、實踐之分、有重要和次要之分。課程的重點是模塊二和模塊三,課程的難點是模塊四和模塊五。模塊一以理論為主,是本課程的理論基礎;后四個模塊均以實際操作為主,以軟件安裝、基本操作、綜合運用、課件制作為基本工作過程,同時以小組學習和個人學習交替進行,鍛煉學生在工作過程中的團隊意識和個人擔當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沿著單項技能訓練、多項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和崗位訓練的路徑逐級深入,使學生掌握幼兒園教師崗位關鍵信息技能。
3、教學模式——案例教學與學習共同體
本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每節課會有若干個案例,在案例中會貫穿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工作任務是案例教學的延伸,對接學前教育技能大賽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理論教學在智慧職教云課堂完成,實踐教學在多媒體機房完成。線上教學采用錄播與直播相結合,輔以討論、頭腦風暴、小測驗等方法。線下教學采用“做中教、做中學”的方式,教師演示與學生小組合作相結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同時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和學習共同體意識。
4.課程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科學的評價體系能激發學生學習內動力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本課程注重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將評價體系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平時成績占50%,其中出勤占10%,個人作業占20%,小組作業占20%;二是期末考試成績占50%,其中一對一技能抽測占10%,期末綜合作業占40%。出勤通過極域簽到進行考核,遲到5分鐘以上扣1分,曠課1次扣2分。個人作業、小組作業和期末綜合作業參考高職學前教育技能大賽評分標準,主要從教育性、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取個人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的平均值。一對一技能測試主要考察學生對必會技能的掌握程度,具體操作辦法是:學生現場抽簽確定考題,5分鐘內完成考試得10分,若5分鐘內未能完成考試內容,等待下一輪抽簽考試最高得9分,依次遞減直到5分鐘內完成考試內容。
本文系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師培訓的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GB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