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 宮晨雪
摘要:在短短一百年中,香港逐漸從一個不知名的漁村演變成為如今的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其間的時間線一直是我好奇和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香港;金融中心;原因
(一)開端
1.發展的開始。1842年《南京條約》簽署,香港對外開放。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又被迫跟列強們簽了一堆不平等條約,其中《北京條約》把九龍司(現在的香港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割給了英國。1898年,清政府又跟英國簽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最后一部分也被強租了。在英國殖民統治下,香港逐漸從一個不知名的漁村演變成國際化的大都市,成為一個歐洲國家向中國進行鴉片和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金融交易的種子在這個廢棄的小漁村生根發芽,香港逐漸發展成為如今的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
2.發展的過程。在短短一百年中,香港巨大的經濟成功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香港的英系法律制度和清朝的放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得益于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成分不好的地主、富農還有國民黨出逃香港。另外還有一部分老百姓因為親人在港所以就跟著跑過去了,之后是1959~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不少老百姓食不果腹,這直接促成了「六二大逃港」據《大逃港》作者陳秉安的統計,三年困難時期大概有20萬左右的大陸居民成功「逃港」這批人成為支撐香港的便宜勞動力為香港勞動密集型產業打下了基礎。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了第二大經濟強國。當時,為了進行經濟轉型,日本外包了低性能產品,只開發了高性能產品。然后提出了“雁行論”,于是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開始讓渡給了亞洲四小龍。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香港一直從事玩具和服裝的生產。當時,日本訂單源源不斷地涌入,香港和高雄一度是東亞非常繁忙的港口。
(二)增長。
1.快速增長的背后。1970年代也是香港外匯市場快速增長的時期。取消匯率管制后,港幣和美元分離,實行浮動匯率制,已成為世界上自由兌換的貨幣之一。1978年,香港政府放寬了銀行營業執照,并通過外匯交易將大量新的國際銀行轉移到港元,從而進一步振興了外匯市場。在1980年代初期,外匯市場受到諸如匯率和房地產市場崩潰等危機的影響,從而阻礙了其發展。香港外匯市場的交易類型主要以三種類型表示:即期交易,期貨交易和掉期。成員可以分為兩類:金融機構和貨幣兌換經紀人。金融機構主要是持牌銀行和其他外國金融機構,而外匯經紀公司則為公眾提供間接交易平臺。在1980年代,外匯公司開始交易外匯。根據對國際清算銀行外匯市場和衍生產品市場交易量的研究,截至2016年4月,香港的外匯交易總額排名世界第四。以場外衍生工具利率計算,香港的平均每日交易量為5,463億美元。
18世紀,中國和西方的貿易就越來越頻,葉在西方慢慢流行起來,終于在1713年取代絲綢成為最受西方歡迎產品。82年中英開始談判香港問題,港英政府搞了不少小動作,房地產價格跌了60-90%,股債跌了近60%,有不少銀行因此倒閉。不過隨著1984年中英雙方談妥,危機也慢慢過去。香港開始正式進入了轉型期。在1985年發行的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票據,開始以“殖民”替換成寫著“香港”。1994年5月開始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對于香港分行也開始發鈔。
2.內地改革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在內地改革開放后,香港轉口貿易的職能也在慢慢恢復,1979年到1988年十年間,內地和香港的貿易總值年均增長率高達38%,而且香港有不少制造業開始北遷到華南地區。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到1997年,內地與香港貿易額已超過港幣1.1萬億$,103倍于1978年。香港的對外貿易總額占大陸的比重也由9.3%在1978年的貿易在1997年,上升到36.3%。
3.內地建設需求對香港經濟的促升。隨著香港轉口貿易恢復增長,香港銀行業的發展受到內地四化建設和香港大量建筑融資需求的推動。不少國際大銀行開始來香港設分行。到1997年,持牌銀行數目從7420年前提高到182。全球前100的大銀行中,有75%都在香港開了分行。
(三)成熟。
1.香港經濟體系逐步完善。香港擁有自由開放的市場,健全的法律體系,國際商業環境,健全的金融體系以及成熟的專業金融專業人員。因此,香港問題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金融服務中心,金融業約占本地生產總值的18%。它擁有世界第三大黃金市場,第四大外匯市場和世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合并離岸人民幣基金(高達6000億人民幣)。
2.近期香港經濟政策的開展。前段時間美國取消對香港的關稅優惠也受到了很多關注。但我了解到其實香港作為自由港,是因為國家通過《基本法》賦予了它特別關稅區的待遇,跟美國并無很大關系。美國是有可能單方面取消對港特別關稅待遇,不過每年在香港生產并出口到美國的貨物僅37億港幣,只占香港本地制造業的不到2%,占香港總出口(本地制造+再出口)的不到0.1%。只要美國的盟國不跟著加稅,香港本土制造業受到的影響非常有限。
3.現在香港成熟的發展體系。今天,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也為香港的金融發展提供了后備基地和新的空間。國務院在2月18日印發了由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港口海灣地帶和直接腹地產生了世界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大灣區分別是:紐約都會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香港貿發局(HKT DC)做了大灣區跟它們的對比分析。從規模上看,大灣區完全不遜色于其他三大灣區。相信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再次得到加強。
(四)結論。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盡管在香港發生的暴力和非法事件嚴重影響了香港的國際形象和商業環境,但是我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會被輕易動。
參考文獻
[1]紀元.(1997).《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金融》1997(2).
[2]馮邦彥.(2007).《香港金融業百年》,東方出版中心.
[3]吳國華.(1990).《香港銀行業的發展、角色和路向初探》.《國際金融研究》1990(8).
[4]許傳華.(1997).《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維護與提高》《武漢金融M1997(7).
[5]陳廣漢.(2007).《香港金融業與內地經濟發展》,《廣東社會科學》2007(5).
[6]李e.(2005).《香港金融業的發展》,《中國金融》2005(12).
[7]林準祥.(2015).《銀流票匯:中國早期銀行業與香港》,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