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靜靜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建筑越發同質化,缺乏文化底蘊和精神歸屬。如何使傳統與現代有機的結合, 成為了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貝聿銘建筑作品為例,從建筑布局、屋頂造型、新材料與傳統風格的結合等幾個方面分析研究傳統建筑元素在貝聿銘建筑作品中的應用與創新,探討貝聿銘是如何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建筑元素。
關鍵字:傳統建筑;現代建筑;傳承與創新;貝聿銘
一、引言
貝聿銘出身蘇州名門,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是其叔叔的財產,貝聿銘從小隨父親在香港生活,每到假期便回蘇州探親,和家人在獅子林中游玩,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也使得他對中國古典園林有了一份濃厚的感情,貝聿銘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學,師從“現代主義建筑奠基人”格羅皮烏斯,于1983年獲得第五屆普利茲克獎,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0]。貝聿銘一生設計了大量優秀建筑,他在建筑中廣泛使用現代化的建筑材料和結構,善于將傳統建筑元素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中,讓傳統建筑元素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其設計理念對如何將傳統建筑元素融入到現代建筑中有著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貝聿銘作品中運用較多的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主要有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傳統建筑的屋頂造型、傳統風格與現代材料的結合這幾個方面,所以本文就以這三個方面來展開論述傳統建筑元素在貝聿銘建筑作品中的應用與創新。
二、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應用在當代社會的現狀
隨著現代社會全球化的發展,在西方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等思潮的沖擊下,中國當下的建筑大多數是西方現代化建筑,城市建筑缺乏文化底蘊。[0]中國傳統民居建筑與現代住宅功能要求和現代的生活方式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方面,以木結構為主要形式的傳統建筑與現代化的鋼筋水泥相比也有很多不足。在應用方面,大家對于傳統建筑元素和現代建筑的有機結合還缺乏一個正確的認知,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將各種傳統建筑元素隨意的拼湊起來,不顧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以及當地的歷史文化,從而造成了“四不像”的結果[0]。因此為了更好的傳承傳統建筑文化,研究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如何使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重新煥發出生機就變得非常重要。
三、貝聿銘建筑作品中的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思想
(一)空間布局
貝聿銘在設計香山飯店時借鑒了中國傳統園林的空間布局手法,在布局上更加注重迂回曲折、參差錯落,利用建筑巧妙的把山、水、植物聯系為一個整體。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傳統古典園林的審美方式, 以及古典園林經典的中軸線和收放自如的空間序列, 中軸線從酒店的入口開始,穿過前廳、中庭抵達后花園,飯店的最主要的中心區域是中庭,是主要的活動區域,酒店房間從中庭向四方放射出去。在中庭空間的處理上運用了傳統的北京四合院天井形式,體現出一種歷史與現代文化的傳承與交融[0]。
在蘇州博物館的平面設計中,貝聿銘也借鑒了傳統園林的布局手法,充分考慮到周邊環境,在新館內部打造了多處庭院與水景,并巧妙地借助水景,與緊鄰的拙政園和忠王府聯系為一個整體,使其建筑風格渾然一體、互相輝映,整體空間布局、建筑風格也與蘇州的城市肌理結合的恰到好處,充分的體現了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思想。
(二)借景、框景、對景等組景手法的運用
所謂“借景”就是指在視線所及范圍內,將好的景觀組織到觀者的視線中。貝聿銘在設計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時,就在前臺設計了兩個窗洞,并設計了竹林景觀,以造成視覺上的延伸感。北京香山飯店的大堂與中庭處也設計了一個窗洞,使整個空間在視覺上更加通透。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中,這種組景手法更是被多次使用, 在每處窗戶和門洞開啟的地方都會設計觀賞景觀,從而使整個空間更加通透,層次更加豐富。
所謂“框景”就是利用門框、窗框、門洞等,有選擇地框取空間中的景觀,把遠處的景觀框入其中,如同一幅畫一般。“框景”更加注重框的處理,貝聿銘建筑作品中的窗洞大部分是從中國傳統園林中漏窗的造型提取而來,將傳統漏窗形態與現代設計風格相結合,既簡約又有古韻,為整個環境營造了良好的意境。
“對景”即互相為景。對景一般講究軸線對稱,對的景物正好處在觀者所在軸線的中間,蘇州博物館新館中八角涼亭的位置就安排的非常巧妙,正好處在觀者的視覺焦點中間,從被看的角度來說,它的位置非常明顯,成功起到了點景的作用。從觀看的角度來說,涼亭臨水而建,視野開闊,和整個建筑各個門洞、窗口的景觀都相互對應[0]。
四、屋頂造型
(一)九脊頂
九脊頂又名歇山頂,是中國傳統建筑屋頂樣式之一。北京香山飯店中庭以及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大堂的玻璃采光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正是中國傳統屋頂樣式的九脊頂,通過對九脊頂進行提煉簡化,簡化屋脊和山花并省略其復雜的脊獸裝飾,將過去的木結構改為現代化的玻璃、鋼結構,使之與現代化的建筑形式更好的融合, 而又不失其精髓, 整齊排列的屋頂形成獨特的韻律。
(二)坡屋頂
中國駐美大使館新建筑頂部造型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坡屋頂造型,考慮到周圍環境的關系,在材料的選擇上,采用了溫暖細膩的米色法國石灰石來替代傳統的木結構與瓦片,從而使建筑與華盛頓眾多傳統的聯邦建筑相互協調。
蘇州博物館屋頂造型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屋頂造型--飛檐翹角, 玻璃和石頭屋頂的結構來源于傳統的屋面造型, 使用現代開放式的鋼結構和木材和涂料組成的屋面系統取代過去的木結構系統。在玻璃屋頂上使用金屬的遮陽片和懷舊的木結構系統,能夠有效的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廳的陽光,在保護展品的同時又使展廳內部有充足的自然光源。
(三)老虎天窗
老虎天窗即開在屋頂上的天窗,貝聿銘在蘇州博物館屋頂設計中就借鑒了傳統建筑中的“老虎天窗”這一形式, 并對它進行積極改進。博物館的天窗被開在了屋頂的中間部位,使屋頂的天窗和下面的斜坡屋面形成一個折角,使光以折射的方式進入展廳,又在屋頂頂端向外一側開設了與房間開間一致的豎直的玻璃天窗 (比傳統的老虎窗更長) , 突破了傳統坡屋頂在采光方面的局限性[0]。
(四)天花藻井
建筑物內部穹頂狀的天花被稱為“藻井”,藻井通常以傘蓋的形式位于建筑室內的上方,象征著天宇的崇高。蘇州博物館新館進門大廳天窗設計的靈感就是來源于統建筑藻井,通過對傳統藻井進行幾何抽象化處理,并采用玻璃透明材質和鋼結構來代替傳統木結構,使博物館大廳天花的設計不僅具有傳統藻井的結構,又有通透、簡約的現代特征,既有裝飾性又具備通風、采光等實用功能,使整個大廳顯得靈秀、典雅。
五、傳統風格與現代材料的結合
現代建筑設計的一大標志就是新建筑材料的使用,貝聿銘在設計建筑時不僅使用新材料,更注重如何使用新材料來表達傳統,賦予傳統的東西現代的意義。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設中為保證屋頂瓦片整體色澤比較均勻,尺度精確,外觀平整,貝聿銘沒有使用中國傳統江南建筑的小青瓦,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山西和內蒙古地區交界地帶特有的刻著菱形網格的花崗巖石“中國黑”。這種巖石黑中帶灰,淋雨后變成黑色,經太陽曬又變成灰色,色澤均勻,且使用壽命較長,與周圍拙政園和忠王府的粉墻黛瓦搭配起來也比較協調,能夠相互融合。
中國傳統建筑中,建造亭子的材料主要以木材、竹子和石材為主, 而在蘇州博物館亭子的設計中,則將玻璃、金屬等新材料運用到這種建筑小品上, 使得亭子這種古建筑體系具有了現代時尚感,展現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美, 完美地詮釋了傳統元素的現代表達[0]。
六、結語
通過對貝聿銘建筑作品中的古典園林造園思想、建筑屋頂的造型以及用現代的材料表現出傳統建筑風格進行分析, 從而系統的探討了貝聿銘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對于傳統建筑元素運用上的成功之處。在貝聿銘的建筑作品中所運用到的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從來都不只是單純的對形式、造型進行簡單的模仿,而是根據建筑的功能需求以及周邊環境的融合來進行分析、提煉、材料的替換,并把握傳統建筑元素的精髓與韻味所在,雖然傳統建筑元素的形式和造型有所改變,但讓人一眼就能看出現代建筑中所蘊含的傳統建筑元素,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傳統建筑元素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萬璐.趙志青.“現代主義建筑最后的大師”——貝聿銘建筑生涯回顧(期刊)建筑與文化.2019.
[2]許政.中國建筑現狀及當代建筑師的探索(期刊)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15.
[3]鄔峰.建筑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研究(碩士論文)湖南大學 .2014:3-6.
[4]論現代建筑的傳統文化的延續——王澍與貝聿銘的建筑作品分析(期刊)福建建材.2017(10).
[5]許言.蘇州博物館新館中傳統窗的運用(期刊)美術教育研究.2016(15).
[6]CCTV紀錄片《蘇州博物館與貝聿銘》(視頻).2009.
[7]陳磊.蘇州博物館新館“民族性”設計特色研究 汕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