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鳥蟲篆是以鳥蟲作為基礎文字一種篆刻方式。它最早起源于戰國時期,兩漢時期快速發展,鼎盛一時,隨即逐步式微。直到近些年才又重新進入到人們的藝術創作范疇,并再次形成一股創作風,推動其到達創作高潮。方介堪鳥蟲篆是由方先生所創作的一種篆刻藝術,在不斷修煉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篆刻藝術表現形式,不僅突出個人的風格,而且極具創造性,體現了雅靜秀麗等強烈的個人篆刻特點。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方介堪鳥蟲篆篆刻藝術的風格和體系,本文將討論其作品所展現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方介堪;鳥蟲篆;篆刻藝術;審美追求
引言:
鳥蟲篆是一種以鳥蟲書文字為主的藝術表現方式,由于實用型在使用過程中不斷退化,導致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由盛轉衰,到先民早期已經不為人知。但是它畢竟是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一項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去保護它、傳承它,了解其所具有的藝術特性,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工作。鳥蟲篆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一些大師的精磨和創作,經過多年的沉淀和鉆研,逐步展現出了更具特色的風格。而要真正認識到方介堪老先生的鳥蟲篆所具有的雅靜秀麗等藝術內涵,則需要從其所承載的審美追求入手。
一、關于鳥蟲篆
鳥蟲篆是以花、鳥、魚、蟲為參考而逐步演化而成的一種文字表達形式,最初它既能夠用于文字意義的傳遞同時又可以作為一種裝飾性的文字內容。尤其是隨著后期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其所具有的裝飾性功能也開始更加鮮明獨立,具體可參考圖1.文字不再用于記錄語言的單純符號,它更是一種裝飾也是展現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象征,同時證明了文字逐步開始向著藝術方向發展。正是由于鳥蟲篆具有此類特征,因此在復雜的文書中最具吸引力的便是鳥蟲書。
二、方介堪鳥蟲篆
方介堪老先生是獨立研究鳥蟲篆并自成一派的集大成者。他所創作的鳥蟲篆風格樣式多,除了傳統的漢玉印式、汗銅印式等一些較為傳統的創作風格之外。他還自成一派創作出以其名字命名的方介堪鳥蟲篆,由他所篆刻的鳥蟲印具有醇雅渾厚、線條流暢,具有美感等特點。
(一)種類
1.鳥類
鳥蟲篆,從其本意可以看出,文字內容的繪制首當其沖的就是鳥類,回到歷史就會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的動物裝飾紋飾皆以鳥為主。在方介堪先生的作品中也不難發現此類古老的鳥類紋飾,如圖2(長相憶)、3(柳白衣)中就是將類似鳥頭的裝飾性紋飾用于篆文之中,同時又以點睛之筆使其看起來更加生動形象,且線條隨著“鳥”的形象的變化也進行改變,粗細有序,主次分明,秀麗端莊,有一種精工巧做的順滑美感。內容中鳥的身軀則構成了文字的主要結構和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相互填充,形成最終內容[1]。圖4(武意)中的“武”字則以鳥的臥姿為主進行設計,這也充分展現出了方介堪鳥蟲篆中漢印藝術的身影和技術特點。
2.龍類
自古至今“龍”作為一種神話象征,在我國的文化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鳥蟲篆中對于龍的體現卻由于其印章范圍的限制性造成龍的形象較為特殊,龍是沒有腿的,所以整體表現龍的特性全在龍的頭部。方介堪先生的作品中都有此類藝術展現方式。
3.蟲類
這里的蟲是指飛禽蟲獸。鳥蟲篆對于蟲的展現方式和龍非常相似,主要表現為身體短而頭部呈現出三角形的樣子。在方介堪先生的作品中,蟲的展現方式上的作品并不多,只表現“蟲”紋造型中三角的頭型。
三、介堪鳥蟲篆的藝術審美追求
方介堪先生的作品并非是刻板的進行傳承和復制,他能夠保留鳥蟲篆自有的古風韻味,又不違反字理特點,在創作過程中將文字的形體與藝術表現形式充分地融合起來,使其成為藝術化的一次創作,富含了雅、靜、秀、麗等多種元素,遵循了繪畫的原理能夠讓觀賞者感受到情理的結合[2]。他所創作的鳥蟲篆印章不僅讓觀賞者能夠感受到自然韻味中的生機,同時,還具有布局勻稱、錯落有致、篆印清晰娟麗,富有美感等優勢,能夠體現出作者獨到的書法藝術功底和對書法藝術創作的功力[3]。在《鳥蟲篆大鑒》一書中僅方介堪所繪制的鳥蟲篆印章就達到了300余方,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現代之精粹。他的創作并非一朝一夕、并非大起大落,并非錙銖計較,更多地展現了作者自成一派的淡泊,溫和而又恬淡,在穩重中追求作品的靈動多變。
四、結束語
對方介堪先生的鳥蟲篆印章作品進行觀賞,發現其創作作品形式非常多樣化,但基本都遵循了自清漢時期的鳥蟲篆藝術風格。在鉆研和研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汲取歷代鳥蟲篆發展的特色,在保持傳統鳥蟲篆自有特色的同時,掌握了鳥蟲篆裝飾性意義的精髓,筆觸增減有序,氣魄與美感同在,他將這種表現形式與現代文字藝術以及精神發展需求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方介堪鳥蟲篆。不僅起到了宣揚傳統文化的作用,同時也在傳統意義上建立了新的藝術形式,成為當代鳥蟲篆的開路人。
參考文獻
[1]傳統、流派與風格——當代篆刻創作十八問[J].中國書法,2019(15):174-185.
[2]王勇.鳥蟲篆印創作初探[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2(05):123-126.
[3]李慧.方介堪篆刻審美意象中儒家“中和之美”的體現[J].世紀橋,2011(23):37-38.
作者簡介:王維康(2000/05/12),男,漢族,安徽省宣城市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書法篆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