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園林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古代生態哲學源于儒釋道三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衍生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法則。古典園林在選址、理水、建筑、植物等方面有著成熟的體系,其可持續性表明其中含有突出的生態智慧。本文旨在通過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的生態智慧,給與現代風景園林建設一定的參考,加快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字:生態智慧;中國古典園林;古代生態哲學;園林營造
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漸加速,工業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之心越發強烈。縱觀我國古典園林發展史,“生態”這一理念其實并不是新鮮概念,“道法自然”、“物我同一”、“雖為人作,宛自天開”都是對生態理念的轉譯。深入挖掘古典園林的生態觀念和建設手法,用以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對推動風景園林行業發展,改善人居環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古代哲學思想和生態智慧
古人在初步了解植物生長與溫度、光照、水量等存在緊密的關系之后,運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簡單的生態思想,出現了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習俗和觀念。這些樸素的生態哲學智慧也包含在后面出現的儒釋道三家哲學體系中。
1.1老莊道家哲學的生態智慧
老莊哲學在對自然的認識和態度是中國古典園林生態哲學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礎,是最富有生態智慧的的經典。
莊子認為人與自然界的所有物體具有統一性,推崇“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表現為“寓情于景”、“借景生情”,追求人與自然融合的意境美和明顯的寫意性,表達了人與自然親和無間的情感。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共存,高度反對破壞自然的人類活動。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極力表現出自然野趣的創作主導思想,崇尚自然,追求天成之美。“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對這種思想的凝練,也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基本原則。
1.2佛教、儒家哲學的生態智慧
佛教以“善”為本,其中禪宗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最大。禪宗明心見性,追求大徹大悟,獲得完全的自由的思想推動了古典園林重視意境的展現,園林的游覽也從單純的觀賞轉變為對意境的揣摩和共鳴,更為注重內心的體驗和感官直覺上的感悟。
在儒家的哲學體系中,“仁”是其思想核心,以“仁”的原則妥善的處理好事務則為“智”,同時又將山水作為仁智的象征,君子當“比德”山水,正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表現了對自然山水的重視,這種生態思想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生態智慧的又一個哲學基礎[1]。
總的說來,中國古代的哲學體系基本都是由儒釋道三家構成的,古典園林生態哲學也深受這三家的影響,并由儒釋道各自生態觀互補互含構成。
2古典園林營造中的生態智慧
2.1選址
中國古典園林在相地選址時會綜合考慮水、植被、土壤、日照、方位等多方面因素[2]。《園冶》相地篇中將人居環境劃分為山林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和城市地 ,在建筑園林適宜度上,“山林地最勝”,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和江湖地次之,城市最次[3]。如果要在城市建園,必然需要選擇安靜而又遠離人煙的地方。這種環境在現代觀念中就是山水資源良好,土地資源充足,環境承載力強,能夠保證人居環境長期穩定。
2.2理水
園林的水源以山泉水、井水為主,加上與雨水資源構成了園內水系的所有來源。建設立基是需要查探水的來源,疏導水的去向與查探水的來源并重。大型皇家園林通常是建造在自然河流旁邊,或者是人工挖掘河道與自然河流相連。園林中的水以活水為佳,順應自然地勢,與自然水體形成一個連通流動的完整循環水系統,保證園林內水環境的生態和健康,起到凈化水質、調節流量、涵養水源、控制洪水和調節小氣候的作用。
2.3建筑與場地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選址考究,講究“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即因地制宜。園林建筑的功能性決定其方位的選擇,“背山面水、坐北朝南”,這種方位的選擇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良好的溫度調節減少能源使用,也是現代生態所追求的的節能減排。另外《園冶》中講的“軒楹高爽,窗戶虛靈,納千傾之汪洋,收四時之爛縵”,自然的無限生機和建筑空間的相互滲透,將室內的空間拓展到無限的大自然中。場地的布置在盡量保持原有地形的基礎上,隨等高線因勢而成。建設前就應對地形地貌進行分析,在少動土方、減少成本的基礎上結合道路排水的功能,合理安排道路和場地,同時土方考慮土方平衡,挖池產生的土方用于山體、島嶼的堆筑。
2.4植物
在古典園林中,植物是生態功能的主角,植物調節著園林中小氣候,也有避風、滯塵、殺菌、調節溫度等作用,從而營造優越的生態環境。古代造園者對鄉土植物,特別是古樹名木情有獨鐘,注重對其的保護。《園冶·相地》中記載:“多年樹木,礙筑檐垣;讓一步可以立根,斫數椏不妨封頂。斯謂雕棟飛楹構易,蔭槐挺玉成難。”建筑與原生植物沖突時,當盡量避讓切不妨礙其生長,畢竟建筑易成而樹木難得。選擇林木時,也以適宜生長的鄉土樹種為主,既降低成本,又能以體現當地傳統。
中國古典園林極大部分也是作為住所存在的。因此園主人不僅要求景觀的和諧優美,同樣要求可持續性強,這就需要園林與周圍環境相容,建筑結構穩定,水源充足且能長期供應,植物生長發展空間規劃到位。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持續性強的生態做法。
3結語
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回顧不僅是在贊頌古代造園師們燦爛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汲取其生態智慧用于當代傳于后世。中國古典園林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智慧,在園建方面的實際操作也包含著古人對“生態”的理解,更是寄托著對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熱愛。習古而成今,古典園林在建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態觀必將對當下人居環境建設有所啟迪,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乾宏,弓弼,劉建軍.淺論中國古典園林生態觀[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03):210-214.
[2]王鵬,趙鳴.中國古典園林生態思想芻議[J].風景園林,2014(03):85-89.
[3]馬錫棟.杭州郭莊的園林藝術營造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62-63.
作者簡介:姚國鵬(1996- ),男,漢族,重慶銅梁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景觀生態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