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民將智慧與審美理想物化于生活的體現。本文分析了遼寧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的現狀,對其提出借助博物館進行活態展演、發起社會公共藝術項目以及通過滿族民俗節慶推廣非遺傳統工藝品的傳承方式進行生產性保護的策略,進而啟發、拉動遼寧省非遺文化事業向特色化與品牌化的道路發展。
關鍵詞:遼寧省;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活態傳承
一、遼寧省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2018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了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遼寧省有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入選。分別是:滿族刺繡、蒙古族刺繡、岫巖玉雕、煤精雕刻、琥珀雕刻、大連核雕、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技藝、莊河剪紙技藝、岫巖滿族剪紙技藝、建平剪紙技藝、新賓滿族剪紙技藝、松花石硯制作技藝。從分類上看,向傳統美術類傾斜,傳統美術占11項(5項剪紙刻繪類、4項雕刻塑造類、2項紡織染繡類),傳統技藝只占1項(松花石硯制作技藝),整體工藝特長以雕刻、刻繪為主。隨之,《遼寧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實施意見》出臺。計劃明確了遼寧省傳統工藝振興的九項任務,為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方向。
二、遼寧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傳承與生產性保護的原則
要堅持保留傳統手工藝本色,堅守生產性保護原則。傳統工藝最核心的生命力就是手工制作時所注入的情感溫度與工匠精神。在《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中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 遼寧省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的生產性保護,不可濫用產業化道路,不能采用一般產品的企業大規模機械生產,這樣的做法會沖擊并破壞非遺傳統工藝的特色。在保證非遺手工藝的核心技藝和核心意蘊不變的前提下,運用現代技術改良技藝,同時保留藝術特色與工藝技法。如雕刻類傳統工藝項目:岫巖玉雕、煤精雕刻、琥珀雕刻、大連核雕,可以在輔助工具上更新換代,如采用高精機械工具代替傳統刻刀、采用高倍高清電子放大顯微鏡設備方便雕刻工作者更好的看清細節等,但依然要由傳承人手工操作進行制作生產。同時,以現代理念激發再創造活力,進行使用功能、表現形式、材料融合等方面的創新,以便更好地與現代人的審美與消費需求相融合,使得傳統手工藝的存在時間更長、推廣范圍更廣,更好地發揮作用。
三、遼寧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傳承與生產性保護的途徑
1.保護傳承人,借助博物館平臺進行活態展演與銷售
首先,在尊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非遺傳承人進行活態保護,只有在傳承人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可度、成就感和相對應的勞動成果報酬時,他們才能夠持續保持高漲的創作動力,獲得文化自信、擁有文化自覺,非遺因此才有可能保持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遼寧省內傳統工藝很多還處于沒有展示平臺,僅限于傳承人在家里或小作坊進行創作,缺乏關注與足夠的社會認可。可以將非遺傳承人請進省博物館,在新博物館學理念的思路下,不再單純靜態展示成品,而是通過策展人策劃傳統工藝主題展覽,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活態展演的平臺,將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的創作過程拉近到大眾面前,消除神秘,走進生活。同時對傳統工藝品作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一個分類進行推廣、銷售,打通博物館與非遺項目之間的溝通合作渠道,以二者并行發展的模式相互成就取得雙贏效果。
2.以公共項目吸引社會參與,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
由非遺傳承人帶頭,以新穎的公共藝術的形式推出社會合作項目,既宣傳推廣了傳統工藝,又可以在項目活動中發現真正熱愛傳統工藝并有能力的傳承人,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如通過博物館公眾活動、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發布一項非遺傳統工藝公共創作計劃,招募愛好者與手工藝人在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共同創作一件大型作品,每位參與者在培訓后負責制作作品的一個小單元,每個小單元都可以留下創作者的姓名信息與創作故事,并通過公眾號與新聞媒體進行宣傳推廣,最終所有的小單元完成后組合成一件大型非遺傳統工藝整體作品,這樣新穎而充滿公共性的群體參與藝術項目能夠極大的引發社會共鳴,實現社會參與,引發公共話題和熱度。
同時,在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創新和生產的工作中,通過非遺進校園相關活動,吸引具有前沿知識水平的高校教師、畢業生加入到非遺創作的隊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多方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高校教師隊伍具有學科前沿研究背景、文化素質與綜合素養較高,而高校大學生精力充沛、學習時間寬裕,非常適合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年輕人的創意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來。用綜合素養和更廣闊的知識面以及創新思維去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面貌,為遼寧省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的振興和繁榮發揮作用。
3.借助民族傳統節慶文化,推廣遼寧省傳統手工藝特色產品
在每逢我國傳統民俗節慶到來時,人們總會從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慢下來,重新追溯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感受民族特有的民俗風情。這時傳統手工藝就會自然而然的重現在大眾面前并輕易獲得人們的需求和喜愛。遼寧省少數民族以滿族為主,滿族人也有著本民族喜愛的歲時文化,如“小年”、“春節”、“正月十五燈節”、“二月二”、“端午節”等與漢族高度重合的節日。節慶的起源寓意、熱鬧氣氛和民俗禮節,給了滿族非遺手工藝施展的舞臺。遼寧省已列入省級和國家級名錄中的代表性滿族食品有滿族釀酒工藝、薩其瑪、豆糕、酸湯子等,這些食品元素可以作為傳統工藝開發的素材,食品本身需要的包裝也可以采用傳統工藝的藝術特色;代表性的滿族傳統工藝品有刺繡、剪紙、荷包等可以直接在功能內容上開發成節慶禮品;此外,還有滿族的建筑、家具、器具、服飾制作等,都為傳統工藝特色產品提供了豐富的設計元素。傳統手工藝經過現代產品設計理念革新、采用新材料技術、結合現代人生活需求與情感需求,轉化為獨具民族特色的現代時尚禮品,伴隨著節日歡樂喜慶的氣氛自然而然的傳播傳統文化、推廣地域文脈,進而拉動遼寧省非遺文化傳統工藝項目的生產性保護事業向特色化與品牌化的道路發展。
參考文獻
[1]戚永哲. 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應注意的若干問題[J]. 理論觀察, 2012, 000(004):58-60.
[2]吳偉華. 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物館保護[J]. 中國歷史文物, 2009(05):82-87.
[3]高揚元, 孔德祥. 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生產性保護探究[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21(3):158-163.
作者簡介:曹蕾,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金項目: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2019年青年項目《新型博物館理念下的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L19CK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