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白菜》是一首流傳在我國河北等北方地區的一首民歌小調,它以非常優美的音樂素材和洗煉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天真的農村貧苦幼女的形象。深刻地表現了一個失去親娘而受人虐待、孤苦無依的女孩悲傷痛苦的心情,也是對舊社會不合理的家庭關系的控訴。本文試通過主要從鋼琴伴奏編配方面入手,結合自身伴奏經驗,對河北民歌《小白菜》進行賞析。
關鍵詞:河北民歌;小白菜;鋼琴伴奏;音樂風格
一、創作背景
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樣的種類,而民歌是這些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伴隨著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也集中體現了不同地區人民的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河北傳統民歌《小白菜》就是如此。
《小白菜》是一首流行于河北一帶的傳統謠曲,訴說了一個年幼的孤兒飽受摧殘和想念已逝去的親娘的哀傷之情。這首民歌敘述了華北平原一個貧苦農民家中的一位小姑娘的悲慘遭遇:二、三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后來父親娶了繼母,又生了弟弟,生活境遇更加凄苦。她得不到絲毫溫暖,在孤獨和悲傷中越發想念自己的親娘。《小白菜》的歌聲流傳開來,更多貧苦的把自己的痛苦寄托在這首《小白菜》里,他們按照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解對這首曲調進行加工、改造,使它不斷完美,更帶有普遍性。就這樣,這首歌在華北大地上代代相傳,越傳越遠。這位小女孩和后來傳唱的許多小朋友,就是這首《小白菜》的作曲者。這首民歌不僅本身流傳十分廣泛,馬可、張魯等作曲的歌劇《白毛女》的主題歌《北風吹》就是以此歌的素材發展寫成的,同樣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
二、伴奏編配
在本科的學習過程中,我曾彈奏過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鋼琴伴奏譜,由于學友編曲版本的鋼琴伴奏譜中,各段歌詞的伴奏風格各有不同,巧妙地烘托了演唱者的情緒,也進一步渲染了歌詞營造出的氣氛。
鋼琴伴奏的提示與引導作用在曲譜開始便得到充分體現——前奏的存在,就是為了“提示”功能服務。民歌《小白菜》的前奏部分先以簡單而熟悉的主題旋律開始,隨后轉變為下行音列,左手多用震音。同時在篇幅不長的前奏中,多次出現先漸強后漸弱的明顯力度變化以及逐漸加快再漸慢的速度變化,正是為了通過演唱前的鋪墊,讓伴奏者為演唱者營造一種合適的演唱氛圍,通過前奏,設置和描繪情境,不僅引導演唱者和觀眾置身其中,更好地欣賞作品,更要給演唱者以情緒上的提示,使其更快地調整狀態,進入角色,對作品有更貼切,更準確的演繹。
歌曲開始時以四句“親娘啊”作引子,簡短而鮮明,演唱旋律與伴奏形成相互呼應的模式,在歌曲初始時就有效地凸顯了悲傷凄涼的主題情緒。歌曲的第一部分為行板,速度較慢,旋律比較平緩,伴奏編配也相對簡單,多用單音形式,左右手交替彈奏,伴隨歌唱旋律。伴奏形式簡潔,如泣如訴,和演唱者一起,哀嘆小女孩幼年喪母的悲慘命運。而第二部分前的間奏風格則有了鮮明而突然的轉變,多用柱式和弦,隨后以左手震音配合右手快速下行的半音階,音樂風格突然變得急促而沉重。這一部分的歌詞已經進行到女孩在經歷父親再娶、弟弟出生之后,被后母忽視、虐待的悲慘遭遇。歌詞密集時,伴奏多用簡單的震音,而在演唱長音時,伴奏則采用節奏密集的柱式和弦,甚至還有大量七和弦的運用。這樣的編配方式不僅便于伴奏靈活跟隨演唱者的情緒與速度變化,也在演唱長音時,用鋼琴伴奏的密集織體巧妙地填補了人聲的長拍,相互呼應。既避免雙方音型同時密集,給演唱者和觀眾造成心理和聽覺上的壓力,也避免了演唱長音時伴奏同時停止,給觀眾留下單調的印象。不協和的音響效果和緊湊的節拍相互配合,為旋律更增添了一份壓抑和沉重。在本段的結尾小節處,伴奏速度突然轉變為快板,營造出“緊打慢唱”的效果,在銜接至第三部分的間奏處延續了多用柱式和弦的風格,但相比之前的間奏,速度進一步加快,也進一步強化了情緒(譜例)。間奏力度本就以強記號開始,又在即將進入演唱部分時做出進一步漸強。音樂進行至此,情緒層層推進,三個部分演唱前的伴奏表情記號由mp變為f,再推進至ff,同時,第三部分的“親娘想我,誰知道呀,我想親娘,在夢中呀”兩次反復,將全曲的情緒推到最高潮,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女孩在苦難境遇中生活,愈發思念離世母親的悲痛。伴奏“緊打慢唱”的編配,與演唱者的長音形成鮮明對比,也進一步突顯出緊張急促的效果。而在歌曲最后的部分,速度又回到廣板,伴奏也回到起始部分簡潔的左右手單音相對進行的形式。結尾處伴奏以極弱的pp力度收尾,歸于平靜的凄涼,令人回味無窮,表現主人公無依無靠、絕望無奈的心情。
民歌《小白菜》的伴奏編配形式多變,轉變鮮明,巧妙地烘托了演唱者的情緒,渲染了歌曲的氛圍,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營造出“余音繞梁”的效果。
三、音樂風格
河北民歌《小白菜》屬于漢族民歌的小調體裁,是產生在群眾日常生活、休息娛樂等場合的民間歌曲。歌詞十分口語化,便于傳唱記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除此之外,這首民歌的曲調還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逐級下行,十分符合人們哀嘆時的口氣,人們感嘆悲傷情緒時,說話的語調總會帶有明顯的下行趨勢。在于學友教授改編版本的《小白菜》中,音樂多次轉調,旋律由平穩轉變為跳進,作者還借鑒了地方戲曲中的哭腔技巧,以哭泣、哽咽的感覺表達“小白菜”對自身悲慘命運的無奈和悲傷。全曲由平穩的悲傷,到悲痛哭訴,再到瀕臨崩潰,悲痛欲絕的呼喚,最終回歸到一聲絕望的嘆息,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自身命運的悲嘆和對母親的思念,令聽眾感同身受。
四、結語
《小白菜》是河北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家喻戶曉,旋律簡潔,風格鮮明,便于傳唱,流傳范圍十分廣泛。而它的伴奏編配形式多變,對比鮮明,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更是對原有曲調的繼承、發揚與創新,進一步促進了優秀民歌的推廣與流傳。
參考文獻
[1]淺談:河北民歌的審美特征分析
[2]張蕾.河北民歌《小白菜》的藝術特征.
[3]張悅.淺析中國民歌《小白菜》的鋼琴伴奏.
[4]江黎.《小白菜》鋼琴伴奏的藝術處理初探[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6(1):32-34
[5]錢玲之.歌曲《小白菜》演唱過程中的再創作[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6):58-59
[6]曹雨琪.論民歌改編歌曲《小白菜》的藝術特點與風格.[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90-192
作者簡介:李緣夢,1995年,河北省廊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河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