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峰 洪生明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自然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果此類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會對我國可持續發展造成直接的影響和阻礙。本文以雨季造林技術與更新造林為主線進行闡述,并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對相關技術進行分析,以供相關人士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雨季造林;更新造林;林業
引言
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生態系統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森林生產經營工作當中,造林設計及相關技術的有效應用,對維持森林生態系統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造林技術是保證林木成活率的重要手段,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此有所重視,加強造林工作力度,全面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下文圍繞雨季造林技術與更新造林展開一系列的討論。
1雨季造林技術
1.1整合土地資源
就雨季造林而言,若要有效地提升樹苗的成活率,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整合至關重要,能夠為樹苗的栽種和生長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實際工作當中,人們應該采取適當的措施對土地進行平整處理,堅持水土原則,對地面進行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要根據地質特點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整地措施。在此之前,要做好全面充分的準備工作,對土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對所在地域的地質情況及特點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進行提供切實、可靠的事實依據。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從根本上控制和降低對土地資源所產生的的影響和破壞,同時也可以提高樹苗的種植效果,為生態環境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1]。
1.2科學選擇樹苗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域廣袤,不同地區的地質情況有所不同,因而對樹苗的生長要求也有所不同。在雨季造林工作過程當中,人們應該將因地制宜作為基本原則。以所在地區的地質條件實際情況作為基礎依據,有針對性地選擇最為合適的樹苗,從根本上保證和提升樹苗的成活率,進而可以切實保證生態建設工作的效果和質量。在樹苗的選擇階段,應該選擇容器苗,以溫室或者是塑料大棚的方式展開育苗工作,在樹苗生長到一定的階段,完全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正常生長之后,對其進行移植處理。采用這種方式,可以使樹苗能夠在容器吸收到充足的養分,進而為其日后的生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1.3把握時機,合理種植
樹苗的種植是重中之重,工作人員應該對種植的時間進行合理的控制,從根本上保證樹苗的生長。與此同時,應該對雨季天氣的變化情況有所了解,及時掌握雨情,待到雨水滲入到土地當中之后展開植樹工作。通常情況下,樹苗種植的最佳時間是下午,能夠避免陽光對樹苗進行直接照射,切實提升樹苗的抗挫能力。此外,在雨季造林工作當中,禁止在無雨或者降雨量降低的情況下進行樹苗的種植,如此可以極大的降低對樹苗的損傷,有效提升樹苗的種植效果。
1.4選擇合適的方法
選擇和應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是保證樹苗種植成功率的重要基礎前提。實際工作當中,所有的操作都應該嚴格遵守相關的標準規范,避免不規范行為對樹苗的生長和生存造成影響。對種植密度進行計算,并對適宜種植的樹苗類型與地質進行分析,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以保證樹苗能夠充分吸收養分和水分,同時也有利于樹苗的光合作用,并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最為妥善的種植方式。在起苗之前,應該對土地進行灌溉,以此來保證樹苗根系的完整性,為后續的移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更新造林策略
2.1人工更新與天然造林結合
造林過程中,將人工更新造林和天然更新進行有效的結合,可以進一步提升造林效果,使所有植物的生態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應該以人工更新為主,并結合該地區的地質情況,合理的投入人力、財力以及物力等資源,大力應用天然資源的優勢進行優良混合林的培育工作,如此不僅能夠使森林經營的周期得到極大的縮短,同時也可以是造林效果有所提升,營造出良好的空氣環境。此外,造林過程當中應該對天然造林的各類因素加以分析,從根本上防止人工更新所產生的污染。采取這種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保證其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2.2建立更新造林檔案
在更新造林技術檔案方面,其主要作用在于為后續類似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依據,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提升更新造林工作的效果與質量。在檔案建立的過程當中,應該將整個林場當做一個整體,對每一個更新造林時期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到了雨季,應該做好更新造林完成情況的調查工作,將各項數據和參數詳細的記錄到檔案當中[2]。完成檔案的記錄工作之后,應該與先前的砍伐情況進行對比,根據砍伐和植樹之間的關系,確定最為合適的更新造林方式。不僅如此,對更新造林檔案加以充分的利用,還可以對樹苗的實際生長情況及成活率進行分析,使管理人員能夠對整體的工作情況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如果發現林場的造林情況不佳,能夠及時的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和補救方法。
2.3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措施的應用,主要目的在于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改善,能夠有效地緩解和改進水土流失問題,同時也可以使傳統陳舊的種植方式有所改變。到目前為止,我國退耕還林工作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耕坡地退耕還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通過此項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環境,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國家生態環境建設效果的提升。在雨季來臨之前,需要對當前現有的土地資源加以分析,根據地質情況,確定最佳的地點,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為合適的植被進行造林工作,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確保造林工作的效果。
3結論
雨季造林工作的開展,有利于促進和推動人與自然共同發展,工作人員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土地資源、技術手段以及樹苗品種等各方面進行全面仔細的考慮,保證各項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可以實行退耕還林或封山育林等方式,為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田春麗.針對雨季造林技術與更新造林的探究[J].花卉,2020,(10):231-232.
[2]邵利輝.針對雨季造林技術與更新造林的研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6,(2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