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軒
摘要:我國水安全問題嚴峻,大力發展水利事業迫在眉睫。發展水利,一方面可以解決我國面臨的新老問題相互交織水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水運發展,壓縮運輸成本,增加投資有效性,維持全球制造業大國地位。
關鍵詞:水利;水安全;水運;成本;制造業大國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生產之要。目前,我國面臨著嚴峻的水安全危機。一方面是水旱災害頻繁,另一方面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以及水生態惡化。大力發展水利事業既是解決我國水安全問題的治本之措,也是中國把握未來發展機遇的戰略抉擇。
一、水道即商道
想致富,先修路。這句話形象的說明,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1],而水運較鐵路、公路等其他運輸方式,具有成本低、污染少、運量大等特點,應該擺在優先發展方向。
水運條件好的地方,往往都貿易發達、經濟繁榮。據報道,2019年,長江干線貨物通過量達29.3億噸[2],占全國水路完成貨運量的39.2%。長江沿岸的省市憑借長江黃金水道的天然優勢,以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1%,集聚了全國超過40%的人口和創造了超過全國40%的生產總值。
朱仙鎮位于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它的興起和衰落則是與水運息息相關。
公元621年,唐朝將開封縣并入浚儀縣后,原開封故城逐漸荒廢。此時的朱仙只是一處居民點。公元984年,宋太宗令“鑿尉氏縣界新河90里,數旬而畢”,拉直了的新河使朱仙因緊鄰蔡河而成開封附近的水陸要沖,由村落發展到驛站,最后成為集鎮。
金、元時期,隨著開封政治地位的衰落,以及大運河的變遷、黃河的改道,朱仙鎮也隨之沒落。
元末明初時期,朱仙鎮因賈魯河再度崛起。元末,黃河先后多次在開封決口,到公元1351年,元順帝派賈魯為工部尚書兼總治河防使,專職治河事宜。賈魯先是將黃河逼入故道,再引密縣水,經鄭州、中牟,折南至開封朱仙鎮,最后匯入古運河,直達商水縣入淮。賈魯此舉既消除了水患,又復興了漕運,他所疏通的這條河道后被命名為賈魯河。賈魯河開通之后,朱仙鎮作為賈魯河的航運終點,成為開封唯一的外港,并逐步確立了“天下四大鎮”之一的地位。
清代道光以后,因黃河漫溢賈魯河,朱仙鎮趨于衰落。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賈魯河終被沙土所填,舟楫完全不通,加之京漢鐵路、隴海鐵路先后通車,交通路線大轉移,朱仙鎮水運優勢不再,從此寂寂無聞。
歷史和現實一再昭示:水運興,則城運興;水運衰,則城運衰。而據《2019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 》顯示,2019年,我國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2451億元,其中鐵路固定資產投資8029億元,公路建設投資21895億元,水運建設投資只有1137億元,僅占總額的3.5%,遠遠落后于鐵路、公路建設,水運建設尚未被高度重視。
二、水利投資帶動性強
據《2019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 》顯示:2019年,我國完成營業性貨運量462.24億噸,其中公路完成營業性貨運量343.55億噸,占比74.3%;水路完成貨運量74.72億噸,占比16.2%。
據《2019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 》統計,2019年我國擁有載貨汽車1087.82萬輛,營運這么龐大的汽車,不僅加重了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影響國家能源安全,還會造成空氣污染。如果大力發展水運,提高水路貨運量占比,不僅會緩解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改善空氣質量,而且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也許有人會質疑水運速度慢,但有些貨物對時間要求不敏感。據《2019年道路貨物運輸量專項調查公報 》顯示,2019年,我國道路貨運量主要貨類構成中,“礦建材料及水泥”占比最高,為38.7%;其次是“煤炭及制品”,占比12.6%;“輕工醫藥產品”“金屬礦石”“機械設備電器”“鮮活農產品”等貨類次之,占比分別為7.9%、7.1%、6.7%和5.9%。
通過觀察發現,除了“鮮活農產品”等少數貨類外,大部分貨類對時間要求不高,只要企業提前采購,水運也可以保證貨物源源不斷的供給。
公路、鐵路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投資效益逐漸遞減,但水利投資效益高。據統計,“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資1000億元可帶動GDP增長0.15個百分點。”[3]另外,水利工程投資大,建設周期長,帶動能力強,對原材料、機械設備需求量大,可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工程產生效益后,還能促進清潔能源、航運、現代農業、觀光旅游等產業發展。同時,水利工程點多、面廣、量大,也可以創造更多新崗位。
三、助力維持全球制造業大國地位
運輸成本不僅對企業生存至關重要,對我國維持全球制造業大國定位,同樣具有決定性意義。
改革開飯以來,東南沿海地區利用海運便優勢,從全世界進口原材料和能源,通過加工出口,賺取中間利潤。這種模式使中國在幾十年內保持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2008年以后遭遇重大危機,原因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美聯儲通過量化寬松政策多次向市場投放海量貨幣,導致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利潤空間被擠壓殆盡,很多企業破產或者遷到越南、孟加拉國等勞動力更為低廉的地方。而我國中西部很多地方勞動力依然低廉,制造業之所以無法從東部順利轉到中西部,一個關鍵因素是運費太高。如果大力發展水運,就可以壓縮運輸成本,產生利潤空間,沿海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就沒有必要到外國去投資設廠,所以水運成為我國制造業轉移成敗的關鍵。
制造業如果轉移成功,一方面可以使中西部地區的人們經過制造業的培訓,形成工業化的人口,培育組織性、紀律性,完成工業文明的洗禮,以后才能向更高的信息經濟和智能經濟升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們本地就業,避免春運這樣巨大的運力浪費,同時也可以減少留守兒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王賢.長江干線年貨物通過量達29.3億噸[N] . 人民日報 ,2020-01-02
[3]王浩.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資超萬億元[N] .人民日報, 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