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在自然資源體制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地質博物館作為自然資源系統面向社會公眾的重要窗口,應擔負起自己的使命,積極調整科普教育定位,創新方式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社會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地學類博物館;科普教育;定位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2018年,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的首要內容是國務院組成部門調整,首先列出的就是組建自然資源部。目前,自然資源體制改革正自上而下有序推進。我國地質博物館一般都隸屬于自然資源部門,如何在改革中積極調整定位,發揮作為自然資源系統面向社會公眾的重要窗口和傳播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平臺作用,就成了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定位現狀
在機構改革前,我國主要的地質博物館均隸屬于國土資源部門,如:中國地質博物館隸屬于國土資源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隸屬于安徽省自然資源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隸屬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等,相關展陳設置也基本與原國土資源部門的職能職責相對應,重點介紹地球、生命演化、礦物巖石、土地資源、地質環境、礦產資源相關內容。各家博物館都將科普教育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致辭中指出“堅持教育為先、科技興館、傳承文化的宗旨”,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簡介中提出“科普立館,科研強館”。不過,受到展陳設置的影響,這些博物館大多圍繞地質礦產和古生物相關專業,或者跟風文物系統博物館開展科普活動,科普教育的定位不夠清晰,與新時代新要求仍存在差距。
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對科普的新要求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了六大理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樹立空間均衡的理念;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自然資源部要履行好“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自然資源部也在積極推進重構性機構改革。在原國土資源部、海洋局、測繪地信局、地質調查局、林草局等基礎上,根據“兩統一”職責,將第一個“統一”設計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四個關鍵環節;將第二個“統一”設計為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三個關鍵環節。新理念和新職責對自然資源科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正如自然資源部部長陸昊在2019年全國兩會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自然資源是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后代共同擁有的,利用是應該的,但如何更科學合理利用,需要我們有更大的共識。”促進更廣泛層面的共識,增強人民群眾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的意識,已經成為自然資源科普工作的新要求。
三、新時代地質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定位
在自然資源體制改革過程中,一些地質博物館也在積極謀劃調整展陳內容,以適應新要求。與此同時,各博物館也應思考如何調整科普教育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博物館是科學知識和思想的匯集和傳播之地,在傳播主流思想、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幫助公眾形成正確價值觀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地質博物館豐富的地質標本和古生物化石深受青少年的喜愛,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 觀樹立的萌芽期,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已經成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定位將直接影響其科普教育功能的發揮。地質博物館的科普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就一定要按照新時代新要求,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總體來說,要將生態文明改革的新理念融入以地質古生物科學知識普及為核心的地學科普傳播,以增強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的意識為目標。
四、地質博物館科普教育功能的實現路徑
明確了目標定位,關鍵還要采取有效措施,并做好落實。近年來,一些地質博物館在不斷摸索,在科普形式、內容創作和傳播途徑等方面下功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在此基礎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博物館科普教育功能。一是加強科學研究,深挖藏品內涵。尤其是要瞄準生態文明建設, 以古生物與地質環境演化前沿科學問題以及應用需求為導向,針對典型的古生物化石群、古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等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夯實科普教育的理論基礎。二是改造展覽陳列,充實科普內容。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系統整理自然資源情況,進一步整合相關內容,運用現代展教和傳播技術,打造自然資源專題展廳,成為面向公眾,尤其是面向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少年,積極倡導科學的自然觀、生態觀,開展自然資源科普的場所。三是不斷開拓創新,豐富傳播形式。探索以微視頻、舞臺劇、游戲、漫畫等群眾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作為科普的載體。建立科普宣傳矩陣,積極運用網絡和移動技術,豐富和優化門戶網站、微信微博等網絡傳播平臺的內容和功能。廣泛對接社會媒體,宣傳自然資源國情國策國法,普及自然資源新理念。
總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想要“綠水青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些理念成為全社會共識,就是一場思想觀念的革命,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和有效引導。隸屬于自然資源系統的地質博物館有義務也有條件承擔起相應的工作,以增強人民群眾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的意識為己任,充分發揮博物館科普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M].中共中央政治局文件,2019年.
[3]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M].中共中央文件,2019年.
[4]蒲含勇.打造古生物科普文化殿堂-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科普傳播的實踐與探索[J].資源導刊,2018(04).
[5]西莎.論博物館科普教育功能的發揮[J].科技資訊,2018(33).
[6]丘釗武.淺析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及實現路徑[J].基礎教育論壇(綜合版),2019(1):24.
作者簡介:
胡亮(1984. 10—),男,漢族,安徽桐城人,研究方向:博物館管理,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