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東
摘要:因為粵東、閩西地區獨特地域特點與悠久的客家文化,就造價了其獨有的表現題材。培田古村落、客家土樓、歷史素材、人文歷史等成為粵東地區最主要的寫生素材。因為周圍環境獨特,使得粵東在山水畫表現方面有著獨特的變現技藝,也就是兼工帶寫表現手法與具有現代粉裝特色的青山綠水表現技法。在用筆過程中,主要使用傳統的染、點、勾、擦等方式,并且將具有現代風格的線條加入其中。
關鍵詞:地域情懷;客家山水;筆墨意境;創作題材
引言
我國有著較多的傳統民居,客家古民居作為其中一朵燦爛之花。我國著名建筑大師劉敦楨在其所著的《住宅概說》,以及我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出版的教育書籍《中國古代建筑史》都詳細介紹了粵東、閩西民居。一九八六年我國發行了以民居為主題的郵票,在郵票中就將閩西圓形土樓作為當地民居的重點代表,該套郵票也在日本被評選為“一九八六年中國最佳郵票”。粵東、閩西古民居記載了河洛人與客家人的艱苦創業過程中,也展現出其團結進取歷史,他成為社會、自然相融合的重點示范,也展現出粵東、閩西地區漢族前年的發展。在客家建筑中主要有三種特色,包括圍龍屋、土樓、九廳十八井。客家人與河洛人都是我國古代中原漢族移民,他們四代同堂、尊敬祖宗、聚族而居的優良傳統,也成就了當代被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客家文化。
一、客家山水畫創作題材
(一)精巧宏大的客家土樓
福建土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作為閩西客家人最主要的住宅形式,有兩種不同的形狀,一個是圓形,另一個是方形。它歷史悠久、結構精巧、規模宏大、錯落有致。方形土樓常常在閩西各村都能見到,但是圓形的土樓只存在于永定縣,在這個小縣城的群山中,散布著多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土樓群。福建地區最大的圓形土樓、方形土樓、最古老的土樓都在永定縣。而遠近聞名的湖坑土樓群、高頭土樓群等都好比仙女無意間散落在人間的鮮花,他們外觀獨特、認為內涵豐富,因此受到人們的關注。宏大的土樓建筑主要是采用因地制宜的修建方式,將泥土加入到木條、竹枝當中,隨后板筑而成,其有著厚實、堅固的特點。現如今客家土樓聲名遠揚,雖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是也藏在深山之中。所以將福建土樓作為題材的畫家數量十分稀少,也缺乏能夠為人們帶來參考的作品。在當代畫家當中,林容生老師的青山綠水作品主要是將客家土樓作為創作主體,有著一定的代表性[1]。在創作過程中,林容生老師繪畫藝術主要是來源于對閩地山水所具備的獨特情懷,他注重生活的感受與體驗。田園、土樓、老屋等,都藏在深厚、古樸的閩地當中。在刻畫這種主題時,他通過寫意與工整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手法對其進行展示。梁明作為本土畫家代表,他的潑墨潑彩土樓作品有著獨有的風格,斑駁、滄桑的古樓,展現出客家老一輩人民的堅信,土樓上布滿塵埃,訴說著歷史的奧秘。通過畫家具備哲理性的思考,來演繹與眾不同的土樓,這種方式使土樓充滿人文意蘊。
(二)人文底蘊深厚的培田古村落
培田古民居被人們譽為福建民居第一村,其主要特色就是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客家建筑群。目前培田古村落中仍有一條長至千米的古街,光緒年間建立的恩榮牌坊仍佇立在南村口,村內有著無數的大宅、書院、祠堂、跨街牌坊等,仿佛正為人們傾訴著客家先民的輝煌與艱辛。許多畫家都選擇到培田古村落進行寫生,其中一幅名為《客家六月天》的作品,在畫面中展現出古村落獨有的人文底蘊,在這幅畫作中,既能展現出建筑局部之美,同時也能展現自然的宏觀與氣派,整體畫面充滿靈秀、蒼潤氣息。
(三)多元的歷史與歷史素材
在粵東、閩西的山水景物當中,不僅有充滿人文氣息的古村落,古寺、古橋、古道都是畫家們最喜歡的題材。著名山水畫家楊挺所著的作品《紫云丹霞掩映中》,該畫面就表現出丹霞地貌的冠豸山水與連城縣云龍下,楊挺夢幻、唯美、古典的畫風,讓人過目不忘。在粵東、閩西古橋、古道中,我們也會了解客家先民的繁衍、開基、遷徙的過程,隨后了解到土著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之間的交融,展現出人與自然、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與和諧支出,同時也體現出勞動人民智慧結晶[2]。
二、粵東、閩西客家山水畫的素材
寫生作為我國山水畫中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古人曾經說過“觀物寫照說”,這也從側面論證了寫生所具備的作用與意義。當前寫生更是充滿了創作意味,寫生創作也成為對山水精神進行表現的最主要方式。中國畫在寫生過程中,不僅要尊重自然,同時也是對精神層面的一種升華,這不僅展現在表現形式中,也表現在對內容的理解、認識方面。從形式上來看,畫面中的事物會超越自然存在,不僅包括主觀思想,同時也有人的理解與認知,有表達、表述、表現、抽象、意向。利用寫生方式,我們能夠重新地開啟通往意象世界的大門,并且與大自然之間的對話,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3]。
畫家應當將古人作為老師,也應當將天地山水作為老師。我們能夠從古代先人那里,學習到使用傳統筆墨來描繪山川家園。寫生的過程就是對古人程式化筆墨進行重新認識與還原,由此可以被幫助我們去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這種方式,對于我們日后去探索屬于自己的語言是十分有效的。受到粵東、閩西地區人文地域環境的影響,就使得我們有著更加豐富的寫生素材,該素材是古人沒能表現出來的,因此缺乏借鑒形式,但是這也成為一個優勢,給予現代畫家更多去挖掘粵東、閩西山水的機會,如何構建新的筆墨去還原粵東、閩西地域、如何完整地表現粵東、閩西特點,這些都促使人們深入思考。因為客家文化當中有著永不磨滅的開拓精神,這也成為一種文化象征,應當將這種精神與山水創作聯系起來,由此提高對粵東、閩西山水的審美情趣[4]。
三、粵東、閩西客家山水畫中的人文精神
客家先民主要是從中華文明發源地,幾經流轉后在閩西土地生活下去。在客家文化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就是儒家人文精神。隨著我國山水畫不斷發展,其中兼顧著多種表現手法與形態,但是最核心內容就是中國傳統儒學精神。縱觀我國當代成名山水畫家,都是將自己最為熟悉的題材,作為創作的根據,比如林容生老師就是對福州的三坊七巷有著不同的感情,因此其所描繪的畫面充滿美好、祥和之感;李可柒筆下的漓江山水總給人一種流光徘徊與朦朧迷茫之感;關山月和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嬌》更是氣勢豪放、筆致放逸,充滿時代特征;吳冠中主要是將全部精力用于油畫民族化探索,十分擅長描繪自己家鄉的風景,其作品就好比初春一般,淡美而寧靜,黑瓦白墻、水邊村社,都給人一種清新、和諧、霧靄的色調,同時也能有一種詩情畫意之感。
粵東、閩西地區有也培養出不少優秀畫家,梁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生長在粵東、閩西一帶,他們有著自覺的鄉土文化自覺,在傳承基礎的同時,也創作了一些與客家題材相關的山水作品,由此可以看出畫家對于客家山水獨有的感情。在取法經典與研習傳統的同時,也對歷史積淀與本土自然物象做出深入挖掘,隨后孕畫出充滿人文意涵的山水畫作。山水物象在傳遞過程中,展現出一股清新、自然的氣息,由此可以幫助欣賞者在筆墨韻味中,深入感受到水墨融融之感,更是傳達出澄明心靈的品質。
在創作過程中,福建土樓作為客家文化的代表,更是客家先民智慧結晶。當代畫家,特別是本土山水畫家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各級畫展當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一主題,即使他還是弱小的,但是也在閩派山水畫當中形成一個極具地域特色、充滿活力的流派。粵東、閩西本土山水畫家熟悉其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們經常穿梭在田間山野與土樓民居中寫生,并且不斷探索出屬于粵東、閩西地區的山水畫表現形式,在確定主題后開始創作,并且嘗試在客家山水寫照中,展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情感,寄情于物。這些作品都是客家山水藝術語言進行探索的形式,同時也能傳遞粵東、閩西客家地域文化,使其能夠在未來的日子里繼續地傳承下去,給人更多的震撼。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石濤曾經說過:寄情于筆墨之中,放懷在筆墨之外。筆墨應當隨著時代發展,展現出其變化性,也就是說明在中國山水畫創作過程中,畫家不僅應當歸寄情于山水,同時也需要將自己的個人情感得到充分的抒發,不僅要懷古,更是應當具備創新。客家山水包含著藝術與科學、人與自然的融合精神,山水畫創作與寫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就要求創作人員需要做好實地采風工作,只有越熟悉山水,越能挖掘其中的性質特征,才能超越自然的束縛,最終創作出充分表明自己心境的山水畫作。
參考文獻
[1]張錦華.筆墨意境 地域情懷——淺談閩西客家山水畫的創作思想[J].藝苑,2017(05):25-28.
[2]梁明.當代土樓山水畫創作實踐與思考[J].國畫家,2016(05):35-36.
[3]張錦華. 寫意山水 地域情懷[D].福建師范大學,2016.
[4]蘇行.天地汪洋尋大美 綠水青山客家情——畫家陳忠勝作品賞析[J].國畫家,2013(0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