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儲存、傳輸、處理數據的技術都變得十分成熟,然而,這也意味著在大數據背景下公民的個人隱私安全將會受到極大地威脅。以某些非法組織或機構通過非法途徑非法獲取、泄露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為例,此種犯罪行為究竟會給當事人帶來何種無法磨滅的影響,我們又如何將已經發生的事態造成的不利影響最小化是我們應當致力處理的。目前我國刑法關于隱私權的規定尚不完善,對侵犯公民隱私權的犯罪行為打擊力度還不夠大。本文將通過一定的案例分析我國刑法對隱私權保護上存在的不足點,并提出一定的建議,希望能為大數據背景下公民隱私安全相關刑事法律的完善做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隱私權 刑法保護體系
一、大數據時代
(一)大數據的含義
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數據爆炸的時代。其中數據被稱為信息的表現形式和載體,而大數據就像許多剛出來的新事物一樣,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各研究機構或研究所對于大數據的定義各不相同。其中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二)大數據的積極影響
大數據是應社會的先進發展而生的,具有規模龐大、種類繁多、處理速度迅速、價值密度低的特征。[1] 其諸多益處,集中可以體現在獲得知識與推測趨勢、分析掌握個性化特征、通過分析辨識真相等方面。
1、獲得知識與推測趨勢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通過較為成熟的大數據技術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并進行預測趨勢,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認為“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2],通過分析、預測數據國家能夠發展的越來越美好,政府能夠更好地治理社會,公民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中有概率出現的突發狀況,以AccuWeather[3]為例,此應用最多可以預測25天的出行情況,為需要出行的用戶提供了天氣指導。
2、分析掌握個性化特征
分析數據掌握個性化特征,以短視頻app為例,用戶通常點擊哪種視頻多,它就會推薦同類視頻給用戶,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3、通過分析辨識真相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辨別哪些是正確信息,哪些是錯誤信息,從而一開始就可以把一些荒謬錯誤的信息給過濾掉,對真相有所認知。
(三)大數據的消極影響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公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與此同時它也威脅到了公民個人隱私的安全,增加了許多隱私犯罪問題。
1、公民個人隱私的數據化
就目前大數據技術的成熟度來說,公民個人信息是可以被數據化的。比如我們在qq、微信等交友軟件進行聊天又或是用戶在運用網站進行搜索、瀏覽時,我們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早已被數據化。
2、公民個人隱私的商業化
公民在互聯網上所產生的數據有極大可能會被某些大型企業有目的的采集起來進行目的性分析甚至公民的個人信息會遭受到二次販賣。某些大型企業從中牟取了極大的利潤,但與此同時公民個人隱私被泄露的徹徹底底,給公民個人生活帶來困擾,公民個人隱私的商業化將會給互聯網用戶帶來無窮無盡的不安全感和對隱私被泄露后的手足無措。
二、公民隱私泄露案例分析
(一)美團、餓了么陷入“偷聽門”事件
2018年11月份,一位來自上海的女士在和朋友閑談時表示想喝一杯CoCo奶茶,在此之后打開餓了么app時發現首頁就推薦了CoCo奶茶的相關店鋪,但是她之前從未在app上搜索過相關內容。無獨有偶,一位來自北京的網友也表示自己在和同事閑聊時提到想吃鰻魚飯,打開餓了么后首頁上就出現了鰻魚飯的外賣店,并且該網友表示在第二天曾故意大聲對著手機說想吃披薩,打開餓了么后就出現了披薩店的推薦。于是有網友就將自己的類似經歷發到網上,引起了部分有相似經歷網友的熱烈討論。對此,有人對相關外賣軟件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談及相關產品后外賣軟件上出現相關推薦的概率達到了60%-70%左右。我們的隱私是否有泄露的危險,隱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都是一個未知數。
1、“偷聽門”背后反映的依然是用戶對隱私安全的需求
事件的真實性我們可以有待斟酌,但是事件所反映的問題——大數據背景下,相關軟件侵犯客戶隱私的可能性,我們不能忽視,反映的也是大數據網絡時代背景下個人用戶的信息安全問題,大數據網絡背景下,人們對于自身的個人信息安全更加的關注了,也表明了大數網絡背景下個人隱私安全的巨大隱患。
2、“偷聽門”事件所折射的大數據網絡背景下的侵犯個人隱私模式
大數據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軟件企業通過網絡對客戶的個人信息進行大數據挖掘,以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雖然由此滿足了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但對客戶的個人隱私侵犯是難以避免的,各應用商家通過應用平臺收集客戶信息,形成大數據集合,需要時就對客戶個人信息隨意調用,以達到最大化營銷盈利的目的。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此背景下,個人用戶的隱私安全,理應得到保障,而商家對客戶的數據挖掘和使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個“度”在哪里,則需要更完善的制度來規范和保護。
三、我國刑法對大數據背景下公民隱私安全的保護
(一)大數據背景下隱私權的內涵
隱私是指當事人的一些個人信息不希望被他人所知曉,一旦知曉,當事人的日常生活會受到一定影響,大體上來說,公民的隱私也可稱為公民個人信息,兩者的具體范圍界限并不確定。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數據背景下,隱私權的內涵也有了新的變化。
首先其客體不僅僅止步于靜態的用戶最基本信息,諸如姓名、年齡、住所、聯系方式等公民最基本信息,用戶在交友軟件聊天的信息、瀏覽的網頁信息甚至輸入到搜索框內的信息等都可能成為隱私權的客體。
其次,現代的隱私能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某些大型企業或組織會把公民在網上沖浪時所留下來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甚至販賣擴散,以獲取高額的經濟利益。我們的隱私也許會被販賣給非法機構,而這些非法機構會對我們進行詐騙、恐嚇又或是其他的方式危害我們的利益。
最后,現在的隱私是具有流動性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可以流動,可以實時更新的,以微博熱搜為例,它是通過網友們的點擊量而形成的。
綜上所述,大數據背景下的隱私權具有經濟性和人格性兩種特性。人格性指公民私密信息的泄露的確會對公民的人格尊嚴造成影響。與傳統隱私權相比,現代隱私權增加了經濟性這一特性,大數據環境下,對數據(瀏覽量、點擊量等)的采集、分析能夠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甚至政治價值,以臉書為例,臉書所創造的商業價值與其累計儲存的用戶個人信息有很大關系,并有傳言說臉書通過收集用戶的偏好信息,有針對性的推送一些廣告,并且最終目的是為了影響2016年的美國大選。[4]
(二)我國刑法對公民隱私安全的現狀保護
對于隱私權這一領域,不同于婚姻家庭關系有婚姻家庭法這樣的專門保護法,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專門的隱私保護法,但一些法律法規對隱私權的保護有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第十一條明文規定了隱私權,進一步明確了隱私權作為自然人人格權的法律地位,遺憾的是在制定法中未涉及其具體內容,對其內涵和外延的認識還要歸于學理和判例的討論[5]。與此同時,我國刑法中雖然沒有對侵犯公民隱私罪的規定,卻有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規定。解釋詳細列舉了刑法253條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情節嚴重“情節嚴重”的10種情形。然而,由于刑事司法實踐的復雜性以及相關刑法規定的原則性和模糊性,解釋尚未完全厘清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的問題[6]。整體來說,隱私權立法碎片化比較嚴重,缺乏一部系統的法律對其進行管理,進行統一的規定。
(三)我國大數據環境下刑法對隱私保護的漏洞
1、公民個人信息解讀不完善
我國現有刑法中對公民個人信息沒有進行全面、清楚的界定,解釋尚未具體說明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問題。在大數據的互聯網背景下,公民個人信息的數量和種類也越來越多,只憑解釋中列舉的少數情形,已無法滿足這個信息傳播更換如此迅速的時代。公民個人信息解讀不完善使得現有刑法體系無法解決現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問題。
2、網絡隱私侵害風險大
伴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公民的用戶信息會被商家收集、分析甚至二次販賣,進而以極快速度在網絡上傳播,泄露侵犯了公民隱私,給受害公民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影響。近些年來,網絡隱私愈加趨向透明化,一旦泄露,傳播速度也是極快,造成的后果難以預測。但刑法上目前也沒有對公民網絡隱私權保護范圍作出明確規定,使得刑法無法對網絡隱私權進行合法規制[8]。
3、監管機構職責模糊
我國還沒有建立專門用于負責監管隱私保護方面的行政機關或機構。要知道,立法、司法、執法缺一不可,相關職務部門的司法監督很有必要,尤其是公民個人隱私保護問題涉及各行各業,領域之多,范圍之廣,保護難度增加的情況下,更需要政府和國家在司法上的格外關注,但就目前來說,我國還沒有建立較為統一系統的隱私監管機構,加強行政監督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
4、重視程度低
相對于國家和社會等方面的秘密保護,刑法法律對侵犯隱私問題的重視度要低得多,這對大數據背景下隱私權刑法體系的構建極為不利。有句老話叫做,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我國要想制定一套系統的隱私權刑法體系,首先得把對侵犯隱私問題的重視度提起來。
5、起訴模式不合理
我國刑事訴訟立法模式多采用公訴模式,然隱私權不同于其他權利,其具有私密性,采取公訴模式處理相關案件,很可能給受害人造成二次傷害。
6、刑罰方式單一化
我國刑法體系中,涉及隱私犯罪的刑罰方式大多采用自由刑,過于單一,從而其預防和懲治效果打了折扣。
(四)刑法保護公民隱私權的建議
研究表明,侵犯公民隱私安全的犯罪率在逐年漸升高,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類型刑事案件數量近三年呈直線模式增長。我國目前的刑法體系關于隱私權保護方面還不完善,以下是為完善我國刑罰體系中隱私保護問題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夠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切實保障大數據時代公民個人隱私權不受侵犯。
1、明確隱私權在刑法中的地位
明確隱私權在刑法中的地位,提高重視度是完善刑法體系的第一步。在大數據背景下,人們對隱私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公民對個人隱私保護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國需不斷加強刑法體系中對隱私權保護方面的重視度,有必要設置專章對侵犯隱私權行為給予專門的保護,這樣才能讓現代社會有序發展。在刑法中給予隱私權一定的法律地位能夠起到預防公民個人隱私受侵犯的效果,能夠更好的打擊侵犯隱私權的犯罪行為,以求能夠減少此類犯罪問題,造福人民。
2、加大隱私權保護范圍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刑法體系中關于隱私權方面保護范圍太小,很多潛在的犯罪行為沒有被刑罰所約束。比如非法獲取、持有、交易他人隱私的行為等。不管是嚴重的犯罪行為,還是輕微的犯罪行為,都應將這些違法犯罪行為納入刑法體系中進行規制,并處以相應的刑罰手段。
3、加強隱私權的刑法立法
大數據時代下,需要加強隱私權的刑法立法,完善相關法律內容,完善刑罰體系。對隱私權進行細化分析,比如隱私權保護刑法草案的修改和相關司法解釋的修改,都是有利于加強隱私權的刑法立法的。與此同時,刑法體系中應對“嚴重情節”標準的規定做出解釋。以某造謠視頻的播放,點贊和轉發數量為例,刑法或司法解釋應當對其有規定,看其滿足何種情形。
另外,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公民隱私的泄露會給公民造成嚴重后果。在大數據時代,應當不斷加強網絡安全法的制定。網絡安全法的制定,能夠針對大數據時代網絡犯罪行為進行有效打擊,避免了傳統隱私權刑罰保護體系中的弊端。[7]。
4、起訴采取自訴模式
一般情況下,我國刑法體系中關于隱私權方面采取公訴模式。然公民個人隱私具有私密性,如未經受害人同意便采取公訴模式提起訴訟,有很大概率會給隱私權主體帶來二次傷害,畢竟現在是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且廣。我認為我國刑法可以引入自訴模式來彌補公訴模式的不足,允許公民自行向法院提起訴訟。侵犯隱私權的犯罪行為犯罪性質較輕,采取自訴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隱私權主體的隱私權。但當遇到某些犯罪性質極為惡劣甚至威脅到國家和社會的安全利益時的隱私權犯罪,起訴采取強制性的公訴模式理所應當。總之,以自訴模式為主,公訴模式為輔是最合適不過的搭配了。
5、刑罰方式多元化
大數據時代,我國刑法體系對于隱私權保護方面統一采用自由刑,然這種單一的刑罰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新需求。其實公民個人隱私在大數據時代下更具有經濟價值,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的犯罪人也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受害人也會有經濟損失,所以我認為中國刑法體系關于隱私權保護方面的懲罰方式應將罰金刑和自由刑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會對隱私權侵害人有更大的威懾力。刑罰方式的多元化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的新變化。
參考文獻
[1]馬建光,姜巍.大數據的概念、特征及其應用[J].國防科技,2013,34(2)
[2][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頁
[3]一款由氣象學教授麥爾斯的天氣預報公司發布,針對手機、平板以及臺式電腦有不同版本,數據源自于美國的應用
[4]王運景,大數據時代數字圖書館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487.
[5]劉憲權、房慧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量刑標準再析.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6).第11頁.
[6]李瑋瑋;孟高正.基于大數據背景的隱私權刑法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8,23-25.
[7]馮生兵.自媒體時代公民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2):21-24.
作者簡介:謝蘭蘭(1999-10月)女,漢族,安徽銅陵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7級本科生。
本文屬于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大數據背景下我國公民個人隱私安全相關刑事法律分析及建議——以相關軟件被質疑偷聽事件為例》(項目編號:S201910378718)階段性研究成果